《我国刮涂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04
  •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7月3日消息,根据中国科学院官网信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杨春明等,基于上海光源小角散射线站,建立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原位掠入射X射线散射研究平台。科研人员利用同步辐射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和原位紫外-可见光谱?(UV-vis),结合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GISAXS),实时追踪了刮涂法制备的PM6: PY-IT全聚合物电池活性层在溶剂蒸汽退火过程中的动态形貌变化,揭示了溶剂蒸汽退火调控全聚合物共混薄膜形态的溶胀-再结晶-重排三阶段机制及其与性能的关联。

     据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

    UV-vis结果显示,在饱和蒸气压高、溶解度低的非极性溶剂二硫化碳蒸汽作用下,PY-IT吸收峰出现红移;而在饱和蒸气压低、溶解度高的极性溶剂氯仿(CF)蒸汽作用下,该峰则出现蓝移。这表明,极性溶剂对聚合物受体(PY-IT)的影响更显著,诱导其分子链构象变化,形成更致密的空穴传输层,从而提升空穴传输效率。GIWAXS分析确认,溶剂蒸汽退火过程包含溶剂溶胀、再结晶和分子重排三个特征阶段。适度的溶剂蒸汽退火时间有助于稳定晶体结构,表现出晶格间距减小、载流子迁移率增加以及相分离尺寸优化,能够提升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研究显示,过度的溶剂蒸汽退火可能导致分子重排阶段晶体重新膨胀,不利于性能提升,但热退火(TA)预处理可抑制这种不良膨胀。进一步,研究通过GISAXS,在介观尺度水平上研究纳米级相分离行为发现,TA+CF溶剂蒸汽退火组合处理的薄膜展现出最优的形貌特征,包括最大的给体相干长度、最大的受体聚集相尺寸、最高的受体分形维数及最大的受体相干长度。热退火预处理诱导的PY-IT聚集体尺寸增大,是实现适度结晶度和理想相分离的关键,有助于促进电荷分离与传输。

    资料显示,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优异柔韧性、溶液加工性和热稳定性等特点,在可穿戴、可拉伸设备的轻量、大面积印刷应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活性层形貌优化特别是调控给体结晶与相分离是其关键,但溶剂蒸汽退火等后处理过程的实时形貌演变机制尚不清晰。

    据了解,上述研究阐明了极性溶剂溶剂蒸汽退火主要优化分子堆积,而非极性溶剂溶剂蒸汽退火更倾向于促进相分离,这为高性能刮涂器件提供了工艺-材料协同优化策略。同时,这一成果为后续探索多溶剂协同退火、动态过程的精准调控以及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工艺奠定了基础,有望推动大面积柔性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进程。(青云)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7/03/detail_20250703219818.html
相关报告
  • 《精细调谐的分子取向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关键》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董璐
    • 发布时间:2015-08-17
    •         由于其强大的未来潜力和重大挑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领域。普遍认为,由于生产成本的降低,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可行的替代传统的太阳能电池,当他们实现了功率转换效率的提高,这表明多少电力,他们可以产生从一个给定的阳光量-在10%到15%之间。现在,使用精心设计的材料和一个“倒置”的架构,该团队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百分之10的效率,使这些细胞接近商业可行性的门槛。时间:2015.5.15   来源:物理化学研究所
  • 《理化所等在弯液面诱导制备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8
    • 有机光伏器件由于其良好的溶液加工性、可制备柔性器件、透明度和颜色可调等优势受到关注。其中,基于全聚合物的太阳能电池(all-polymer solar cells)因自身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优异的器件稳定性,被认为是可能实现未来应用的光伏器件。然而,目前报道的高效率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CE>15%)均基于旋涂方法,但旋涂法(spin coating)存在自身浪费材料、难以大面积制备、成膜时间较短等问题。因此,开展可适用于未来规模化生产的溶液印刷方法的高效率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十分必要, 其相关成膜机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江雷/研究员王京霞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霍利军团队合作开发出基于弯液面诱导成膜(Meniscus Assisted Coating)的光伏活性层制备技术,并选取了具有良好吸收光谱互补和电子能级匹配的聚合物给体PM6和聚合物受体PY-IT作为光活性层材料,所制备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效率为15.53%,高于传统旋涂法制备的14.58%。相关活性层形貌表征及瞬态吸收光谱动力学分析表明,基于弯液面诱导成膜法制备的活性层具有更有序的分子堆积和更好的纤维互穿网络结构,因此具有更高效的电荷转移和输运过程。 研究团队结合成膜过程中的三相接触线的移动和原位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溶液剪切速度条件下的三相接触线形态和材料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剪切速率为2 mm/s时,三相接触线保持了平直均匀的移动,并且在该剪切速率下,活性层材料保持了合适的结晶速率和结晶性,从而获得形貌上更均匀、具有更合适相分离尺寸和结晶性的活性层薄膜;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将该弯液面诱导成膜法有效拓展至1cm×1cm器件制备(PCE>12%)和多种活性层薄膜制备,在PM6:Y6、PBDB-T:PY-IT、PM6:PYF-T-o体系均取得了15%以上的器件效率。 该研究提供了简单有效的制备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溶液印刷方法,并为探究不同剪切速率对成膜形貌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Meniscus-assisted-coating with Optimized Active Layer Morphology towards Highly Efficient All-polymer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