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与毒死蜱复合污染对淡水绿藻的毒性效应》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1
  • 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测出,其复合污染对环境生物的联合毒性有别于单因子的生物效应.以淡水绿藻为受试生物,比较分析了有机磷农药毒死蜱(Chlorpyrifos)和重金属铜的单一及复合暴露对蛋白核小球藻急性毒性、细胞通透性及抗氧化应激的影响.铜、毒死蜱72小时单一暴露对小球藻的EC50分别为0.68和12.71μmol/L,藻细胞叶绿素含量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细胞通透性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藻细胞活性氧和抗氧化酶被显著诱导.利用相加指数法(Additive Index,AI)确定铜、毒死蜱联合暴露对小球藻急性毒性的联合作用类型为拮抗作用,这与小球藻ROS产生量及抗氧化酶等指标的显著性水平分析结果一致.

相关报告
  • 《环境保护署提议取消杀虫剂毒死蜱的大部分食品用途》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4-12-03
    •  12月2日,美国环境保护署宣布了一项拟议规则,取消毒死蜱的耐受性,该耐受性规定了食品中允许使用的农药数量。本规则取消了毒死蜱的所有耐受量,但仍在登记的11种食品和饲料作物相关耐受量除外。环保署采取这一行动是为了回应美国第八巡回上诉法院的一项裁决。这一行动将支持环保署取消在食品上使用毒死蜱的努力,以减少接触并保护公众健康。
  • 《武汉植物园在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蚯蚓毒性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24
    •  微塑料(MPs)是指粒径在0.1~5 mm之间的塑料碎片或颗粒,不论是在水体还是陆地环境都被广泛报道。由于MPs可能直接或间接被摄入生物体内,因此对MPs潜在的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受到很大的关注。MPs独特的表面特征使其能与环境中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比如其能同重金属污染物发生吸附/解吸附作用,成为其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载体。由于动物肠道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容易发生解吸附,这一过程可能导致更高的生态风险。目前,对MPs和重金属协同污染的生态风险尚不清晰。   武汉植物园博士生周艳飞进行了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蚯蚓毒性效应研究,以聚丙烯微塑料 (PP) 和镉 (Cd2+) 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多个MPs和镉浓度处理对蚯蚓的毒害效应。结果发现,单独暴露于微塑料(>300 mg·kg-1)或同时暴露于微塑料与镉环境下42天后蚯蚓生长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微塑料暴露蚯能引起蚯蚓氧化损伤,并且镉的存在加速了微塑料的不良反应。此外,蚯蚓体内微塑性积累量达4.3~67.2 particles·g-1,塑料颗粒积累使蚯蚓体内镉的积累量增加9.7%~161.3%。该研究表明土壤环境中的微塑料能作为重金属污染物的运输载体或是以一定方式增加重金属镉对土壤动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研究结果以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microplastics and cadmium on the earthworm Eisenia foetida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周艳飞为论文第一作者,华南农业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王俊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8YFD0900604)、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资助计划(2018)、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Y623321K01)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