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保护海洋生态(新知)》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4-21
  • 现象 最近,一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如果目前的碳排放继续有增无减,将导致全世界在2100年失去49.5%的沙滩和近13.2万公里海岸线。与此同时,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消息,南极前不久经历了破纪录的高温。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南极登曼冰川融化加速,可能释放数十亿吨的冰,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近5英尺。触目惊心的数据提醒我们,全球海岸线正在退化,海洋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点评   柔软细腻的沙滩、风光旖旎的海岸线,是不少人旅游度假的目的地。而当海岸线面临侵蚀后退的“沙滩危机”,不仅令人痛心,更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议题。   海岸线既是“颜值担当”的风景线,也是贸易运输的经济线,更是孕育无数海洋生物的生命线。从全球来看,沙滩占据了海岸线的1/3以上,通常位于人口稠密、工业化程度高、经济繁荣的地区。一旦失去了沙滩这条抵御沿海风暴和洪水的防线,必将严重损害许多国家的海岸经济,对人类将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从研究结论来看,“沙滩危机”并非危言耸听。今年1月份,有媒体报道称,由于海平面上升,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已有两座小岛消失。而在泰国中部以南的海边,周边土壤遭受海水的侵蚀流失严重。海岸线后退、沙滩消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过度开发利用、台风或者飓风带来的风暴潮侵蚀,以及上游河流冲击泥沙减少等等,但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加剧海岸线侵蚀,无疑是重要因素。   数据更有说服力。据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是有仪器记录以来温度第二高的年份。2010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过去5年也是史上最热的5年。2019年,全球海平面高度已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对于控制全球气温升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该声明序言中不无忧心地指出:“我们已偏离了实现《巴黎协定》所要求的1.5℃或2℃目标的轨道。”而鉴于温室气体水平持续上升,全球变暖仍将持续,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将会给地球生态系统和海岸线带来更大打击。   面对气候变化,必须采取行动。目前,国际社会的共识仍有待加强。一方面全球变暖看起来“数字小、效果慢”,给人造成一种“没有那么严重”的错觉,很多人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抱持漠然态度。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缺乏积极性,比如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给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在人类共同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置身事外。早在2017年,我国就出台了《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将自然岸线纳入海洋生态红线管控。中国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提前实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承诺。这些行动和成绩再次说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海岸线,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各个国家相向而行。

相关报告
  • 《聚焦盐沼生态系统 助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24
    • 滨海盐沼分布于河口或海滨浅滩,由陆地河流和海洋潮汐交替作用形成,蕴含丰富动植物资源,同红树林、海草床并称为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是东海区海岸带最重要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生态交错区,滨海盐沼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抗击台风风暴潮灾害、净化水体、调节气候及固沙促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近年来,受外来物种入侵、海岸工程建设等影响,东海区多处滨海盐沼生态系统面临快速退化风险。为提升盐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聚焦滨海盐沼生态系统问题,积极推进海区盐沼调查和预警监测工作,为履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提供坚实支撑。 摸清盐沼生态系统状况 支撑生态修复布局 2020年全国滨海盐沼调查是自然资源部首次开展的海岸带专项工作,主要分为现场调查和遥感调查。东海局作为技术牵头单位攻坚克难,在现场调查环节,积极探索研究出一套可操作性极高的滨海盐沼调查技术方法,通过培训研讨的方式将此方法教授给各任务承担单位;在遥感调查环节,持续对辖区内滨海盐沼生态系统分布状况进行遥感调查,对部分重点区域利用无人机进行精细化调查,基本摸清了东海区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的分布现状。 结合历史数据,东海局对重点区域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的受损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基于评估结果识别盐沼受损区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海区滨海盐沼生态系统修复布局建议,为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依据。 开展盐沼生态系统预警监测 提升生态修复水平能力 2019年,东海局对海区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影响最严重的7个生态区组织开展互花米草预警监测工作,系统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对盐沼生态系统的影响,结合相关调查资料,编制了《互花米草整治研究报告》,提出了我国海岸带互花米草整治布局建议。 2021年,东海局牵头组织编制了《盐沼预警监测技术指南》,在长江口、杭州湾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滨海盐沼预警监测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滨海盐沼预警监测技术方法和业务体系建设框架,全面提升重点区域滨海盐沼生态系统风险预警能力,为全国盐沼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在此基础上,东海局参考国内权威植物库资料,于2022年编制东海区盐沼植物库。植物库详细记录了盐沼生态系统内主要植被的生物学特征、生长环境及分布区域,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盐沼植被物种选择、生境条件重建等提供了参考。 推进盐沼生态系统碳汇调查 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为更好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东海局在盐沼碳汇调查评估领域持续深耕,牵头编制的《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程》作为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系列规程之一,已由部办公厅印发实施;在崇明东滩、九段沙等多个重点区域开展试点调查工作,基本掌握了海区典型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水平。 另外,东海局还选择部分典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区域,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与固碳协同增效调查,积极探索固碳技术路径和推动海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 后记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时代对自然资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东海局将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继续稳步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持续关注海岸带生态系统分布与变化,建立完善盐沼生态系统调查与预警监测技术体系,重点推进蓝碳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为海岸带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 《美国海洋会议重点关注海洋保护区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0-31
    •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OSU)的科学家在“我们的海洋”会议上提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其他领导机构正在采取重要措施保护海洋,但仍然迫切需要取得更多进展。 由海洋生态学家Kirsten Grorud-Colvert和Jane Lubchenco领导的OSU分析表明,当前三分之一以上处于受保护状态的海洋区域的是年度会议促成的结果。 海洋会议于2014年成立,召集各国政府、企业界、青年和民间社会的全球领导人,以解决威胁海洋环境健康的问题。其目标是致力于采取行动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并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 会议重点关注的一个主题是海洋保护区。这次会议的结果是,积极保护了超过180个新的或扩大的区域,覆盖了600万平方公里。 在过去五年的海洋会议中,总共做出了1000多个保护承诺,涉及减少海洋污染、打击非法捕鱼以及支持海洋可持续食物。其中有将近200个用于建立、资助或加强海洋保护区,包括建立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以及超过170亿美元的海洋行动资金。Lubchenco表示,如果当前所有保护区承诺全部完成,则将保护3.6%的海洋,其中1.2%归为“完全”或“高度”保护。 将海洋保护区增加到其他现有保护区之后,将意味着全球海洋面积的4.8%已经得到保护,与会国已同意到2020年保护10%的海洋。 出于多种生态、社会和经济原因,包括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保护海洋至关重要。Katherine Dziedzic博士后指出,虽然保护区的数量很重要,但保护级别和实际实施的保护措施同样重要。保护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果,即保护措施、渔业和气候效益。要真正实现保护水平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因为已经朝着新的目标迈进:到2030年,实现至少有30%的海洋处于高度保护中。 (傅圆圆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