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锌-空气电池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21
  •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消耗和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对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急剧增长。水分解、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高效、低成本能量存储与转换技术的开发已成为研究的前沿领域。其中,锌-空气电池使用水系电解液具有低成本、安全、环境友好的优势,理论能量高达1084 Wh/kg,有望成为新一代储能设备。根据使用需求,锌-空气电池可以做成一次电池、可充放电电池以及柔性电池。锌-空气电池的放电过程涉及氧还原反应(ORR),而充电过程涉及析氧反应(OER) 。目前Pt基催化剂是优良的ORR催化剂,Ir和Ru基催化剂在OER反应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但是铂族元素在地壳中储量稀少、价格昂贵,稳定性差,且功能单一。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稳定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于锌-空气电池的商业化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单原子催化剂具有高的本征活性、最大化的原子利用效率以及特定的催化剂结构。近年来,基于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成为能源、材料和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非贵金属的Fe基、Co基、Ni基、Mn基单原子催化剂显示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有望成为铂族贵金属催化剂的替代材料。特别是Fe基单原子催化剂在碱性条件下的ORR反应中具有优于Pt基催化剂的性能,表现出更高的半波电位、更大的极限电流密度和扩散电流密度。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孙春文研究员课题组,韩军兴副研究员等人基于金属一有机框架材料(MOF)包覆和高温裂解技术成功制备了单原子Fe基催化剂。该工作以二价的FeSO4作为Fe前躯体;1,10-邻菲罗啉作为有机配体(Phen),通过与Fe2+离子配位形成有机复合物(Fe-Phen)。在MOF晶体生长过程中,有机复合物分子(Fe-Phen)被原位包覆在具有分子尺寸的纳米腔体中,彼此被MOF骨架隔离开。在Ar气氛下经过900℃高温焙烧后得到单原子分散的Fe基催化剂。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单原子Fe基催化剂在ORR反应中的半波电位高达0.91 V,比传统的Pt/C催化剂高90 mV,并且优于目前文献中报道的绝大多数催化剂;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约是商业Pt/C催化剂的两倍。将单原子Fe基催化剂用作一次锌-空气电池的正极催化剂,电池开路电压高达1.51 V,优于Pt/C催化剂(1.45 V);功率密度达到96.4 mW cm-2;以10 mA cm-2的电流密度进行放电,一次锌-空气电池可以在1.28 V的放电电压下稳定运行2000 min以上。

    图1. a) 一次锌-空气电池结构示意图; b) 不同催化剂制备的电池的开路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c) 电池功率密度特性;d) 电池放电曲线;e) 在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电池恒流放电曲线;f) 展示锌-空气电池可以为电子手表供电。

    除了表现出优异的ORR催化性能外,单原子Fe基催化剂还具有较好的双功能(ORR/OER)催化特性,Ej10与E1/2的电位差为0.92 V,小于贵金属复合催化剂(Pt/C+RuO2)的(0.94 V)。将单原子Fe基催化剂用作可充放电锌-空气电池的正极,锌-空气电池在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可以稳定运行超过250 h。将单原子Fe催化剂用作柔性可折叠锌-空气电池的正极,电池在1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可以稳定运行超过120 h。

    图2. a) 柔性可折叠锌-空气电池示意图; b) 在1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电池充放电曲线; c) 柔性锌-空气电池的折叠性能测试;d) 串联的两组柔性锌-空气电池为发光二极管阵列供电。

    相关研究成果以“Single-Atom Fe-Nx-C as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Zinc-Air Batteries” 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808872) 。该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2027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2029, 51372271)的经费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28664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在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形貌控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17
    • 具有带隙高度可调、质轻、柔性、低成本等显著特点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是新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机太阳能电池受限于有机材料“窄吸收”特性,二元共混薄膜难以实现对太阳能的有效宽光谱利用,并且始终存在相共混(利于激子解离)和相分离(利于电荷传输)这对基础性矛盾,制约了有机光伏器件性能的进一步突破。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保持单节电池结构,在二元活性层中引入吸收互补的第三组分,增强光谱吸收。尽管三元电池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核心问题在于对三元共混薄膜难以实现清晰、有效的形貌控制,用以同时保证高效的激子解离和电荷传输,因此,已报道三元电池性能提升幅度较低。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朱晓张课题组科研人员利用前期发展的噻吩并噻吩类光伏受体新材料NITI(Adv. Mater. 2017, 29, 1704510),合理选择二元体系,构筑了具有“分级结构”的三元活性层形貌,实现了光电转化效率的大幅提升,阐释了形貌对光电过程和器件参数的决定性影响,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能源》杂志上(Nature Energy,DOI:10.1038/s41560-018-0234-9)。   三元共混薄膜分别选取了强结晶、宽带隙电子给体材料BTR,弱结晶、窄带隙电子受体材料NITI和具有强聚集和优异电子传输特性的富勒烯受体PC71BM,三者形成了有利的梯度电子结构和互补光吸收。经器件优化制备,上述三元器件在300nm最佳膜厚下取得最高13.63%(平均13.20%)光电转换效率,相对二元器件性能提升幅度高达51%和100%,这不仅是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性能记录,也是性能最优的厚膜 (>200 nm) 有机太阳能电池。他们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相关课题组合作,提出“分级结构”的三元活性层新形貌:NITI和BTR高度共混,形成有利于电荷分离的小相分离精细结构,PC71BM在BTR和NITI共混区外围形成大尺度的相分离结构和有利的face-on堆积。研究者证明了NITI受体在光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一方面抑制BTR和PC71BM的接触,使得三元器件获得和二元器件 (BTR:NITI) 相当的低损耗开路电压;PC71BM在活性层中形成了电子传输高速通路,将NITI分离的电子有效输运至电极,从而同时保证了高的外量子效率 (EQEs) 和填充因子(FF)。   总体而言,该工作设计并实现了有机三元电池活性层新形貌,充分发挥了小分子和富勒烯电子受体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独特优势,同时实现了高开压、高电流和高填充因子,为有机三元电池活性层形貌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 《科学家将开发大规模储能电池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29
    • 随着电动车和新能源储能需求上升,业界期待更好的电池技术,其中液流电池在大规模储能系统方面具有很好前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26日表示,该校学者已获得欧盟资金资助,开发新一代液流电池技术。   帝国理工学院宋启磊博士获得了欧洲研究理事会科研启动基金总值150万欧元(约合16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他的团队将与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以及欧洲和中国的机构合作开发这种电池技术。   宋启磊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是把电解液和电极材料封装起来,有机电解液热稳定性受到限制,容易发生爆燃,安全性受限;相比之下,液流电池将可以充放电的电解液材料和电堆单元解耦,这样正负极电解液可以单独储存在容器中,然后通过泵输送到电池内部实现充放电,安全性高,能量可长久储存,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储能系统应用。”   当前,比较常见的液流电池是全钒液流电池,这种电池采用的是商业化的离子交换膜和钒材料,但活性材料和隔膜的成本都很高,限制了液流电池的大规模使用。宋启磊在帝国理工学院的实验室中向记者展示了液流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隔膜。这种材料的性能显著制约着液流电池性能和生产成本等因素。   他说:“我们希望开发新型纳米多孔隔膜材料和低成本的电解质材料,通过分子设计从根本上提高膜的离子传导能力和选择性,结合纳米加工技术制备纳米膜,集成新型的电解质材料,有望开发下一代新型、廉价、环保、高能量密度的液流电池技术。”   据团队介绍,新型膜材料技术不但可用于电池,未来在污水处理、气体净化等能源与环保领域也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