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韦尔发布“未来炼厂”白皮书 大粤湾石化将升级重质燃油》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9-11-12
  • 霍尼韦尔 6 日在 2019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布“未来炼厂”白皮书 , 探讨如何打造“未来炼厂” , 以应对炼化行业当下遇到的一系列挑战。作为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全球领先工艺技术供应商和授权商 , 霍尼韦尔 UOP 提出了“未来炼厂”的理念 , 不仅满足炼厂投资建设清洁燃油产能的需求 , 更将助力炼厂发展成为综合石油化工企业。对于如何以及何时投资新工艺技术 , 从而实现更优异的盈利能力 , 霍尼韦尔 UOP 同样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长远来看 , 盈利更为稳定的往往是实现了炼化一体化生产的炼厂。”

相关报告
  • 《霍尼韦尔发布产业绿色升级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29
    •   近日, 霍尼韦尔在京发布该公司首份针对中国大气质量的相关研究报告,即《霍尼韦尔产业绿色升级报告――大气环境治理篇》(以下简称“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当下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当日,霍尼韦尔还宣布成立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环境保护研究院,多措并举推进环保事业,为构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此次发布的报告从石化产业、汽车产业和工业制造入手,逐一解读了中国现存空气质量问题,同时也聚焦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异常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更加清洁高效地利用能源,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减少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报告中,霍尼韦尔就各类大气环境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用于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连续催化重整技术(CCR)、降低工业排放的低氮燃烧技术,以及低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的涂料配方等。   报告囊括了霍尼韦尔已经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的多种先进技术、服务以及产品,充分展示了该公司助力实现“美丽中国”的良好愿景。比如,霍尼韦尔UOP旗下凯勒特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已被中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恒力石化(大连)炼化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成功采用,帮助企业实现大幅减排,达到国家各项排放法规要求。去年,凯勒特还在洛阳成立了中国首家火炬VOC排放测试中心。   报告还指出,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霍尼韦尔引领开发的新一代低全球变暖潜值解决方案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霍尼韦尔UOP的甲醇制烯烃技术可提高煤炭的清洁开发利用,降低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目前已被惠生(南京)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斯尔邦石化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国企业使用。   霍尼韦尔发布相关环境报告并不会就此止步,新成立的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环境保护研究院将以市场和技术研究为主,计划每年对外发布一至两份针对中国环保现状和市场以及环保技术应用与前瞻的报告,为企业和政府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   记者了解到,该研究院隶属于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将积极与各大院校、研究机构、环保组织展开交流合作,推动创建中国环保发展的跨产业联盟。   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余锋表示:“霍尼韦尔在环保技术上不断探索研究,在与客户的长期、深入合作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数据。我们承诺,到2022年每美元营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2016年降低10%。”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发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0-09
    • 近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南京市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0第三届半导体才智大会暨‘中国芯’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南京)成立仪式”召开。会上,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安博教育集团等单位编制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 《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在51.19万人左右,增长11.04%。与此同时,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提升,行业平均薪酬12326元/月,同比上涨4.75%。与会专家指出,在业界各方的持续努力下,此前存在的人才资源供需矛盾正在逐步得到缓解。未来,集成电路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将在保“量”的同时,向提“质”发展。 为期两天的大会还举办了多场专题论坛和闭门会议。 各路专家论IC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王志华教授以《漫谈集成电路产业与人才》为主题,剖析了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应对策略。王教授认为,芯片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们既要考虑创新从0到1,也要考虑怎么把东西做好,使之与国际领先水平相当。要关心应用需求,应用需求是创新的源泉,长期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李英祥教授则以《集成电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为主题,介绍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学校概况及人才培养理念,并从课程体系、办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重点分析了通信工程学院在集成电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的一系列有益探索及经验。他总结道,校企联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保障。 武岳峰资本董事总经理刘剑先生在《从投资视角看集成电路创业公司的人才问题》主题发言中,对武岳峰资本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基于当前IC产业的布局、人才的需求等方面,从资本的视角分析了集成电路创业公司的人才结构。刘建在报告中表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始是钱的问题,后来是技术的问题,最终发现,核心是人的问题。这个行业整体上是缺乏现成的、有经验的人才,甚至时常出现“抢人大战”。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业人才数量在往上走。他还表示,集成电路是多交叉的学科,我们希望人才能够既有广度又有宽度。刘剑认为,产业人才的发展需要引导的,尝试和热情让我们可以找到广度,积累和沉淀可以让我们找到职业的深度。 安博教育集团副总裁、安博教育研究院院长黄钢博士在美国硅谷通过寰宇君教育港线上参会,在《以创新  赋能未来——探索IC 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的主题发言中,从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背景、IC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规模化培养IC人才的新路径。他表示,从最早的软件工程学科开始,安博先后推出实训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与全国6000家企业建立了伙伴关系,与近千所院校达成合作。实践证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突破IC人才培养瓶颈、建立中国IC人才培养良好生态的有效之举,而创新,便是探索IC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只有教育界与产业界深度融合,才能迎难而上、突破困境。 IC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快速增长 这些年,我国在集成电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中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2020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投票通过集成电路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将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的提案。这些举措均有助于缓解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供需的缺口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在51.19万人左右,比2018年增加了5.09万人,增长了11.04%。从产业链环节来看,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分别为18.12万人、17.19万人和15.88万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3.22%、19.39%和1.34%。 与此同时,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长。虽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爆发等不利因素,然而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景气度不降反增,涌现出一批想要抓住历史机遇的新兴企业,同时行业薪酬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2019年第二季度到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集成电路全行业平均薪酬为税前12326元/月,同比上涨4.75%,其中研发岗位的平均薪酬为税前20601元/月,同比增长9.49%。从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有55.08%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选择进入集成电路行业从业,这一比例较2018年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有73.66%的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入本行业从业。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秋季求职季的到来,2020年下半年我国半导体行业就业景气度有望持续提高。 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重要 尽管我国集成电路人才资源供需逐步得到缓解,但是整个产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攻坚发展期,这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有力推动。因此,未来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仍需加强,重点将在保“量”的同时,朝提“质”的方向转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指出:“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集成电路行业一直存在着“二八原则”。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企业运行当中,即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但是最关键的20%还是需要领军人物参与指导,其往往会加速,甚至是促进“从0到1”过程的实现。 然而,从我国现有人才结构来看,国内仍缺乏有经验的行业专业人才,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技术人才。其实,在国际范围内对于高端和领军人才的争夺都是异常激烈的。对此,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指出,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一些限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问题,应当注重顶尖人才的培养,因为顶尖人才的短缺往往很难弥补。在培养尖端人才时,应当注重实践培养,让新人去经风雨、见世面,以此来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在保证“量”的同时,也应当保证“质”。 能“解决问题”的才是优质人才 那么,应当如何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呢?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产教融合、产学融合等方面工作。 王阳元指出,在强调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要加强产业R&D活动。“大学首先要坚持立足国际科学前沿,从事基础研究,着重于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这个原始创新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一个源泉,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要加强产业的R&D活动。”王阳元指出,要把产业当前的战略需求,包括整个产业链的战略需求,列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科学和工程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不仅仅只是一个学习的问题,而是要针对当前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晓浪表示,所谓产教融合、产学融合,便是能够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产业中去,来开发产品、掌握技术,从而培养出真正有“战斗力”的人才。在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的时候,产教融合联盟、产学融合联盟都应当注重培养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问题、战略问题的人才。对于集成电路的顶尖人物来说,由于未来往往会成为业内的“领军”人物,因此实践的机会更加重要。需要通过实践机会,反复试错,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陈钱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在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当中的经验。他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不一致是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彻底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难题,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和产业需求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面向所有学生的方案、课程、专业、机制“四位一体”培养平台,推动校企深度协同,确保每个工科专业实践学时大于40%。此外,南京理工大学还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圣约瑟夫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