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无钴电池仅仅是噱头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24
  • 目前三元去钴还到不了实用阶段,特斯拉收购Maxwell看中了干法技术;干法技术还有很多好处,不仅带来锂电池性能提升,还能大幅度降低成本。

    前段时间,特斯拉大肆宣传准备走无钴路线。作为明星流量企业的特斯拉此举对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6月16日,有媒体爆出消息称特斯拉从Glencore购买钴,交易量可能高达每年6000吨。

    特斯拉此前一直使用松下提供的三元电池(NCA),其中含有钴元素,为此,在去年的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向马斯克提到钴等稀有金属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变动将影响特斯拉的前景。马斯克当时对此的回应是:可以把钴的使用量降到零。自此以后,特斯拉将推出无钴电池的概念诞生了。

    三元电池去钴,可行吗?

    2019年5月份,特斯拉宣布完成对Maxwell的收购,Maxwell是全球著名的超级电容制造商,特斯拉收购Maxwell并不想用超级电容代替锂电池,而是看中了生产超级电容的干法技术。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相比于传统锂电池生产方法,使用干电极技术有诸多的好处。

    2月3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特斯拉及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协议中约定,宁德时代将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坊间一直传言,宁德时代将向特斯拉提供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中不含有钴元素,一些人自然把特斯拉上海工厂的Model 3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与无钴电池概念联系在一起。

    超级电容不含钴,磷酸铁锂电池不含钴,无钴电池的概念推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炒作,概念似乎得到了强化。据金投网信息显示,2019年05月05日,电解钴 ≥99.8%,价格为263000-278000元/吨。2020年05月20日,电解钴 ≥99.8%,价格为245000元/吨,大约一年时间,钴价格降低了18000-33000元/吨。

    如果按照特斯拉与Glencore每年6000吨交易量来估算,特斯拉可以省下约1500-2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8-1.98亿元)。特斯拉与Glencore没有公布协议细节,双方约定的价格没有对外公布,我们只能根据公开资料推算。总之,钴价下跌后,特斯拉可以节省一大笔钱购买钴金属。

    三元电池去钴,可行吗?曾有专家接受采访时称,从理论上看,三元材料的无钴化可以实现。无钴化后,材料的组分会发生很大改变,正极材料也许会变成二元或四元材料,但基本结构仍然不变。二元材料指的是镍锰酸锂,四元材料指镍钴锰铝(NCMA)聚合物。

    真锂研究总裁墨柯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三元去钴还到不了实用阶段,松下、LG化学等电池巨头也仍无法做到“去钴实用”。

    在特斯拉宣布完成对Maxwell的收购时,记者曾采访业内多位专家。超级电容产业联盟理事长、中车新能源总经理陈胜军告诉记者,超级电容不受锂、钴、镍等贵金属资源限制,主要原材料是活性炭,这种物质主要来源于椰壳等自然界生物质通过活化制成。

    收购Maxwell为了干法技术

    特斯拉收购Maxwell看中了干法技术,陈胜军说:“干法工艺可以显著增加极片活性物质的负载量,从而有效提升储能器件能量密度。” 据Tesla评估,该工艺如果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在现有体系条件下可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0%-30%以上。

    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从正极脱嵌的锂离子,并没有100%在放电时回到正极,如果可以从正极材料外再寻找到一个锂源,保证正极脱嵌的锂离子不会浪费于化成过程,最终就可以提高全电池容量。这个提供外界锂源的过程,就是预锂化。预锂化对于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湿法工艺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很难实现预锂化。干法技术在整个制备过程没有溶剂参与,因此,在原材料混合阶段就可以添加金属锂。

    干法技术还有很多好处,不仅带来锂电池性能提升,还能大幅度降低成本。与传统工艺相比,干法技术省却了涂覆过程中的溶剂添加、干燥蒸发、二次辊压等工序,成本自然大幅度降低,另外,电极切条分边后,未与集流体涂覆的材料仍然可以再次辊压利用。而传统湿法不能如此重复利用。

    在生产过程中,流水线必须将PTFE(聚四氟乙烯)纤维化,使活性物质与纤维化的PTFE(聚四氟乙烯)形成网络交联结构,这是成膜前预处理的难点之一。在连续的挤出辊压过程中,预处理后的活性材料仍然是粉体材料,使粉体材料能够形成均匀一致的片状材料,仍然是整个工艺流程中的又一个难点。

    成型的片状材料必须机械强度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工艺流程的连续生产,片状材料还必须表面光亮,这样才能保证均匀性、一致性较好。

    特斯拉上马锂电池项目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特斯拉上马的锂电池项目不是磷酸铁锂,早前就有报道是三元电池。然而,时间不等人,特斯拉不能等到干法技术真正取得突破才生产锂电池,及早订购钴可以保证自己在未来不处于被动地位。

相关报告
  • 《特斯拉自主研发无钴电池 国内电池行业或加速洗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2-19
    • 2月18日,特斯拉相关人士独家回应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称,特斯拉将自主研发新电池,预计会在4月的电池投资人会议上宣布具体信息。据悉,新电池的含钴量可能为零。 此外,针对有传言称“特斯拉正在和宁德时代展开深入谈判,准备在上海厂电动车中使用不含钴的电池”。特斯拉相关人士称,与宁德时代有合作协议属实,宁德时代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本身就不含钴,但该合作是否会最终落地并未评论。 特斯拉自主研发新电池的举措,对A股电池行业中长期影响较大。分析人士表示,特斯拉自主研发新电池,对A股市场电池板块偏利空,尤其是中长期的利空影响更大。特斯拉自主研发新电池,相当于在完善自身产业链,特斯拉现在主要是需求方,自主研发新电池之后,会逐步也变成供给方,这对新能源汽车整个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带来A股电池行业的洗牌。企业唯有占据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制高点,才能生存下来。 特斯拉频频布局电池研发 作为电动车核心的电池组,特斯拉一直以来都是从外部采购。目前,特斯拉电池主要来源于松下公司。近日,LG化学和宁德时代也进入特斯拉电池产业链。不过,在2月18日,特斯拉相关人对记者表示:“特斯拉正在自主研发和生产‘超级电池’,进一步增加续航里程和电池寿命。具体情况预计会在4月的电池投资人会议上宣布。” 实际上,特斯拉在电池的生产和研发上布局已久。2019年5月,特斯拉收购了超级电容和电池制造公司Maxwell,该公司拥有多项电池制造方面的技术和专利,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表示:“这些技术将对电池的成本和产量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现在既能够以低成本启动大规模生产,又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 同年10月,加拿大电池制造公司HibarSystems出现在特斯拉子公司名单中。根据Hibar公司网站的介绍,这家公司拥有先进的锂电池制造技术,核心技术是真空自动填充系统。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制造汽车、笔记本电脑和其他产品的电池设备。12月,特斯拉申请了一项电池技术的专利,专利显示,通过使用新型化学材料,可以获得容量更大、寿命更长而且成本更低的电池。其性能将远远超过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与其他能源储存应用领域的锂离子电池。 近日,外媒报道称,特斯拉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的工厂建设一条电芯试生产线,生产线建成后,特斯拉将具备独立生产电芯的能力。特斯拉此前曾确认,计划中的德国柏林超级工厂未来也会生产电芯,但是当前尚不清楚是与其他电池制造商合作,还是自主生产。 此外,特斯拉也加大了在电池技术人员上的招聘。特斯拉相关工作人员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去年公司招募了电芯技术人员和测试人员。目前,我们的电池制造工程团队正在寻找设备开发工程师,以加快特斯拉下一代电池制造计划。” 对A股电池板块影响较大 特斯拉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自主研发的“超级电池”也在致力于不降低电池性能的情况下,将电池的钴含量降低为零。具体成分等信息,预计会在4月的电池投资人会议上宣布。 值得注意的是,有外媒报道称,“特斯拉正在和宁德时代展开深入谈判,准备在上海厂电动车中使用不含钴的电池。”对此,特斯拉相关人士称,与宁德时代有合作协议属实,宁德时代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本身就不含钴,但该合作是否会最终落地并未评论。 作为锂电池的重要原料之一,钴主要用于三元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它能够明显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集度。但是由于钴价格昂贵且资源稀缺,各个电池厂商都在致力于降低钴含量。 磷酸铁锂电池就是“不含钴”的电池之一。实际上,磷酸铁锂电池早已被广泛运用在国产电动车各个品牌中。宁德时代长期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预计今年新推出的“刀片电池”就是一种增大电芯长度的方形铝壳磷酸铁锂电池。此类电池相对于含钴电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此类电池弊端也较为明显,某锂电池专家告诉记者:“磷酸铁锂价格低廉,但是电池能量密度明显相对较低,为保证电池的容量,所需的材料用量也较大。另外,这些材料后期的回收也很困难。” 虽然特斯拉并未对是否会使用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作出正面回应,但是从特斯拉在上海工厂的计划中,可以看出,其对使用这种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的低成本电池早有预判。特斯拉在2019年底对工信部的国产特斯拉Model3备案中,只备案了特斯拉Model3的最低续航里程配置,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写成两种续航配置,分别为445公里和455公里。而拥有高达600公里续航配置的Model3,目前只能购买进口版。 目前,特斯拉所有车型运用的电池均是由松下生产的钴酸锂电池。如果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进入特斯拉生产线落地,国产特斯拉Model3的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价格也会进一步降低。接近特斯拉的某位相关人士曾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透露,“国产特斯拉Model3将要抢占20万左右中端车”。有分析人士表示:“特斯拉进一步降价的举措不仅会冲击国产电动车,同样对燃油中档车的市场有较大影响。” 受影响的不仅是整车企业,特斯拉自主研发新电池的举措,对A股电池行业中长期影响同样较大。深圳一家中型私募机构的投资总监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特斯拉自主研发新电池,对A股市场电池板块偏利空,尤其是中长期的利空影响更大。特斯拉自主研发新电池,相当于在完善自身产业链,特斯拉现在主要是需求方,自主研发新电池之后,会逐步也变成供给方,这对新能源汽车整个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带来A股电池行业的洗牌。企业唯有占据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制高点,才能生存下来。
  • 《5G——不仅仅是通过串口连接的无线接入网》

    • 来源专题:宽带移动通信
    • 编译者:wangxiaoli
    • 发布时间:2018-11-21
    • 通信网络行业目前正在经历的蜕变是前所未有的。对一些人来说,向5G时代迈进的变革犹如毛虫到蝴蝶的蜕变,然而其他人担心,这将把一个运转正常(但存在缺陷)的行业变得更糟糕。 当然,我们不知道5G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我们所知道的是,它远远不止是经过升级换代的新设备和通过串口连接的无线接入网。尽管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宣称5G服务是业界的“第一”,但这些关于5G的初步应用仅仅触及了广阔可能的皮毛。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宣称的“第一”,也不过是部署数量有限的下一代网络元件。 对于2018年和2019年来说,这就足够了——考虑到一些竞争和营销方面的因素,率先推出5G的重要性可以想见。但是10年以后呢?要想充分发挥5G的潜力,还有哪些技术和操作流程需要改进? 在我们看来,一个成功的5G战略要求网络运营商在某种程度上应对非常广泛的技术和流程,而这些对他们能否充分利用5G部署带来的发展潜力至关重要。 这些都是5G这幅大拼图中的组成部分:由于元件之间是相互依赖的,错过或忽略这20个元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将让拼图不完整、让机会被失掉。如果把它们统筹部署在一起,那么5G怀疑论者可能就得再好好研究研究了。 这20个元件是什么呢?(是的,这就是个令人怀疑的整数……) 我们探讨的内容包括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功能虚拟化、“anyhaul”传输、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分析、物联网和蜂窝车联网平台等,以及5G无线接入网(RAN)、5G核心和设备。这就是我们的5G蓝图: 由于上述每一个元件在最终的全面5G部署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反过来也为数以千计的公司创造了新的机遇(当然也对它们构成了威胁)。而这些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通信网络运营商在技术和专业服务方面的合作伙伴。 许多供应商已经将策略转换为以5G为导向,这种策略使他们能够满足运营商所需要的5G这幅大拼图中的一个或多个需求:当人们对5G是什么,以及5G最终需要什么,还持有短浅观点的时候,向市场、员工、合作伙伴,以及投资者解释各个组成部分在5G这幅大拼图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为什么它们非常重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通过这次对5G蓝图的展示,我们想要达成什么目的呢?我们想要的不是试图解释基础技术,也不是深入挖掘开发标准或软件代码——相反,我们想要的是提供一个相对简单的观点,以便说明5G对于众多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需要明确的是——蓝图将只展示使5G服务和应用成为可能的基础技术和支持流程:即不会对最终提供的服务进行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探讨的内容并未涉及到千兆宽带、交互式游戏、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或远程手术——这些都是基础性和支持性技术的产物。 同时,探讨的内容也是非常宽泛的——这就是为什么没有提到特定的虚拟网络功能或网络切片:这些功能是由基础技术和支持流程支持的。 在我们进一步探讨列表中的元件并简要介绍每一个元件之前,快速了解一下为什么这些元件是5G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层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增强移动宽带(eMBB)及更多! 要求推出5G的噪音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达到了几乎震耳欲聋的程度,而我们即将步入在主要市场推出重大服务的第一阶段。 第一年(甚至前几年)将是一场公关战役,但早期的行动将主要围绕增强移动宽带(eMBB)的交付来进行。在关系到固定无线接入的领域,这将是一个进步,甚至可能会给宽带服务市场带来震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将为移动设备提供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AR/VR)以及8K分辨率视频等新兴服务——对其自身而言,这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这种服务需要对无线接入网(RAN)进行网络升级,并支持“anyhaul”(前传技术及回传技术)数据包和光传输网络,这些数据包和光传输网络可以将视频和数据流量传输于终端用户设备之间。推出这种服务不需要全面部署5G蓝图。 但是,增强移动宽带只是现有5G服务大三角中大家所熟悉的三个点之一。接下来,您可以看到这个大三角的另一个版本。 增强移动宽带的逆向应用是广泛的物联网(IoT)所带动的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这些数十亿的设备——根据爱立信的预测,其价值将在2023年达到200亿——都需要管理,其中一些设备需要很少的数据流量进行传输,而另一些设备在高分辨率视频监控摄像头在智慧城市成为常态之后会有更大的网络压力。这些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应用程序尚不需要使用全部元件,但仍需要使用大量元件。 而当自动化机械应用还未完全放宽,同时需要提供一些被称作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又名“关键通信”——包括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和远程手术的服务时,重大挑战就来了:这时5G蓝图中的每一块拼图都需要就位。 那么就让我们一块一块地拼完5G蓝图吧…… •5G无线接入网:如果没有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的部署,5G网络世界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而早期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已经发布了……这是现在以及未来决定大量5G相关应用的元件。 •5G核心:5G网络的智能心脏,更够支持网络切片等功能。 •5G设备:马上推出!当然它不仅仅包括智能手机——而是任何可以装上5G芯片的终端设备。 •人工智能和下一代分析:需要在边缘网络和中央存储库中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以便为高端商业和消费者提供服务,特别是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服务。机器学习工具将支持自动化的网络管理和操作流程:手工流程将无法跟上需求的步伐。 •网络功能虚拟化:为了实现服务的快速实体和实例化,5G网络将成为承载虚拟网络功能(VNFs)的云原生网络功能虚拟化基础设施(NFVi)架构。 •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网络需要有效地控制用于通过电信云进行服务交付的网络资源和服务平台,并向客户提供其使用的控制服务。 •下一代网络安全:在5G完成全面部署后,人工网络安全流程将变得毫无意义——5G支持的可学习型机器安全系统将在分布式5G网络环境中先发制人,减轻各种安全威胁。 •身份管理和身份验证:需要一种可伸缩的身份管理和身份验证方法,包括支持分布式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换的能力,以便在信号设施不过载的情况下,提供跨数十亿台设备和多个网络切片的服务。 •“Anyhaul”传输:5G无线接入网的数据流量和信息分解特性需要高容量、低延迟的前传技术(从远程无线电到基带处理池的连接)和后传技术(从访问聚点到城域网络的连接)。总之,前传技术和后传技术被统称为“anyhaul”。 •边缘计算:5G网络下运行的许多服务都有延迟需求,这种需求只能通过分布式云架构的部署才能实现。其包括计算机和存储资源在边缘网络的部署——在发射塔和基站站点处、在可调整的中央办公室中,甚至在城市街道的公共设施里。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说法——城市街道的公共设施不正是人们所说的“街头家具”吗…… •4K和8K分辨率的视频交付平台:高清视频作为5G服务的一部分,需要传输和管理,因此适当的视频基础设施是必要的。 •5G测试和测量工具:如果供应商和运营商不能测试或验证其新的5G系统和服务,那么它们都不会发展得太好,因此这些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物联网平台:需要专门的物联网平台来管理和监控5G网络世界中连接的数十亿台设备。 •蜂窝车联网系统:蜂窝车联网(C-V2X)是一种特定的蜂窝状网络,旨在将车辆及其相关产品相互连接起来,因此它是高端5G服务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布式分类账技术和区块链:在5G完成全面部署后,区块链技术似乎越来越有机会与传统数据库一起,在协助管理和保障交易和身份方面提供支持。 •下一代基站子系统:云原生服务支持的具有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网络和服务控制器将寻求实现“货币化”,并为基于云服务的5G广泛应用提供客户体验管理。 •下一代运营支撑系统:传统运营支撑系统(OSS)的数据竖井不会在5G网络世界中被淘汰——就像基站子系统一样,其运作需要基于云服务的管理工具。 •云原生开发:网络运营商越来越意识到,一旦5G电信云部署完毕,需要采用过程、方法与系统的综合处理流程,包括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以确保服务的支持和交付,因此许多运营商已经在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了。 •流程自动化:如果没有自动化流程,无论是在后台还是在一线,服务供应商都将缺少在5G网络世界中赖以生存的速度和效率。向自动化的转变将是缓慢而持续的,因为运营商发现他们能够识别并分解可以在代码中复制的部件——运营商还发现,与其依赖人工,依赖机器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 •完美的5G“咖啡”:好啦,我们终于讲到最后了。想要为一个拥有完备功能的5G网络的诞生敲响钟声或吹响口哨,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就像一杯咖啡不能没有一流的现烘阿拉比卡咖啡豆和罗布斯塔咖啡豆一样,需要通过使用一些绝对不能被托管在云端的专用硬件来完成…… 这是5G蓝图中各个主要元件的简要介绍。Telecoms.com将会报道所有这些产品的开发和部署,而毫无疑问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和几年里会有更多的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