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描绘中国下一个五年发展蓝图》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 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3-25
  • A summary of China’s greenest five year plan yet and its key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targets

    Article image

    (Image by dove lee)

    China has released its blueprint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Early signs indicate its 13th Five-Year Plan is the most environmentally focused yet.

    This complements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broader goal of shifting to a more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re-balancing the economy by moving away from investment in heavy industry towards consumer spending, services and innovation.

    It also strengthens the commitments made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transition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crease the share of renewables in China's energy mix, and slow down its overall rate of energy consumption.

    The new targets will help China deliver its promise to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tted per unit of GDP?) by 45%, an undertaking that was restated at the ?Paris COP21 climate summit in December?.

    Ten out of the 13 mandatory targets contained in the final text relate to the 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or ecosystems. ?

    Of the targets relating to climate and energy, the most important four are:?

    · Reduce energy intensity (energy consumed per unit of GDP) by 15% compared with 2015

    ·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by 18% compared with 2015

    · Energy consumption ceiling set at 5 billion tonnes of coal equivalent (the current level is 4.3 billion tonnes)

    · 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derived from non-fossil fuels raised to 15%

    We asked Zhou Dadi, former general director of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and vice chairman of China Energy Research Association, to put the new targets into context.

    “The 18%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target indicates that China will reach the high end of its 2020 climate target of a 45%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using a 2005 baseline)."

    “I think overall, these are ambitious targets, especially when the driver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are still in transition. However, I also think it is likely to overshoot. There will be a set of policies to follow that implement the targets. These will relate to pricing, taxation, energy standards and renewable energy portfolio standards."

    “The planning framework emphasises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and hydro power. This does not mean [othe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re not being prioritised. On the contrary, it undoubtedly means that non-fossil fuels are preferred and that coal will be weakened.”?

    At a glance, the new plan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orts set out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2011-2015), rather than a departure from it. In fact, both plans seem comparable in scope and scale. However, in certain aspects the latest plan goes further.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China’s history that a specific PM2.5 (the ?harmful particulate matter that contributes to air pollution) target has been included in a Five-Year Plan. Premier Li Keqiang indicated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limit factory emissions of PM2.5 down to 25% of total output.

    The premier also highlighted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untry's overseas development plan, which will give environmental enterprises new opportunities to “go global”.

    To see chinadialogue’s full report o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lease click here. ?

    The full text is available in Chinese here. ?

    ?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Monica Wang and Yu Jie

相关报告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4-24
    •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将生物经济加速打造为继信息经济后的重要新经济形态。这为我国培育发展生物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一、生物技术革命最有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后又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二十世纪以来,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年来,基因测序成本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下降,标志着生物经济最有可能成为继信息经济后的新经济形态。 当前,生物技术不断在医学、农业、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正在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人口、粮食、环境、能源等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生物经济的蓝图被越来越深刻地描绘。在医疗领域,以干细胞、基因测序、生物芯片等核心技术突破为基础,新兴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改造了传统的医药产业,还使得医疗技术的核心从末端的疾病治疗,逐步走向前端的诊断和预防,并打开了未来个性化医疗的大门;农业领域也正在经历一场生物科技的“绿色革命”,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正在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能源领域看,越来越多国家努力寻找更加经济高效绿色的能源替代方案,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生物氢等生物质能在全球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传统制造业领域,也同样存在被生物科技革命的可能性,工业生物技术的突破,使传统化工、造纸、食品等工业领域的制造工艺发生质的变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有预测认为,除了上述已经被生物技术改变的四大领域,在2025年之后,当人类跨入生物经济成熟期,生物技术将对那些现在看起来似乎与生物学没有关联的更多产业发生作用,并最终对整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潜力巨大 “十二五”以来,生物产业被列为我国重点培育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之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价格、金融等优惠政策,为促进生物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据有关统计,我国“十二五”时期生物产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产业规模超过3.5万亿元,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甚至具备一定优势。比如,埃克替尼、康柏西普、重组人戊型肝炎疫苗等国产创新药物成功上市,一批新专利到期药成功实现了国产化,磁共振、PET-CT等大型医疗设备以及人工耳蜗、植入式脑起搏器等高性能植介入产品成功填补了国产空白,基因检测服务能力全球领先,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生物发酵产业产品总量居世界第一,乙醇汽油已在全国11个省区推广使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山东、湖北、吉林等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生物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已形成了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 “克替尼、康柏西普、重组人我国不仅要应对人口持续增长和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巨大挑战,还要受到资源能源和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约束,食品安全、医疗养老、节能环保等新需求层出不穷,“出不穷,源和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为我国利用生物手段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可见,我国无疑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三、抓住窗口机遇期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生物经济强国 “十三五”是我国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在已有发展基础上,面向国内重大需求,重点推动实施以下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在生物医药领域,更加聚焦人类面临的重大疾病和医学模式转换,大力推动临床中大需求的原创药物和生物制品开发,提升药品生产水平,积极改革管理规制,提升和激发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二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围绕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发展智慧医疗、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适应生命科学新技术发展的新仪器、新器械、新试剂,进一步促进高品质国产设备推广应用,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行业创新发展。三是生物农业领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创制一批突破性新品种,突出重点品种和产品的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企业。四是在生物制造领域,延续“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生物基材料的技术经济性,推广生物新工艺,深入推动“两个替代一个提升”,支撑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五是在生物服务领域,把握好我国生物技术服务蓬勃发展的新趋势,以专业化分工提升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效率,培育合同研发、委托生产、检测评价等生物服务新业态,构建基因检测和解读、生物信息、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专业化服务体系,创造生物经济新增长点。六是在生物能源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鼓励和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 编译来源:https://www.ndrc.gov.cn/fzggw/jgsj/gjss/sjdt/201703/t20170316_1154666.html
  • 《中国-中东欧国家描绘能源合作蓝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9
    •   中国能源企业的下一片蓝海在哪?随着中国―中东欧“16+1”合作的不断深入,广袤的中东欧地区将很有可能成为中国能源企业“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6月4日,中国-中东欧国家能源合作第一次技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及中东欧国家政府能源主管部门、能源电力企业、研究院所、金融机构等200余名代表就未来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进行了讨论。   投资中东欧,中国能源企业有哪些机会?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徐小东在发言中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开展能源合作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图景。他说道,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能源领域方面互补性强,合作潜力比较大,双方的合作前景广阔。“双方的企业在合作方面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基础,未来可以在新能源发电、电网升级改造、化石能源转型、先进核电技术以及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开展项目投资、合作经营、能源装备制造业产能合作等形式的全方位合作。”   而来自中东欧国家的多名能源领域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他们所在的国家都在大力推进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转变,这一过程将给来自中国的能源企业提供广阔的投资空间。   马其顿能源署执行署长萨拉齐对记者介绍道,马其顿未来将进一步减少对进口电能的依赖,并将进一步开发能源能力,以对冲进口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萨拉齐称,可再生能源将会得到马其顿政府的强力支持,马方未来将会进一步增加在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领域的装机总量。“我们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持续了20多年了,如果没有这种友谊,我们的合作不可能这么快的发展,”萨拉齐称,“我们知道,中国的投资、技术和能力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   “2050年,我们将把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到百分之一百!”立陶宛能源部可再生能源顾问莉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着重介绍了立陶宛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她对记者透露,目前立陶宛正在大力推进国家新能源战略,届时立陶宛所有的能源消费均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是一个很大的投资机会,欢迎中国的能源企业来我们国家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厂。”   波兰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一等秘书毕思齐称,波兰目前也在着手对国内的能源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其中重点关注清洁能源领域。“我们还在考虑进一步发展水电,并对现有的能源体系进行升级,而在这过程中,中国有很多技术可以向我们提供。”   走向中东欧,中国企业优势明显   中东欧国家的能源市场对我国能源企业来说,还是一片较为陌生的领域。在中国企业走向中东欧的过程中,我们拥有哪些优势?通过与参会的各国能源领域专家进行交流,记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中东欧国家普遍对中国在技术以及资金领域的雄厚实力高度认可。   “你们国家在新能源及电力领域的技术非常先进,我们在寻求能源整体智能解决方案,这和我们国家的需求很契合。”立陶宛能源部可再生能源顾问莉娜对记者表示,“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几天的行程中,去到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厂,见识一下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看看它们是怎么运转的。”   “中国的公司有两大优势:资金!专家!”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副总经理托尼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企业的优势。记者了解到,中广核罗马尼亚核电公司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已于2015年11月在签署了《切尔纳沃德核电3、4号机组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及退役谅解备忘录》。   而波兰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一等秘书毕思齐则充分看好中国的大国优势,他告诉记者,作为全球性的大国,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互联互通的能力。“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全球的中心,这一过程将不仅仅是中国的企业获得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在特定的框架下为世界各地的当地人民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   徐小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的能源企业的电力发展技术和装备技术在世界上都处于先进水平,资金上也比较充足。此外,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国家也鼓励能源企业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的。“这都是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但徐小东同时也提醒道,由于所在国的国情、民情、体制不同,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后,还需要对别国的国情增强了解。“另外,我们的企业出去以后,除了关注给我带来什么利益,更应该关注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利益,”徐小东称,“毕竟,互利共赢的事情才能做成,一厢情愿的事情做起来难度更大。”   “16+1”机制破坏欧盟统一?这不是真相!   能源合作是“16+1”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机制始创于2012年,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结合自己各自发展需求以及优势特点创立的一种新型跨区域合作机制。然而,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引来了不少异样的声音:2017年8月30日,德国外交部长加布里尔在巴黎出席一次驻外使节会议时,就发表令人震惊的言论,呼吁欧盟保持团结,要求中国应当坚持“一个欧洲”的立场,而不是试图“分化欧洲”,直接将矛头指向“16+1合作”。   “来自西欧的国家,诸如德国、法国指责说这一机制在破坏欧盟的统一性,但这不是真相,”就这一问题,波兰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一等秘书毕思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予以了驳斥,“这给我们带来了在某些特定领域与中国合作的机遇,是非常好的事情。”毕思齐称,波兰与中国在“16+1”机制下,已经在交通领域展开了紧密合作,“去年中国交通部部长就在中国―中东欧交通部长会议期间访问波兰,我们对此非常高兴,但我们更想进一步深化这一体制。”   据了解,在2015年苏州“16+1”领导人峰会中,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共同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提出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能源项目对话与合作中心”。该中心中方秘书处设在中国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欧方秘书处设在罗马尼亚能源中心。此次会议是该中心在中国举办的首次活动。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凡荣,外交部欧洲司参赞高睿出席会议并致辞,电规总院院长、党委书记谢秋野致欢迎辞,会议由国家能源局国际司副司长何洋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