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尺度分辨率融合的岛礁浅海水深反演新模型》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0-12
  • 岛礁浅海区域水深数据的获取是海岸带管理、工程建设及航道安全等的关键前提。水深测量手段随着技术发展在精度和效率上实现了显著提升,传统调查技术手段代价高昂且作业条件限制使得其无法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水深数据。随着对地观测卫星遥感技术的进步,卫星水深反演(Satellite Derived Bathymetry,SDB)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大面积浅海水域水深数据快速获取手段。但是目前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的SDB模型大多依靠单个像素或小尺度空间输入从而并未对空间感受野足够重视,并且缺乏对反演模型跨区域部署场景下外推泛化能力的评估。这些不足阻碍了SDB模型精度和稳健性的进一步增强。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海底地形地貌探测与应用”团队等针对大范围空间尺度高效特征融合算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具有更高反演精度以及更强泛化能力的多尺度分辨率融合水深反演模型(MuSRFM)。为评估MuSRFM的精度与泛化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五个较大规模的实验区域组成了研究数据集,其中维京群岛的圣克鲁斯岛被用于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余四个区域则组成一个真实世界数据集用于评估MuSRFM及基线模型的迁移能力。将MuSRFM与基线模型在测试集和真实世界数据集上部署,并计算对应的精度指标。结果显示,MuSRFM在测试集上显著超越了所有对比模型,提升幅度明显;而在真实世界数据集上,MuSRFM同样显著的优于精度第二高的模型,在绝大多数的精度指标上都保持显著的提升。MuSRFM在真实世界数据集中的瓦胡岛和塞班岛-天宁岛区域的推理结果显示,其整体分布与真值非常接近,并且在某些特殊地形地貌区域例如塞班岛西侧的潟湖区域仍能保持较好的效果,表现出了足够的泛化能力。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1]。






    [1] MuSRFM: Multiple scale Resolution Fusion Based Precise and Robust

    Satellite Derived Bathymetry Model for Island Nearshore Shallow Water Regions

    Using Sentinel-2 Multi-Spectral Imagery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isprsjprs.2024.09.007.
相关报告
  • 《岛礁浅海地形高效遥感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9-10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韩通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遥感领域著名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IF 12.7)发表题为“Cost-efficient bathymetric mapping method based on massive active-passive remote sensing data”的文章,通讯作者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张华国研究员。 精确的测深绘图对于岛礁研究、底栖生态系统评估和近岸工程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卫星遥感数据促进了光学遥感的应用发展。然而,受复杂水下光路和不稳定因素影响(如破浪,船只和云层),高质量卫星影像获取有限,很难对浅海岛屿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的浅海地形测绘。针对该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种主、被动遥感融合的水深测绘方法,其中主动数据来自于ICESat-2(Ice, 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2)卫星激光测深数据,被动数据来自于Sentinel-2 卫星多光谱数据。关键步骤是基于多期Sentinel-2多光谱数据的蓝绿波段对数比值的中值与ICESat-2数据,建立了高效的岛礁水深反演模型。 将该方法在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六个典型岛礁区域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在水深 0-20 m范围内,测深绘图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 0.49-0.71 m和 0.29-0.49 m。当Sentinel-2多光谱影像数量超过150景时,反演误差趋于稳定。此外,该方法能消除复杂的水下光路和表面不稳定因素(如波浪、船只和云层)的影响,具备高效获得岛礁浅海地形数据的能力,在全球海洋岛屿和珊瑚礁生态环境遥感探测评估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论文引用:Han, T., Zhang, H., Cao, W., Le, C., Wang, C., Yang, X., Ma, Y., Li, D., Wang, J., Lou, X., 2023. Cost-efficient bathymetric mapping method based on massive active–passive remote sensing data.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3, 285-300.doi:10.1016/j.isprsjprs.2023.07.028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基于超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揭示海底峡谷内波动力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基于超高分辨率非静力内波数值模式,揭示了我国东海西南部峡谷地形和黑潮共同调制下内潮和内孤立波的非线性演变和耗散过程,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Ocean Modelling上。 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小尺度运动过程,海洋内波在物质输运和能量传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南海和东海是大振幅内孤立波发生的热点区域,因其对海上工程作业和航行安全的潜在威胁而备受关注,相对于南海内波的普遍研究,东海内波的生成源地和衍化机制尚缺乏系统认识。海洋数值模式作为一种定量解译海洋现象及其变化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和迭代已经成为目前海洋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目前较为常见的公里级分辨率数值模式可以模拟低模态内潮的发生演变过程,但不足以刻画更小尺度地形如峡谷区内孤立波的非线性演变及其与环流的跨尺度作用过程。  围绕我国东海西南部(台湾岛东北部)内潮和内孤立波的热点发生区域,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百米级超高分辨率非静压内波-环流三维耦合数值模式,系统阐释了峡谷区内潮和内孤立波的生成演化过程与耗散机制。研究发现峡谷区潮地相互作用以及远场内潮非线性裂变共同塑造了内孤立波与南海北部迥异的多方向、小尺度传播形态,黑潮对于内潮和内孤立波传播演化发挥重要的动力调制作用;量化评估了峡谷区内波能量耗散特征和混合属性,发现斜压能量在海底峡谷区呈现驻波结构和强耗散现象,在深海区压强做功主导,而在浅海区平流作用和压强做功相当。该工作确证了我国台湾岛东北部内孤立波的非线性内潮衍化产生机制,强调了小尺度峡谷区非线性内孤立波对于能量耗散混合的重要性,同时拓展了超高分辨率内波数值模型的搭建方案和应用场景,为后续内波模拟预测模型的性能提升提供重要基础。 该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闵文佳,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群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徐振华研究员、尹宝树研究员等人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资助。 相关文章信息: Min, W., Li, Q., Xu Z. et al., High-resolution, non-hydrostatic simulation of internal tides and solitary waves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2022, Ocean Modelling, https://doi.org/10.1016/j.ocemod.2022.102141. Chang, H., Xu, Z., Yi, B. et al.,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M2 internal tides modulated by the Kuroshio northeast of Taiwan. 2019,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124(4): 2728-2749. DOI: 10.1029/2018JC01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