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化肥零增长行动取得新成效》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11-22
  •  按照农业部“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和北京市“调转节”要求与部署,近年来,北京市农业局土肥站多措并举推进全市化肥负增长行动,不断推动化肥零增长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2017年上半年,全市亩均耕地化肥用量下降0.9公斤,肥料利用率达到35%,成效显著。

      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显成效。按照“生态施肥、安全施肥和高效施肥”理念和“精、减、调、控”施肥原则,不断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通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肥料经销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技术物化和推广服务。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2017年上半年推广面积达149.2万亩,亩节肥(纯量)0.9公斤,化肥利用率35%,总节肥1294.7吨。

      有机培肥替代化肥技术取得新发展。在掌握鸡粪、牛粪、猪粪、蘑菇渣等主要有机肥品种的养分释放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肥力土壤进行田间试验,确定不同肥力等级土壤在保持产量稳定前提下的有机肥替代率。通过政策补贴在京郊粮田、露地菜田、设施菜田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物化技术17万多亩,亩替代减少化肥8公斤,取得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水肥一体化技术较大幅度降低化肥用量。围绕果菜、叶菜、草莓、果树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试验示范与推广,研发专用水溶肥配方5个,通过项目带动、政策补贴推广蔬菜专用水溶肥502吨,示范面积1万亩,实现年亩节肥(养分纯量)5.4公斤,亩节水85立方米,亩增收节支546元,全市辐射推广10余万亩。

      缓控释肥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研发改进了春、夏玉米和冬小麦缓释肥配方3个,在密云区、顺义区等9个郊区县玉米上示范推广缓控肥施用技术13.5万亩,配合机械化一次性施肥,有效减少了肥料投入和劳动力成本,亩增产5.3%、节肥(纯量)8公斤、增收节支90元。

      构建多种模式助推化肥零增长。通过技术产品化、措施政策化、服务信息化、参与社会化要求,依托站—企合作,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站—社合作,推动技术进社入户。站—所(校)合作,做到技术服务入户到田。形成示范村整体推进模式、节肥示范园区示范模式、专用肥补贴定制模式推动化肥减量技术落实。

相关报告
  • 《农业部深入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 来源专题:化肥农药减施增效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3-31
    • 为深入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日前,农业部召开座谈会,组织17个省农业部门相关负责同志,总结交流经验、研究2016工作思路,明确要在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上下功夫,狠抓“四项机制”创新: 狠抓分工明确的责任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农业部门职责,把责任落实到单位,把目标分解到年度,把任务细化到项目。 狠抓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任务列入对地方的延伸绩效管理,加强督促督查,检验实施成效。 狠抓全面有效的保障机制,加大对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质量建设试点示范的支持力度,研究提出施用有机肥补助和耕地质量提升奖励政策,加快《肥料管理条例》和《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立法进程。 狠抓形式多样的合作机制,探索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服务和PPP模式试点,创新农企合作方式,组建化肥减量增效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新产品新技术转化应用。 今年,各级农业部门将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做好“加减乘法”,确保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做好“加法”提质减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各地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稳产增产的高标准农田。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实施好东北黑土保护利用和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完善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二是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做好“减法”替代减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研发具有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机具。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田和果茶园土肥水光热资源,推广种植绿肥。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剂,促进豆科作物固氮肥田。   三是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做好“乘法”增效减肥。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以配方肥应用为重点,以玉米、蔬菜、果树为突破点,以农企合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切入点,选择200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建立10个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示范区,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加大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研发推广力度。
  • 《《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印发》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许露露
    • 发布时间:2023-10-12
    • 《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印发 . 日前, 北京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碳达峰 碳中和 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力争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行动方案》主要由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组成。 《行动方案》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本原则方面重点体现"四个突出"。一是突出"科技引领、超前布局",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科技资源的主力军作用;二是突出"企业主导、联合攻关",探索"揭榜制"、"赛马制"、"里程碑制"等新型科研组织和考核方式;三是突出"场景驱动、重点突破",探索能源、建筑、交通、产业等行业低碳发展方式与转型路径;四是突出"示范带动,开放合作",构建上下联动、联合开发、技术共享等协同推进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与超大型城市特征相适应的碳减排碳达峰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碳减排碳达峰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在2030年前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市级"双碳"科技创新体系与绿色产业技术应用体系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格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基本建成。 《行动方案》从 四个方面,部署了35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原始创新,推进底层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适应北京市重点领域碳减排趋势,结合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底层技术攻关。突破氢能关键技术,加速氢能多领域规模化推广应用;加速储能技术进步,推动多路径储能技术突破,加快电力储能技术和全固态动力锂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汽车新能源化,提升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推动能源互联与供需互动技术,保障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 电网安全 高效运行。发展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实现资源化利用并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积极探索负碳与碳转化前沿技术,重点培育可能突破的技术点。二是加速升级迭代,推动低碳和零碳技术装备攻关。结合本市新能源和外调绿电快速增长现状,重点发展新能源发电设备及装置、低成本长寿命储能系统、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绿氢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氢的规模化储运技术及装备、车用燃料电池、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中深层地热技术与装备,打造能源技术装备迭代验证平台,增强能源供给和保障能力。三是强化场景驱动,推动双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能源消费端碳排放占比较大的建筑、交通、产业等行业节能降碳需求,加快推动绿色建筑、低碳交通、循环园区、节能社区、低碳农业和生态碳汇六大板块的应用场景建设,集成创新性成果开展场景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的标杆样板工程,推动双碳科技成果落地推广。四是加大示范引领,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针对重点区域和行业乃至全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区域开展综合技术示范,推进科技成果落地实施,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可复制的样板工程,引领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