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绿色企业:领导者的下一步行动》

  • 来源专题:绿色制造
  • 发布时间:2023-04-18
  •     向净零排放的过渡正在顺利进行,但速度还不够快。风能、太阳能和电动汽车 (EV) 等关键气候技术的发展帮助加速了全球脱碳工作。绿色氢和长期储能 (LDES) 等解决方案正在变得可用,如果扩大规模,可以进一步减少全球排放。但是扩展这些技术的步伐并没有跟上地球变暖的预测。迄今为止,政府和公司在开发和部署气候技术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要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并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可怕影响,还需要显着加速。

        扩大绿色业务的许多独特挑战仍然存在,如实物资产的高资本支出(与建立数字业务相比)、更高的短期成本以及许多可持续产品的客户教育和采用障碍。然而,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紧迫性在许多市场都在增长,工业经济现在正在围绕低碳能源系统、循环经济实践进行重塑和其他新兴模型。能够在这些瞬息万变、不确定的时期进行创新和扩展的公司可以为自己的指数增长做好准备。分析表明,到 2030 年,对净零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可能会在 11 个价值池(包括交通、电力和消费品)中产生 9 万亿至 12 万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在本文中,我们展示了扩展气候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探索了绿色企业建设者可能采取行动的三个领域。

相关报告
  • 《制造业的新兴绿色技术》

    • 来源专题:绿色制造
    • 发布时间:2023-09-27
    • 新兴绿色技术(EGT)带来的技术变革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意义。新兴绿色技术是指已经达到一定技术成熟度但在全球市场份额相对较低的技术,或者仍然处于技术成熟的相对早期阶段的技术,尽管原则上已经适用于日常生活。 本报告侧重于制造业的EGT如何在提高各国竞争力的同时,为解决环境问题做出贡献。我们关注中等收入国家,因为它们正处于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发展阶段,而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已经达到了制度和组织层面,使它们能够从其开发的解决方案提供的竞争优势中受益。 我们首先探讨新兴绿色技术的主要驱动因素。接下来,我们研究了制造业特别是中等收入国家创新领域的EGT所引发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兴绿色技术对制造业生产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范围内向EGT转变的过程需要在四个层面上进行变革: 技术水平:获得技术技能,将EGT作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这将要求MIC中的参与者熟悉引入EGT的成功概念以及技术为公司提供的竞争优势。 系统视角:整合EGT引入过程中涉及的不同学科的异质知识领域;这将需要关注与引入EGT相关的系统相关方面。 范式转变:中等收入国家可持续转型过程的发展;这将需要更广泛的社会辩论,让一系列参与者意识到EGT的实质性好处。 系统知识水平:促进各级必要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变革性创新;这将需要行动者大力参与教育和培训领域。 创新能力存在重大差异,这在一般创新指标和绿色技术指标中都很明显。创新能力水平较高的国家面临着将现有知识与制造业实施联系起来的挑战。这意味着要努力建立网络并改进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技术合作,特别是在特定工艺、CCS和工业电源管理技术方面,以及在跨领域技术方面的资本技术转让。然而,这两种类型的国家都必须将工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相结合,为制造业提供正确的动力,以更加重视绿色能源技术。
  • 《《变局·新局——2020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报告》》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信息监测与服务平台
    • 发布时间:2020-12-11
    • 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政策不断出台,创新平台密集落地,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企业加快发展。截至2020年8月底,广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8万家,居全国首位。 为发现、挖掘更多大湾区企业创新故事和趋势,南方日报·南方经济智库、南方城市智库联合建行大学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对上百家珠三角创新企业展开深度调研和分析,共同研究编写《变局·新局——2020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在12月8日的“榜样的力量——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先锋大赛”颁奖现场发布。 《报告》聚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的趋势、动力、特征、机遇和挑战,并在专访多位省内外知名专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发现四个趋势 跨界创新喷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创新 在疫情冲击下,在不断重塑的全球经济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湾区的后起之秀,呈现四个方面的创新趋势: ——开启跨界发展热潮。从单一产品向多个产品,从单一产业门类向多元化产业布局发展,通过创新提升企业发展韧性; 广汽集团从造车到造口罩,从格兰仕跨界研发芯片,到深圳的盛路通信进军军工产业,调研发现,得益于大湾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配套,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拥有核心技术、延伸全产业链配套,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风险。 ——由点到线横向拓展。从实现具体功能出发,向提供平台化服务转型,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 广州的探迹科技用大数据和AI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提供智能获客渠道。深圳的铭华航电,通过探迹科技的智能云平台,高效寻找客户,有力抵抗疫情的影响,订单逆势增长200%。调研发现,平台不仅能聚人气,还能通过信息触达解决信息不对称,更多的服务模式被重构。 ——产学研合作更加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涌现; 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是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调研发现,为弥补这一短板,广东正努力开拓外部创新资源渠道。 以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为例,过去近6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等创业导师联合发起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已经涌现出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科创公司,如逸动科技、云鲸智能、卧安科技、恩茁科技、海柔创新等。 ——创新生态更加丰茂。政策引导、基础研究、资金支持、宜居环境……对于创新都不可或缺。 调研发现,一个涵盖全面、资源丰富、高度活跃的创新生态正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兴起。 以5G为例,广东于2019年5月出台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底5G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世界领先;2020年又出台了25条新政推动信息服务与消费。 广东全省第一批5G产业园成为新产业起飞的平台。广州主抓科学城、知识城、天河软件园3个核心产业基地建设,深圳则培育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龙华九龙山等五大5G产业集聚区以及深圳高新区、坂雪岗科技城等5G重点产业片区。 ??汇聚六种力量 创新人才加速涌入,近九成受访企业设立研发部门 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激烈的产业竞争,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的动力在哪里?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开展问卷调查、调研走访发现,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的六种力量正在逐步凸显:人口持续流入活力增强、资本支撑体系日益完善、重大关键技术全力突围、产业升级带来科创蓝海、深化改革激活市场机制、软硬对接夯实创新基础。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肖庆文认为,当前影响中国价值链升级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力资本积累是否实现技能升级,为此需要更加持续的人力资本投入,厚积薄发。 调研发现,超过80%的粤港澳大湾区受访企业能根据发展需求引进创新人才,超过71%的企业对创新人才有完善的考评和激励机制,67%的企业能很好地挽留核心创新人才,71%的企业创新人才工作成就感高。广东省科技厅数据则显示,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人员数居全国首位。 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调研显示,46%的受访企业近年年均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主要投入引进关键人才或团队,可行性研究、测试、工程准备,购买机器设备、土地、建筑。 在这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日益完善的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大湾区金融业发展显示出“金融+科技+产业”特征,证券交易所市值达6.22万亿美元,在世界级湾区中仅次于纽约湾区。 伴随着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不断积累,粤港澳大湾区内,企业创新“挑大梁”、基础研究“补短板”两大特征明显。 调研结果显示,88%的企业已设立独立研发部门;54%的企业不仅已设立研发部门,还计划加大投入。从研发速度看,近33%的企业新产品开发时间在1个季度以内。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柳卸林认为,广东企业在研发投入、产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的强劲创新能力,领先优势在扩大。 创新水平提升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升级又反哺创新,为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调研显示,44%的企业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总额比重超过20%,81%的企业能很好地针对市场需求及时升级改进产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指出,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加快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探索,充分发挥各自创新优势,走出一条通过开放创新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迎来多重机遇 创新成果量升质更优,自主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随着产业升级发展、科研平台的不断集聚、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也正迎来政策、要素、产业、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机遇。乘势而上、自主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多个重要国家政策的接连出台让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新一轮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巨大机遇: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提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中,关于金融、海外人才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体制事项就有6条;《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在政策加持下,创新资源不断涌入,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 近年来,广东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有效商标注册量等指标均稳居全国首位。在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的239个广东获奖项目中,发明专利210项,占比达87.9%,在这其中,企业获奖数量多,彰显创新主体地位。239个获奖项目涉及270个获奖单位及个人,其中企业256家,占比94.8%。 创新质量还直接体现在带来的经济效益上。截至2020年6月底,广东省22项金、银奖项目累计产生销售额5205.84亿元、出口额1740.78亿元、利润598.61亿元。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报告》还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议:深化科创机制改革加速创新要素流动,聚合市场力量促进关键技术攻关突围,依托重大平台创新产学研金协同机制,依托“双区驱动”提升创新服务业态水平,推动国内外科创循环谋划前沿研发,发挥“一核一带一区”各地比较优势建设创新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