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颗外壳全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体纳卫星将在俄发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服务
  • 编译者: lib_yaya
  • 发布时间:2016-03-08
  • 2016年-03-02 15:58 科技日报莫斯科3月1日电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闻处宣布,该大学计划于2016年3月31日发射世界首颗外壳全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体纳卫星 (立方体)。 据介绍,该卫星为三单元立方星卫星结构设计和主体制造工作由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现代化制造技术科研中心承担。卫星外壳尺寸为30 × 10 × 10厘米,全部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使用了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和俄科学院远东分院可靠性物理和材料制造学院专家研制的新型航天材料。 在外壳部分制作完成后、 该卫星已交由俄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进行后续加工制造和发射准备、 计划于3月31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进步MC 2"号货运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之后再由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在例行出舱活动期间发射到预定轨道。卫星设计运行轨道高度约为400千米服役期限为半年。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希望借助此次卫星发射观察新型航天材料的实际使用效果其中包括检验陶瓷材料在保护太阳能电池板应对宇宙环境温度剧烈变化方面的作用。如此...

相关报告
  • 《用DNA制造3D纳米超导体》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9
    • 用DNA制造3D纳米超导体 纳米超导结构的研究被用于揭示各种物理现象,并带来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目前缺乏建立工程三维纳米结构的方法,纳米超导研究大多集中在一维和二维结构上。 2020年11月10日Nature Communication报道,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研究者成功利用DNA的可编程性制造了3D纳米超导体,该结构将在量子计算和传感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使用基于DNA的自组装方法来创建具有指定多尺度组织的三维超导纳米结构。研究者将八面体DNA骨架与纳米金颗粒结合,通过骨架的顶点连接,组装成三维的DNA超晶格,得到48nm单元胞的立方体超晶格。为了形成超导超晶格,研究者使用化学技术用二氧化硅包被DNA晶格,将其从软的、依赖于液体环境的大分子结构转变为固体结构,成功将DNA超晶格转化为高度结构化的三维二氧化硅支架,然后在其表面包覆超导铌(Nb)。通过低温电性表征,研究证明了这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可用于创建约瑟夫森结的3D阵列。 这种3D纳米超导体可用于开发各种应用,如用于测量磁场矢量的三维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s)、高灵敏度超导量子干涉滤波器(SQIFs)和用于量子信息系统的参数放大器。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1/201110081600.htm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439-9 原文标题:DNA-assembled superconducting 3D nanoscale architectures
  • 《NASA计划发射2颗地球科学立方体卫星》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1-14
    •    据SpaceNews2023年8月15日报道, 美国宇航局8月14日宣布,通过其风险级收购专用和共享(VADR)合同,向火箭实验室授予了一份任务订单,用于发射两颗6U立方体卫星,用于远红外实验中的极地辐射能,即PREFIRE任务。    PREFIRE任务具有特定的LTAN(上升节点的当地时间)要求,并且需要在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将第二颗卫星部署到太空,这是通过Electron在高响应时间线上部署专用小卫星任务的能力实现的。此次发射将是火箭实验室自2018年以来为美国宇航局发射的第七次和第八次任务。    这两颗立方体卫星将测量进入和离开地球的能量,特别是在数据有限的极地地区。每个航天器都携带一个远红外光谱仪,该光谱仪来自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搭载的仪器,用于测量5到54微米之间的红外通量。    立方体卫星将提供远红外线(FIR)发射的首次测量,波长超过15微米,这构成了极地地区发射的大部分能量。NASA于2018年选择PREFIRE作为其地球冒险系列任务和仪器的一部分,估计成本为33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