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发力绿色低碳转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11
  •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军,常被统称作“三桶油”,在中国能源产业版图中作用举足轻重。“三桶油”也是进入全球500强榜单的超大型企业,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近年来稳居全球500强前十位,一举一动备受海内外关注。

      近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能源工作“划重点”,强调在能源保供稳价的同时,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为能源供应“国家队”,“三桶油”将如何向“绿”转?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布局新能源,拓展氢能、风电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引导传统能源有序转型。“三桶油”也在新能源领域稳步推进。

      作为一种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备受青睐。

      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介绍,锚定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中国石化正积极布局氢产业链发展。今年2月,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此外,中国石化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氢示范工程氢工厂主体也已建成,预计年内投产。“我们还在推动绿氢技术攻关,比如在制氢环节实现了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突破,首套自主研发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燕山石化投产。”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说。

      “基于‘替碳、减碳、用碳、埋碳’思路,我们提出发展‘碳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天然气+’清洁能源,积极打造‘氢能+’零碳燃料产业链,推动油气资源和风光热电氢新能源融合发展。”中国石油有关负责人说。

      绿氢生产项目落成,输氢管道也在加速建设。4月10日,中国石化对外宣布:国内首条“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被纳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该管道建成后,能把在内蒙古乃至中国西部、由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成的绿色氢气,运送至东部等市场需求旺盛的区域,以缓解国内绿氢供需错配的问题。

      再将目光放至海域。如今,海上风电正成为能源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公司正稳妥有序推进海上风电业务,择优发展陆上风光。“国内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已抵达海南文昌海域作业区,这是全球首座水深超100米、离岸距离超100公里的‘双百’海上风电项目,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也意味着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了深远海。”该负责人说,“海油观澜号”项目有望于今年投产,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200万千瓦时,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中国海油将积极发展新能源,每年资本开支的5%至10%将用于海上风电,以保持与全球同步的能源转型的步伐。”中国海油首席财务官谢尉志日前公开表示。

      技术创新助力减碳

      技术创新是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此次指导意见提出,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增强能源产业竞争新优势。

      实力雄厚的“三桶油”,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投入,一批高科技能源项目加速落地。

      看陆上——去年8月,国内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标志着中国CCUS产业开始进入成熟商业化运营。

      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介绍,CCUS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项目将为国内大规模开展CCUS项目建设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数据,进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该负责人说。

      看深海——在海南岛东海领域,一座明黄色的“钢铁城堡”镶嵌其中——这是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4月10日,中国海油宣布“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完成远程遥控生产改造与调试工作,具备在台风期间保持连续安全稳定生产能力,成为世界首个拥有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作为国内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中国海油从浅海走向深海,已经建成多个深海油气开发项目。公司不断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攻关,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升级。”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说。

      借由数字化技术,来自深海的油气资源也能实现智能化开采。

      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建成目前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上无人平台——恩平10-2平台,投产后将具备远程遥控测井、压井和恢复生产的能力。

      “今年中国海油计划投产9个新项目,包括中国海域的渤中19-6凝析气田I期开发项目、陆丰12-3油田开发项目以及海外的巴西Mero2项目、圭亚那Payara项目等。”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继续实施‘油气增储上产、科技自主创新、绿色低碳转型’三大工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三桶油”绿色低碳转型,对能源保供有何影响?

      采访中,3家企业均表示,保供稳价是基础,正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确保能源安全。有关专家分析,技术创新本身既有利于新能源发展,也有利于传统能源增效。

      3月26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智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原油产量数据不断上升,触达25亿吨时,现场爆发出一阵掌声和欢呼声——截至当日,中国陆上最大油田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

      油、气,好似经济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加速泵”。2022年,中国围绕老油田硬稳产、新油田快突破、海域快上产,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原油产量达2.04亿吨——这是时隔6年,中国原油年产量重回2亿吨。在天然气领域,通过加大新气田勘探开发力度、坐稳常规天然气主体地位、推动非常规气快速上产,去年天然气产量约2200亿立方米,年增产量连续6年超百亿立方米。

      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国内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争在陆地深层、深水、页岩油气勘探开发、CCUS促进原油绿色低碳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满足我国油气核心需求、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要求,强化国内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高质量完成油气储量和产量目标。”中国石油有关负责人说。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效勘探,围绕海相碳酸盐岩、岩性地层、火山岩、冲断构造带、新区新领域、页岩油气等6大领域,强化风险勘探和甩开勘探,努力寻找大发现、大突破;另一方面,组织好塔里木富满等4个亿吨级石油规模储量区、四川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等5个千亿立方米级天然气规模储量区集中勘探。

      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集团将着眼高质量能源供给,全力推进增储上产攻坚工程,完成好全年增储上产及能源保供任务。聚焦深水、深层、岩性、潜山等重点领域,确保公司储量替代率保持在130%以上、储采比保持在10以上;锚定国内油气增产目标,推进“14+2”油气开发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全年新建产能预计800万吨以上。同时,持续优化油气资源引进渠道,全年预计引进LNG近3000万吨,实现原油贸易近1.1亿吨,多措并举加大国内油气供应力度,确保能源安全。

相关报告
  • 《去年净利降幅过半 “三桶油”加码布局绿色低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30
    • 2020年净利降幅过半之下,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以下简称“三桶油”)正在加码“绿色低碳”赛道。3月29日,在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下称“中国石化”)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其董事长张玉卓宣布,中国石化将确保在国家碳达峰目标前实现二氧化碳达峰,力争比国家目标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他透露,中国石化将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同时,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加快打造“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 中国石油也表示,2021年,将着力发展主营业务,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注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继续深入开展提质增效。力争到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透露,正在制定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积极拓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及新业态,构建多能互补的新格局。 中国海油2021年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发展油气主业,加快推动能源转型,将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继续提升天然气供给能力,推广岸电工程实施,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和减排新技术应用。同时,将积极探索发展新能源业务,稳妥有序推进海上风电业务。
  • 《“智慧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7
    •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上,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绿色电能供应,与此同时,电力数字化、智能化全景监视也保障了能源供应的稳定安全。在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能源数字化正悄然向人们的生产生活渗透。 搭上5G智能化快车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公司的老石旦煤矿区内,工作人员在地面调度室就能操控地下7000米深处的采煤设备,工人下井也不用操作设备,只需定时巡检、远程控制,通过防爆手机还能随时与地面视频连线。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煤矿。山西省寿阳县的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在距离地表超过500米的机电硐室,无人巡检机器人已代替人工巡检;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新疆大南湖一矿,智能化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和设备维修远程协同已成为现实。搭上5G智能化快车,一座座矿山有了“智慧大脑”,智能化操控、远程开采、机器人巡检,让曾经“脏、苦、险、累”的采煤工作简单多了。 同样从繁重体力活中解放出来的还有石油工人。1个站、14名工人、35口采油井,日产原油约230吨……这里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通过监测大屏,借助12台高清球形摄像机可看见平台全貌,拉近还能看清油井上的螺丝。一旁的电脑上,井口压力、温度、产油量、耗电量等反映油井生产的各种数据实时更新。 这些数据原来都是人工采集,采油工要带着测温枪、压力表、温度计,一趟趟跑着抄表。而现在,鼠标一点,各种指标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负责平台生产维护的青东采油管理区注采一站站长袁亮说:“通过数据实时呈现,有没有泵漏、供液不足等问题,油井生产状况一目了然。” 降本增效促进低碳转型 记者了解到,能源数字化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构筑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生产率和可持续性。 能源企业为啥不遗余力推进数字化?能源数字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企业还有诸多好处。例如,胜利油田的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可以设定抽油机抽油频率,自动调整注水阀压力等,实现了“气不上天、油不落地、水不外排”的绿色安全高效生产。低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用更加凸显。 数字技术可以助力能源行业降本增效。例如华为基于光感知产品和算法引擎,帮助山东济华燃气有限公司打造智慧油气管线巡检服务,使管线威胁事件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7%,全面提升管线安全和管理质量,降低运维成本,加速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技术在能源革命战略中正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原动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融合发展,正改变能源的生产、运行、传输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说。 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 在浙江杭州萧山某化纤产业园里,多家企业近日安装了能耗采集器,采集的能耗、碳排放等数据将实时同步到杭州市的“能源双碳数智平台”上。据悉,杭州正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电力、燃气、石油、煤炭4类能源数据及重点监控企业的能耗信息,精准管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岑可法认为,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生产侧发生变革,打造全新的绿色生产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实施煤矿、油气田、油气管网、电厂、电网、油气储备库、终端用能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 有了顶层设计,能源数字化发展方向逐渐明晰。中广核、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多家能源央企明确表示,将数字化转型工作定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华能集团提出,转型第一步要实现所有风电、光伏数据接入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二步是以风电、光伏数据中心为基础,完成水电、燃机、火电、核电等数据接入,形成统一的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三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专家指出,在生产、运输、零售和消费等能源产业各环节,数字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下,能源数字化将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