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代漂流浮标“浮出海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22
  • 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测(OSF)大科学计划支持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一所)科研团队研制出新一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海洋表层漂流浮标,为大幅提升海洋观测和监测能力提供了契机。2月2日,这一海洋技术重要突破在联合国“海洋十年”官网推介。
    据 OSF项目首席科学家、海洋一所乔方利研究员介绍,团队自主研制的新一代 GNSS表层漂流浮标,具有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型等特点,可以精准获取浮标的空间位置、时间、波高、周期、波向、表层流速、表层流向、表层海洋温度、表层海洋盐度、大气水汽含量等10个参数。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开展了十余次现场观测实验,并与目前通用的海洋经典观测设备进行了多次比对。结果显示,该浮标的观测精度与精密测浪设备如“波浪骑士”的差别仅为厘米量级,但观测成本却大幅降低,新一代 GNSS浮标的成本只有国际通用观测设备的10%。

    观测成本是阻碍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16年开始,乔方利团队通过海洋多学科深度合作,攻克了浮标硬件设计和数据处理系列关键技术,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技术创新,意义重大。目前,在OSF大科学计划支持下,海洋一所团队研发了多个型号的 GNSS浮标,可根据客观需求(如大浪区、内波、海洋灾害等)随时自主加密观测。该浮标的推广应用对于深化海洋过程的科学认知,提高对海洋和气候的精准预测预报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 原文来源:https://www.mnr.gov.cn/dt/hy/202302/t20230217_2776207.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漂流式通量浮标”海上比测应用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19
    •   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获悉,由该中心自主研发的“漂流式海气通量浮标”关键技术,日前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综合海上比测与应用中取得重要突破。   据项目负责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王斌博士介绍,在此次海上比测和应用中,该浮标首次完成了与国际标准锚系海气通量浮标的比测,其观测数据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验证了该漂流平台观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气旋过程和大浪过程中,该浮标结构状态、观测性能稳定,充分验证了其在恶劣海况下的观测可靠性,为浮标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该浮标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开展了中尺度涡高时空分辨率漂流组网观测,为中尺度涡环境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观测手段,支撑和推动了中尺度过程海气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据悉,该浮标是一种低成本、易布放、免维护、抛弃式的小型海气界面漂流观测系统,以漂流组网方式开展海气界面气象水文参数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科学观测和数据实时传输,主要采集海面3米高真风速、真风向、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参数以及海表面温度、流速、流向等水文参数,组网应用可有效弥补现有观测手段空间分辨率的不足,为海洋分析、预报系统提供高质量的海气界面实时观测数据支撑,满足海气界面相互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等海洋科学研究需求,进一步提升海上应急机动观测、海洋环境现场保障、防灾减灾等预警报能力。
  • 《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星”海试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22
    •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浮标团队自主研制的大洋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星”海试成功。自7月28日在南海北部近4000米水域投放,截至8月8日收回,“浮星”连续工作十天以上,稳定运行26个剖面,最大下潜深度3550.3米,数据传输成功率达到99.9%,标志着我国在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的实用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介绍,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随海流漂移,是一种易投弃、小型化、低成本的水下移动观测平台,可在任意海域内实现自适应配平、自动下潜、定深悬停和上浮等功能,根据搭载的传感器类型如CTD(温盐深)、溶解氧、ADCP(海流剖面仪)等,快速、准确、大范围收集全球海洋的海水剖面数据,它可带领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并经略海洋,是海洋观测与探测的重要工具。   “浮星”由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李醒飞教授牵头负责实施,获得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问海计划”专项的支持。近年来,多个国家启动了新一轮深海大洋观测计划,向2000米以下的深海延拓,以占领新一轮深海竞争的制高点,但我国直至21世纪初才正式加入全球海洋观测网。本次海试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浮星”在大洋4000米深海的浮力驱动、耐压设计、采集通讯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400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的实用化进程。(孙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