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基于不溶性有机负极的镁基双离子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07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基于不溶性有机负极材料的镁基双离子电池。相关研究成果"Highly stable magnesium-ion-based dual-ion batteries based on insoluble small-molecule organic anode material"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能源材料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DOI: 10.1016/j.ensm.2020.04.025, CiteScore: 15.09)上。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等领域。然而,由于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难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大规模储能的低成本要求。镁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容量、储量丰富等优势,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金属镁负极在有机电解液中易发生钝化,导致镁离子不能可逆沉积/溶解,此外尚缺乏可逆脱嵌镁离子的正极材料,使得镁电的发展受到制约。与传统的无机电极材料相比,有机电极材料由于其官能团与离子之间的温和氧化还原反应,表现出极具潜力的储镁能力。同时,如能结合双离子电池的工作机制,利用阴离子插层石墨正极的高反应电位(>4.5V vs Li+/Li)和快速的阴离子扩散动力学,将极大提高镁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及电化学性能。

    图(a)PTCDI有机负极的嵌镁/脱镁机理图。(b)基于PTCDI负极和EG正极的Mg-DIB在5C下的长循环性能图

    鉴于此,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雷新、张帆、郑勇平等人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镁基双离子电池(Mg-DIB),采用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PTCDI)小分子有机材料作为负极,膨胀石墨(EG)作为正极,含有镁盐的离子液体作为电解液。结果表明,Mg-DIB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20C的高倍率充放电容量保持率为85%,在5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5.7%。通过原位FTIR等表征测试及理论计算分析表明,PTCDI储镁机制主要源于其三重配位机理以及嵌镁过程中氢键的形成,并且这种有机小分子具有良好的不溶性和结构稳定性,从而显著提高Mg-DIB的循环稳定性。该工作为发展新型镁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发表新型双离子电池综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0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通讯作者)及其团队成员王蒙(第一作者)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封面论文)上发表综述,评述了新型双离子电池体系中的反应机理、优势、挑战及最新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he Features and Progress of Dual-Ion Batteries 2018, 8, 1703320)。   双离子电池具有高工作电压、低成本、环保且易回收等优势,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传统双碳结构的双离子电池因石墨的压实密度和理论容量的限制,因此能量密度较低。鉴于此,唐永炳团队提出了一种一体化电极的设计思路,以廉价、环保且储量丰富的铝箔同时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和集流体,与石墨正极材料构建了新型高效低成本铝-石墨双离子电池体系(Adv. Energy Mater., 2016,6,1502588;PCT/2015/09996)。该电池体系采用廉价且环保的铝箔和石墨分别作为负极和正极材料,省去了钴酸锂等传统正极材料,电池更为环保且回收容易,并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平均工作电压高达4.2V,显著提升了双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此外,团队还将一体化电极设计思路成功拓展到了新型锂电体系(Adv.Mater. 2016,29,1604219; PCT/CN2016/081346, PCT/CN2016/081344, PCT/CN2016/081345),显著提升了传统锂电的能量密度,并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团队后续为提高铝负极在新型电池中的稳定性,对其进行了结构和界面的调控,分别研发出三维多孔铝/碳负极(Adv.Mater.,2016,28,9979,PCT/CN2016/081344;PCT/CN2016/081345)、具有中空界面结构的铝负极(Adv.Mater.,2017,29,1606805)、碳包覆的纳米铝负极(Adv.Energy Mater.,2017,7,1701967)、活性材料/集流体/隔膜一体化的多功能电极(Adv.Funct.Mater.,2017,1703035; PCT/CN2017/078204)以及超高倍率性能的一体化柔性电池(Adv. Energy Mater.,2017,7,1700913; PCT/CN2017/078205)。团队还将一体化设计的新思路拓展到了储量丰富的碱(土)金属离子电池体系,成功研发出了成本更低且不依赖于有限锂矿资源的环保型钠基双离子电池(Adv.Energy Mater., 2017,7, 1601963;PCT/CN2015/099967)、钾基双离子电池(Adv. Mater., 2017,29,1700519; Adv.Energy Mater.,2017,7,1700920,PCT/CN2017/074632)以及新型室温高电压钙离子电池(Adv.Sci,2018, 1701082; Nature Chemistry 2018,10,667; CN201710184368.1, PCT/CN2017/078203)。   团队基于上述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55项,PCT专利21项,中国发明专利26项,美国专利2项,欧盟专利2项,日本专利2项,韩国专利2项,并成功完成了技术转移孵化,建成的圆柱、软包、方壳电池中试产线已顺利完成验收,研发的新型电池已顺利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项目、深圳市孔雀团队和孔雀人才等的资助。
  • 《先进院研发出新型高效低成本钾离子电池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4-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高性能、低成本的钾型双离子电池技术,有望代替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相关研究成果"A Novel Potassium-Ion-Based Dual-Ion Battery"(一种新型钾基离子电池)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材料顶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700519,IF=18.96)上。   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储能设备等领域。但随着锂离子电池逐渐应用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领域,锂的需求量逐年快速增长,而锂的全球储量有十分有限且分布不均,造成原材料价格上涨迅猛,严重制约了我国低成本、高性能储能器件领域的快速发展。钾元素由于具有和锂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且其储量丰富,成本低廉,且与钠相比具有更低的氧化还原电位,使得基于钾离子的二次电池体系受到广泛关注。   结合钾离子电池与双离子电池各自的优点,唐永炳研究员及其研究生季必发等人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基于钾离子电解液的新型高效、低成本锡-石墨双离子电池。该电池直接采用锡箔同时作为电池负极和集流体,膨胀石墨作为正极;电解液采用廉价易得的六氟磷酸钾作为钾盐电解质溶于有机溶剂中。该新型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并且大幅降低了电池的生产成本。该新型电池的反应机理为:充电时,电解液中的钾离子运动到锡箔负极表面,形成钾锡合金,同时六氟磷酸根插层到正极石墨中;放电时,负极上的钾锡合金脱钾,同时正极石墨中的六氟磷酸根脱嵌回到电解液中。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钾基双离子电池在50mA g-1的恒定电流下充放电循环300圈后,仍保持93%的容量;且能量密度可达到155Wh/kg,与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相当。该研究成果有望代替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技术,并具有巨大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a)新型钾离子电池反应机理图;(b) Sn-K合金化反应XRD图;(c)电池倍率性能曲线;(g)新型电池循环稳定性测试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