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动的量子网络有望实现更快、更强大的通信》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09
  • 罗彻斯特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磁性和半导体材料设计了一个纳米级节点,这个纳米级节点能够利用激光发射和接受光子,从而与其它节点发生相互作用。与目前进行计算和通信的网络相比,量子力学的发展利用了光的物理特性,提供了一种更快、更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物体和材料的计算和检测。
    在设计中,研究人员排列半导体和磁性材料形成一个由纳米柱组成的平台,每个纳米柱高120纳米。这些纳米柱标志着一个独特的量子态的位置,这个量子态可以与光子相互作用,并允许光子与其它位置的器件相互联系,以及在不同位置与类似结构的阵列相互联系。一个独特的钨硒化合物阵列(WSe2)被一层高活性的三碘化铬(Crl3)覆盖在纳米柱表面上。在原子般薄的12μm表面积的接触层,Crl3给WSe2充电。这创造了一个物理特征,与沿着每个纳米柱基底的空穴类似。这个设计扩展了Vamivakas 实验室之前的工作,他们通过将原子层级的材料放置在另一种材料上面,例如把WSe2放置在Van der Waals异质结来创造或捕获单个光子。在量子物理学中,没有电子则用空穴来表征,每个带正电荷的空穴也具有南北双极磁特性。

    一系列纳米柱的特写,每个纳米柱高120纳米。每根柱子都是量子态的位置标记,可以与光子相互作用。一列新颖的钨联硒化物(WSe2)覆盖在纳米柱表面,下面是一层高活性的三碘化铬(CrI3)。原子层级12μm 表面积的接触层,CrI3给予WSe2一个电子电荷,从而在每根纳米柱旁边创造了一个空穴
    鉴于这种性质,每个空穴同时也是一个纳米级磁铁。当研究人员用激光照射整个器件时,这些纳米磁铁变成了光学活跃的自旋区域。其结果是,它们也发射了光子并与光子相互作用。自旋状态,与传统信息处理中使用的值为0或1的比特位相反,它可以同时对这两个值进行编码,并增加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纠缠的特性和概念,这个系统建立了量子节点与全远程网络连接的潜在可能。罗彻斯特大学量子光学和量子物理学教授Nick Vamivakas说,这个系统的功能就像一个寄存器,信息可以存储在与光子相互作用的不同空间位置。这种动态机制支持下一步功能性通信网络的发展,这个通信网络通过使用光子远距离分发获得的信息。此外,控制自旋取向与超薄和适当尺寸(120μm) 的Crl3部分消除了对外界磁场的需求。由于用来传递这种磁场的磁线圈非常大(研究人员称MRI系统中使用的线圈类型与其相同)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Arunabh Mukherjee在谈到这一进展的时候说,研究人员使用的控制方法支持基于单个空穴自旋的量子计算器件的小型化。
    罗彻斯特的团队与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创造了必要的惰性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因为Crl3具有高度活性,研究人员可以最有效地制备Crl3。合作者最终在充满氮气的手套箱中制备出了Crl3,以避免接触氧气和水分从而造成性能退化。另一个挑战是优化纳米柱的排列,以确保每个相应的空穴和自旋谷可以正确的配置(注册),最终连接到器件的其它节点。广而言之,研究人员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即在不损害纠缠或光子特性的情况下,通过光纤将光子远距离传输到其它节点。

相关报告
  • 《我国量子网络研究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0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等在量子网络方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地利用多光子干涉将分离的三个冷原子量子存储器纠缠起来,为构建多节点、远距离的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权威期刊《自然·光子学》上。 与经典网络相对应,量子网络指的是远程量子处理器间的互联互通。按照其发展程度可分为:量子密钥网络、量子存储网络、量子计算网络三个阶段。量子密钥网络已较为成熟,目前正在进入规模化应用,如我国已经建成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等。量子存储网络是量子密钥网络的下一阶段。该方向当前的主要热点是如何拓展节点数目以及增加节点间的距离。 构建量子存储网络的基本资源是光与原子间的量子纠缠。纠缠的亮度及品质直接决定了量子网络的尺度与规模。为此,潘建伟、包小辉研究组采用环形腔增强技术来增加单光子与原子系综间耦合,并采用高阶模式锁腔、自滤波等技术来抑制杂散背景光子,使得在维持纠缠品质不变的情况下,纠缠源的亮度比以往双节点实验中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以上。以此纠缠源为基础,该研究组通过制备多对纠缠,并通过三光子干涉成功地将三个原子系综量子存储器纠缠起来。审稿人称赞这一工作为“多节点量子网络的里程碑”。 该实验为接下来的多节点、远距离量子网络实验奠定了基础,使得分布式量子计算等成为可能。当前实验中采用的单光子为近红外波段,光纤内损耗较大。如采用量子频率转换技术将光子变换至通信波段,将有望大幅拓展节点间的距离。如采用确定性纠缠制备技术也将有望对节点数目大幅拓展。
  • 《激光驱动半导体开关推动下一代通信速度》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6-25
    • 激光驱动的半导体开关设计理论上可以实现比现有光导器件更高的速度和电压——如果开关要小型化并并入卫星,就有可能实现5G以上的通信速度。这项技术是通过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和伊利诺伊大学Urras-ChanaPiange(UIUC)的联合研究努力来构思的。研究小组的设备使用高功率激光器在极端电场下在基底材料氮化镓中产生电子电荷云。 与普通半导体不同的是,随着外加电场的增加,电子移动得更快,氮化镓表现出一种称为负微分迁移率的现象,即产生的电子云在云的前部减慢。研究人员说,这使得该装置在暴露于电磁辐射时,能够产生频率接近1太赫兹的极快脉冲和高压信号。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制造一种比现有技术更强大的设备,同时也能在非常高的频率下工作。在一种独特的模式下工作,在这种模式下,输出脉冲的时间实际上可以比激光器的输入脉冲短——几乎就像一个压缩装置。可以将光输入压缩成电输出,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极高速度和高功率的射频波形。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论文中描述的交换机能够实现,它确实可以被小型化,并被纳入卫星中,以实现5G以外的通信系统。这将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远距离传输更多的数据。高功率和高频技术是固态器件尚未取代真空管的最后几个领域之一。新的紧凑型半导体技术能够超过300千兆赫,同时提供一瓦或更多的输出功率是在这种应用的高需求。虽然一些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能够达到高于300ghz的频率,但它们的能量输出通常受到限制。这一新开关的建模和仿真将为实验提供指导,降低测试结构的成本,通过防止试验和错误提高实验室测试的周转率和成功率,并使实验数据得到正确解释。”, 这个小组正在LNN建造交换机。它也在探索其他材料如砷化镓,以优化性能。研究人员表示,砷化镓在比氮化镓低的电场下表现出负的微分迁移率,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型,可以通过更容易的测试来理解这种效应的利弊。 该项目是由实验室指导的研究和开发项目资助的,目的是演示一种能够在100ghz和更高功率下工作的传导装置。该小组报告说,未来的工作将研究激光加热对电子电荷云的影响,以及在电光模拟框架下提高对器件运行的理解。 该研究成果以题名“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Near-Terahertz GaN Photoconductive Switches–Operation in the Negative Differential Mobility Regime and Pulse Compression”发表在IEEE Journal of th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原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42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