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现代·51CLOUD联合打造工业机器人智能云服务平台》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0-03-30
  • 2020年初,51CLOUD与哈工现代展开合作,合力开发哈工现代机器人定制版All-In-One采集板卡,搭建云平台及定制化平台系统产品。

      作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云服务平台,51CLOUD致力于开发面向工业机器人的全生命周期在线监测云服务平台。随着哈工现代机器人市场占比的不断扩大,51CLOUD及时响应用户需求,迅速推出支持以HA006B为代表的哈工现代工业机器人系列定制化云平台产品。

    51CLOUD ALL-IN-ONE采集板

      目前,51CLOUD已经完成了对哈工现代机器人定制化All-In-One采集板卡、云平台及定制化平台系统产品的前期开发。该产品将对使用哈工现代机器人的工厂生产线实现机器人全生命周期在线监测,包括异常预警、健康指数报告、智能决策、质量回溯、能耗分析、预测性维保及通信安全等功能,保证哈工现代机器人的良好运行。

    51CLOUD工业机器人云服务平台app界面

      如果说可靠的质量是哈工现代机器人的"金钟罩",那么51CLOUD研发的云服务平台无疑是哈工现代机器人的"铁布衫"。客户工厂中搭载All-In-One采集板卡的哈工现代机器人将处于云平台的7?24小时实时监测状态之下。

    哈工现代工业机器人在线监测平台界面

      哈工现代将在标准焊接工作站中率先接入51CLOUD定制化云平台系列产品,保证客户工厂的生产安全。利用云平台提前发现设备的潜在问题,通过健康指数监测和预测性维保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有利于设备管理、运维人员主动排除故障,保证生产不间断,同时也避免可能带来的设备安全、事故风险;通过运行数据采集、健康状态分析、故障问题诊断和维修保障决策,实现设备状态的全方位判断,并通过预警功能,及时提示设备管理、运维人员,追根求源,未雨绸缪。

      未来,51CLOUD将继续与哈工现代通力合作,为更多哈工现代工业机器人机型研发定制化产品,打造全面涵盖技术和服务的哈工现代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为保障哈工现代客户员工安全及工业机器人设备的健康提供优质的定制化服务与精准的解决方案,为构建客户的智能化工厂而不懈努力!

相关报告
  • 《机器人与智能技术的创新生态》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2017 年 1 月,卡内基梅隆大学在美国国防部支持下筹建的非营利独立研究机构「先进机器人 制造创新机构(ARM)」正式成立。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 Subra Suresh 对 ARM 的诞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ARM在为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及其他机构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创造了巨大的机遇。作为回报,ARM将受益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机器人与智能技术方面的专长,以及其在政策、道德和人机交互方面的优势,确保新技术造福人类」。. 2.5 亿美元投入技术研发. ARM 以提升美国制造业竞争能力,降低中小企业运用机器人的技术与经济障碍,保持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为使命,致力于机器人与智能技术研发,并通过全国性的区域创新合作网络提供创新资源共享能力,聚焦六大技术领域: 协作机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ics) 机器学习与控制(Robot Learning and Control) 灵巧操作(Dexterous Manipulation) 自主导航与机动(Autonomous Navigation ande Mobility) 感知与传感(Perception and sensing) 测试与验证(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ARM 未来 10 年的目标包括:将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 30%,创造 51 万个制造业岗位,确保 30% 的中小企业采用机器人技术,以及优化机器人与智能技术研发和投资的生态系统。 为实现目标,ARM 将致力于整合包括国防机构、工业界、学术界、地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内的超过两百个利益相关方的技术与资金资源,通过国防需求和工业界驱动实现其战略任务,形成国家级创新网络,构建强大的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卡内基梅隆大学希望通过 ARM 的创办填补机器人与智能技术的研究、创新和应用之间的鸿沟,并推动卡内基梅隆大学乃至整个匹兹堡地区成为新的机器人与智能技术中心。 目前,ARM 已获得美国国防部 8000 万美元先期投资,理查德-梅隆基金、美国机器人公司(American Robotics)等合作机构注资高达 1.73 亿美元,初始研发和技术孵化将集中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优势技术领域——人机交互与人机融合、协作机器人及机器态势感知与传感,其机器人产品和智能技术将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以及汽车、电子和轻工业等民用产业。. 可借鉴的机构创新模式. ARM 围绕机器人应用构建完整生态链,深度捆绑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 ,平台+技术+应用(硬件+软件+服务)的创新模式值得高度重视。 1.创新资源聚集 美国早已认识到,科技组织、人员、设备的集聚有利于促进创新。美国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在大学或高科技劳动力富足的地区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如国家机器人研究中心)和建设基于大学研发条件的科研综合体(国家实验室),以打造商业与国防领域技术的桥梁。 ARM 是美国机器人产业链的最新代表,也是美国机器人创新资源聚集的最新产物。ARM 以非盈利独立研究机构的身份联合政府、工业界、学术界,初始成员包括 84 家工业界成员、39 家中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35 所研究型大学、13 所国家实验室、10 家政府组织等 231 家合作伙伴,实现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资本、技术、人才的高度聚集,将逐渐显现令人惊叹的规模效应。 2.打造技术共同体 ARM 成员卡内基梅隆、普林斯顿、加州理工洛杉矶分校、斯坦福、杜克、乔治亚理工、密歇根大学等院校已分别与美政府、军方和工业界签署机器人及智能技术研究协议,专注于为产业界提供自主科学、微自主系统、机器智能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洛克希德 ·马丁公司、诺斯洛普 ·格鲁门公司、波音公司、雷声公司等核心平台企业在政府主导下,相继签署机器人及自主系统产业技术互换协议,打造机器人技术共同体,协调推进机器人产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自主性认证体系的制定。 可以预见,ARM 的诞生将打造一艘机器人与智能技术领域的「航母」,更加有助于美国机器人产业和技术资源的快速集中和高效分配,将为美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机器人产业群 2016 年 4 月,美国军方联合企业界和高校等研究机构对空天海地网五大空间的无人自主机器人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规划形成人/机系统交互与协作(HASIC),可扩展的自主系统编组(STAS),机器感知、推理与智能(MPRI),测试、评估、验证与确认(TEVV)四大技术簇。各方对此形成共识,机器人系统自主化与智能化水平取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 谷歌、微软、亚马逊、Intel、IBM 等人工智能巨头已经悄然深耕于机器人产业链,在人工智能基础平台、人工智能芯片和人工智能应用三大领域迅猛推进企业并购、技术研发和技术标准构建等工作。「人工智能+机器人平台」的产业模态逐渐明晰。卡内基梅隆大学主导创立 ARM,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创新生态构建的意图。 从美国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看,机器人产业与智能技术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前景向好。美国 Merrill Lynch 银行预测,到 2020 年,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机器人系统市场价值市场规模将达到 700 亿美元。如何在这一轮机器人产业发展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产业发展生态的构建应引起足够重视。.
  • 《警惕“智能化”口号下的工业机器人非理性泡沫》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4-20
    •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战场,而落地后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则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 “这不是政府忽悠起来的,而是市场本身最先反应,确实有强大的内在需求,随后国家鼓励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相应政策跟上来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表示,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各地区都扎堆布局,不仅制造企业,甚至金融界对机器人产业都非常关注,一哄而上的现象已经开始显现。 “全国有20多个省市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推进发展,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了40个,短短几年时间,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800个。”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确认了这一数字。 目前布局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广州、佛山,长三角的上海、昆山、常州武进,环渤海区域的沈阳、青岛,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安徽芜湖和重庆。 不少地区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比如,广州提出要建全国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之一,2020年的目标产值是超1000亿元。重庆也提出要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2020年的目标产值也超1000亿元,深圳则将“工业机器人跨越工程”列为重大工程之一。 对于常州这个身处长三角的三线城市来说,如何定位自身的机器人产业布局,也有喜有忧。 “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目前机器人相关的上下游关联企业有14家。去年工信部发布一个数据,机器人四分之一产量在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磊说:“根据工信部发布数据,2015年我国机器人产量达32996台(含外资品牌),而常州市经信委的统计发现,2015年常州市机器人产量超过了8000台。” 在她看来,与省内的苏州、无锡等城市相比,常州更加注重本地的工业制造基础,民营经济实力比较强,而且职业技术教育非常发达,能为本地机器人产业提供大量的产业工人和高级技工。 “四大家族”之一的日本安川、在精密减速机生产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纳博特斯克都选择落户常州。在宋晓刚看来,一些顶尖外资品牌落户之前,会特别做几件事情的调研,一是环境,主要是投资环境;二是市场;第三是配套能力。“常州位于长三角,既可以覆盖广泛的制造业市场需求,又具备很好的工业基础和加工配套能力,具备发展工业机器人的优势。” 忧的是,以一个三线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如何能吸引到发展工业机器人所需的高端人才。铭赛公司董秘蒋筱霏坦言,铭赛从原来粗犷的点胶,进入微精密行业后,对于视觉和软件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现在运行发现,常州基础条件跟不上,人才很难吸引过来。“三线城市本身对人才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产业在升级、相关环境升级都需要沉淀。” “如果是以旅游和服务业为主的地区,或者缺乏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的区域,我们绝不鼓励这些地方发展工业机器人。”宋晓刚坦言。 在这场机器人产业“竞赛”中,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筹码。例如,安徽芜湖在2014年出台了《芜湖市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其中细致地规定了十多项政府支持和补贴措施,例如,有对贷款利率的补助,“对本市机器人产业龙头企业的关键核心项目利用国开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给予贷款基准利率的50%贴息补助,期限两年,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还有对扩建厂房的补助,“二层厂房按300元/平方米补助,三层厂房按400元/平方米补助,四层及以上厂房按500元/平方米补助。” 在吸引人才和项目方面则规定,“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本市设立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经市政府批准重点支持的,每年每所安排不高于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企业将机器人研发总部迁入本市,研发总部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0万元(不含土地)的部分,给予投资额20%、最高1000万元资助。” “政府的补贴政策取向没错,但一定要补助那些质量合格、真正在生产线上应用的机器人。”宋晓刚表示,现在一个最大问题是,相关政府部门,补贴政策不够精准,大水漫灌,导致一些机器人生产企业靠补贴“过日子”,甚至顶着机器人概念套取地方政府补贴。 “现在,让各级政府和产业部门去了解哪个产品是合格的也有难度。”宋晓刚说,从机器人产业联盟的角度,目前最关注的是建立行业标准和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政府今后就会采信这个标准和检测,重点支持的方向也会更精准。”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表示,工信部和各省制定了分省市的差别化实施指南,还有通过制定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等一系列政策,防止工业机器人的非理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