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里实现热核聚变(恒星的动力源)必须进行大量的融合,将燃料加热到几千万度使其产生等离子体。如果这种等离子体可以被限制足够长的时间,熔合所释放的能量(也称为产量)将大大超过等离子体投入的能量,这是研究人员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在惯性约束聚变(ICF)实验中,如果使用诸如激光的高功率驱动器破坏聚变燃料,则会产生聚变等离子体。Gopalaswamy等人报告了在ICF实验中使用经过实验训练的统计模型将融合率提高三倍并大幅改善等离子体的限制。
Gopalaswamy及其同事在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OMEGA激光设备上研究了ICF内爆。在实验中,60束具有高功率的激光束被引入到一个毫米大小、装有聚变燃料的燃料舱上。强光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其与燃料发生高速撞击。当燃料内爆停滞时,动能迅速转化为温度和压力,产生一种受自身惯性约束的聚变等离子体。但由于制造的燃料舱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以及应用激光的不平衡或不稳定性、“流体动力学”的不稳定性都会严重影响内爆性能,这种内爆系统对设计细节和不稳定性极为敏感。
Gopalaswamy等人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实验的方法来优化OMEGA的聚变性能。由于模拟和实验都具有相同的输入,他们认为模拟输出和实验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统计关系。作者利用模拟输出建立了一个统计模型,以匹配一组初始实验数据。之后,他们使用该模型更改内爆设计,聚变产量提高了三倍。
随后他们通过增加内爆燃料的区域密度(每单位面积的质量),拓展了增加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的方法。建立了第二个统计模型,来显示激光功率随时间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燃料的区域密度增加60%,同时也保持了创纪录的聚变率,大大改善了整体的内爆性能。
这种方法也可以扩展到其他ICF技术,例如间接驱动激光聚变,其中激光束照射含有燃料舱的小金属圆筒,并非燃料舱本身。到目前为止,间接驱动激光聚变是具有最佳性能的ICF方法。
Gopalaswamy等人将他们的结果拓展到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设备(NIF)的能量范围。目前OMEGA和NIF正在进行一项实验,以更好地了解直接驱动激光聚变作为热核聚变途径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