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生物所在外生菌根菌丝产出和周转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9-04
  •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外生菌根(ECM)真菌普遍与植物根系共生以帮助宿主植物获取土壤养分和水分,作为交换,植物会分配光合产物到外生菌根菌丝(extensive extrametrical mycelium, EEM)以满足其生长和功能发挥。研究表明EEM的生长依赖于宿主植物碳分配,现存EEM生物量也与菌根真菌菌丝类型、菌丝周转和产出密切相关。然而,关于EEM生物量、产出和周转率是否受树种和ECM 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仍未可知。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抗逆植物适应与筛选研究团队博士生谢路路(已毕业)在尹春英研究员的指导下,以西南亚高山四种优势树种:云杉(常绿针叶)、落叶松(落叶针叶)、高山栎(常绿阔叶)和红桦(落叶阔叶)为研究对象,通过菌丝袋填埋和取样,分析菌丝生物量、产出和周转,并结合ECM群落组成(探索类型),探究外延菌丝特征和ECM真菌群落组成随树种的变化规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1)ECM真菌群落组成在针叶和阔叶、常绿和落叶树种间存在差异:中-长探索类型菌根在常绿、阔叶树种占优势,而短距离和接触型菌根真菌类型在落叶、针叶树种占优势;2)EEM生物量在细根生物量的占比约10%,且树种间无显著差异,细根生物量越大,EEM生物量越大;3)外生菌根菌丝探索类型影响着菌丝产量和周转率:与其他树种相比,高山栎表现出较高的细根生物量、菌丝生物量及产出,ECM群落组成以周转快的接触-短探索型为主;而云杉的菌丝生物量和产出最低,以周转快的中-长探索型为主。该结果证明了ECM 真菌探索类型在估算菌丝生物量、乃至森林碳汇和碳储存的重要性。

        上述研究结果以“Extramatrical mycelial biomass is mediated by fine root mass and ectomycorrhizal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cross tree species”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成都生物研究所已毕业博士谢路路为论文第一作者,尹春英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2071500)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No. XDA26010102)等项目联合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4-8/20240830071218080.htm
相关报告
  • 《成都生物所在亚高山针叶林根系/菌丝对土壤C过程的影响效应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31
    • 植物将大部分光合固定的碳( C )分配到地下部分,除了通过根系分泌物和细根周转(即根系途径)进入到周围土壤中,还可将光合 C 转移到外生菌根真菌外延菌丝(简称外延菌丝)而输入到土壤中(即菌丝途径)。两种 C 源输入可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与机理来调控土壤 C- 养分循环过程,加剧了森林根系 --- 土壤 --- 微生物互作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然而,目前的试验研究和理论模型大都将根系和外延菌丝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使得很难精准区分和辨识森林根系 / 外延菌丝活动对土壤 C- 养分循环过程所驱动的差异化生态学效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森林根际生态学过程及其生态重要性的认知水平。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下生态学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张子良在刘庆研究员和尹华军研究员的指导下, 以外生菌根高度共生的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不同孔径的内生长管(从物理上原位区分根系和外延菌丝各自的作用), 研究了森林根系 / 菌丝 C 输入对土壤 C 库动态的影响效应差异 。研究发现,外延菌丝 C 输入途径对土壤中新 C 的贡献( ~ 65% )远高于根系 C 输入途径( ~35% ),且菌丝 C 输入主要转移到土壤活性 C 库中。此外,虽然来源于菌丝 / 根系的新 C 输入诱导了相似的根际激发效应方向(即对土壤原有活性 C 诱导了负激发效应,而对土壤原有惰性 C 诱导了正激发效应),但外延菌丝 C 输入诱导了更大的激发效应强度,约为根系 C 输入激发效应强度的 2 倍左右。该研究表明,菌丝 C 在影响土壤 C 动态和长期 C 储存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未来森林土壤 C- 养分循环过程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构建应充分重视和考虑菌根真菌外延菌丝所介导的生态学作用。 研究结果近期以题为“ Mycelium- and root-derived C inputs di ff er in their impacts on soil organic C pools and decomposition in forests ”发表在国际土壤类期刊《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拔尖青年人才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微生物所合作在古菌病毒结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30
    •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科学家Woese等提出了三域学说,将地球上的生命分为三种形式(或域),即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古菌常见于高温热泉、盐碱湖、厌氧等极端环境。1984年,德国人Zillig等首次从热泉古菌中分离到了病毒,该病毒形态为此前从未见过的纺锤形(60×100nm),宿主是极端嗜酸嗜热古菌─硫化叶菌(Sulfolobus)。这些纺锤形病毒(Sulfolobus spindle-shaped virus,SSV)属于微小纺锤形病毒科,几乎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所有高温硫泉中,至今已分离得到20多个病毒株(SSV1~22)。纺锤形是古菌病毒的常见形态,在海洋、盐湖、酸性矿山、极地水体等许多自然环境都已发现。除了形状奇特,纺锤形病毒基因组中约3/4的基因功能未知,这些病毒的衣壳形态构建规则、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生活史、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起源与进化等成为研究热点。 黄力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纺锤形病毒和其他古菌病毒,先后发现了包括四株微小纺锤形病毒(SSV19~22)在内的多个新的古菌病毒,并深入探讨了微小纺锤形病毒的感染过程及关键步骤。解析微小纺锤形病毒结构对于理解病毒组装方式、入侵机制和核酸释放等过程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此类病毒衣壳通常柔性较大,先前获得的冷冻电镜结构的分辨率都很低,难以看清微小纺锤形病毒的真实面貌。 黄力团队与湖南师范大学刘红荣、程凌鹏团队合作,利用近期分离的SSV19,获得了近原子分辨率的病毒颗粒尾部结构。研究发现,SSV19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VP1构成七股螺旋,左手盘绕,组成整个病毒衣壳,病毒颗粒的尾部由七次对称的喷嘴蛋白(nozzle protein)C131、连接蛋白(adaptor protein)B210和尾刺蛋白(tailspike protein)VP4组成。七次旋转对称的病毒衣壳结构属首次发现。在尾部和衣壳之间发现了脂质分子,解开了此类病毒脂质定位之谜。 他们还发现尾刺蛋白含有与细菌甘露聚糖水解酶活性部位相似的结构域,提示该病毒可能通过识别、甚至水解细胞表面的糖链进入宿主细胞。有意思的是,VP1与一种古菌杆状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结构高度相似,说明纺锤形和杆状病毒衣壳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此外,SSV19的喷嘴蛋白与疱疹病毒和细菌噬菌体的相应蛋白在结构上相似,提示这些感染古菌、真核生物和细菌的病毒可能具有共同祖先。 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揭示微小纺锤形病毒颗粒组装、宿主识别与进入、病毒DNA释放等环节的分子细节,增加对古菌病毒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 上述工作已于2022年7月27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黄力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刘红荣教授、程凌鹏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韩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袁琬娟为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11943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