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皮层调节对疼痛中的人的帮助行为》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9
  • 2024年1月24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洪暐哲团队在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Cortical regulation of helping behaviour towards others in pain 的研究论文。

    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人类和动物能够感知其他个体的状态和需求,但个体如何针对他人的特定需求和目标作出有针对性的帮助行为,以及其背后的神经机制仍然不清楚。虽然这些帮助行为需要个体能够识别他人的状态和需求,但是如果旁观者仅仅理解他人的需要而不采取行动来提供帮助,这对那些有需要的个体来说价值有限。帮助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它在神经网络中是如何被编码和调控的?这些行为过程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不清楚。

    该研究使用小鼠作为模式生物,对动物间的帮助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揭示了大脑中编码和控制这种行为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机制。

    研究团队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小鼠能够表现出亲社会的安慰行为(allogrooming behavior)以向经历了负面刺激而处于焦虑状态的同伴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小鼠对处于疼痛中的同伴能够表现出有针对性的帮助行为——小鼠会有针对性地舔舐同伴的受伤部位,以帮助他们应对疼痛。这种帮助行为被作者称为targeted allolicking。它由其他小鼠的局部疼痛和伤害引起,并且能够减少受伤个体自己舔舐自己伤口的需求。这种帮助行为在动物界广泛存在。作者们的研究提供了确凿证据,表明小鼠能够感知处于疼痛中的个体的特定需求,并通过targeted allolicking帮助其他小鼠应对疼痛。这为研究这种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利用这一行为模型,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大脑皮层区域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在编码其他个体的疼痛状态,以及调节这种帮助行为方面的作用。作者们发现,ACC中的单个神经元和整体的神经活动能够编码其他个体的疼痛状态,并且与对其他个体正常状态的神经反应有显著不同。此外,ACC中存在不同的神经元参与编码两种不同形式的亲社会行为——针对其他个体局部疼痛的目标性帮助行为(targeted allolicking)和对其他个体的安慰行为(allogrooming)。这些发现为ACC如何感知其他个体不同形式的负面状态,并根据不同情境调控不同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的见解。有趣的是,与这项研究的发现类似,过去的研究使用脑电图发现人类幼儿表现出的安慰和助人行为也与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相关。

    最后,研究团队通过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提供了功能上的证据,证明了ACC神经元在控制这种帮助行为中的因果关系。该研究发现,抑制ACC的神经元会导致allolicking减少,而激活ACC可以增强针对受伤部位的allolicking行为。

    目前人们对于帮助行为的神经编码和调节这一有趣的问题还知之甚少,因此这项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发现对动物感知其他个体的特定状态和需求并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关键见解,并为亲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关报告
  • 《Nature︱社交中的猕猴自然行为的神经特征》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6
    • 2024年3月13日,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Neural signatures of natural behaviour in socializing macaques的文章。 我们对灵长类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高度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的人工任务,忽略了灵长类大脑进化产生的大多数自然行为。灵长类动物如何驾驭构成日常生活并塑造生存和繁殖成功的多维社会关系,在单神经元水平上仍不清楚。 该研究结合了行为学分析、计算机视觉和无线记录技术,来识别不受限制的、社会互动的恒河猴自然行为的神经特征。前额叶和颞叶皮层中的单个神经元和群体活动有力地编码了24个物种的典型行为,以及社会背景。男女伴侣在打扮方面表现出近乎完美的互惠,这是支持友谊和联盟的关键行为机制,而神经活动维持着这些社会投资的流水账。面对具有攻击性的入侵者,行为和神经群体的反应反映了移情,并因伴侣的存在而得到缓冲。该发现揭示了一个高度分布的社会动力学的神经生理学总账,一个支持灵长类社会(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潜在计算基础。
  • 《Nature | 内嗅皮层的分钟级振荡序列》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24
    • 2023年12月20日,挪威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Minute-scale oscillatory sequences in medial entorhinal cortex的文章。 内侧内嗅皮层(MEC)承载着许多用于空间导航和情景记忆的大脑回路元件,这些操作需要在长时间的经历中组织神经活动。虽然已知位置是由该大脑区域的空间调谐细胞类型编码的,但对于内嗅细胞的活动如何在行为相关的时间尺度上,在秒到分钟的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联系在一起,我们知之甚少。 该研究表明MEC神经元的活动具有组织成超低振荡的能力,周期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在这些振荡期间,活动被进一步组织成周期性序列。当小鼠在黑暗中以自由速度在旋转的轮子上奔跑时,没有改变位置或方向,也没有预定的奖励,振荡序列表现出来。这些序列几乎涉及整个细胞群,并且超越了不动的时代。在邻近的副耻骨或视觉皮层中未观察到类似的序列。MEC中的超低振荡序列可能具有跨时间尺度耦合神经元和电路的潜力,并可作为导航和情景记忆形成过程中新序列形成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