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时与类火星硅质沉积中有机分子光谱特征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2
  • 近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地外海洋系统研究室龙海俊硕士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导师屈原皋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在Precambrian Research(Top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本研究以华南新元古代埃迪卡拉地层(约6亿年前)中特有的硅质结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以拉曼光谱学为代表的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发现硅质结核不同种类之间及同种结核之内的有机物存在显著的光谱特征差异。这些微米尺度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差异可能记录了参与硅质结核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微生物前体和不同生物成矿过程对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差异性改造。基于微米尺度有机物和矿物的光谱特征差异,本研究提出了不同结核的形成机制,及不同成岩矿化过程对共存的多种来源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潜在影响。本研究以新元古代地球氧化事件-冰期雪球事件之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的地质时期样品为类比,深入分析深时与深空有机分子生命信号的保存与探测方法,对于类火星硅质沉积以及地外海洋中有机分子和潜在生命痕迹的探测有重要的类比价值。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1926823000852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3/202305/t20230515_6754526.html
相关报告
  • 《钙钛矿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4
    • 钙钛矿的应用 1 在激光领域的研究进展 钙钛矿材料的带隙可调谐,产生从近红外到紫外波段的激光,是使得钙钛矿材料在激光器方面具有光明应用前景的主要原因。 虽然市场上目前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可调节激光器,主要应用于光通信领域,在科研、国防、大气监测、医疗等领域也被广泛研究。 但可调节激光器的发展还有很多阻碍,其中扩大调节谱线范围,就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有调节方法多依靠改变谐振腔内光学元件,可调节输出波长范围小、调节过程中机械稳定性差、调节转换效率慢、制造复杂、价格昂贵。 钙钛矿材料的出现,将为可调节激光器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2010 年,Ziyong Cheng等人报道了层状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的光学性质,通过采用合成薄膜制备,图案化方法研制新型< 110 >和< 111 >取向的钙钛矿结构,并对这种混合钙钛矿的光电性能进行了分析。 同时这种具有自然形成层状结构的独特材料可以被用作模板产生新的衍生物并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 研究发现二维钙钛矿的激 发吸收和光辐射与金属卤化物密切相关,通过不同的卤素取代,观察(C5H4CH2NH3)2PbI4、(C5H4CH2NH3) 2PbBr4、(C5H4CH2NH3)2PbCl4的吸收和光致发光,发射光由绿光变为蓝光再变为紫外光,从而验证了钙钛矿材料可以同时被一个波长激发发射出多种颜色的可见光。 2015年,Haiming Zhu等人报道了单晶卤化铅钙钛矿纳米线在室温下具有极低的激光阈值(220 nJ/cm2)和高品质因子(Q~3600)以及波长可调节激光。 利用402 nm波长、250 kHz频率、150 fs脉冲持续时间的激发光进行照射,得到从近红外光到蓝光范围具有可调节性的波长输出( 如图二所示) 图二:混合卤化铅钙钛矿单晶纳米线激光器在室温下 可广泛调节的激光发射波长并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的动力学分析显示,激光量子产率接近100%;同时对激光输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测量单个MAPbI3纳米线(NW)(L=7.5μm)的发射光谱表明激光输出是线性极化的,正交偏混合卤化铅钙钛矿单晶纳米线激光器在室温下可广泛调节的激光发射波长振性良好,极化纯度较高。 2015年,Yongping Fu等人溶液合成了高质量单晶混合组份钙钛矿材料,证明了钙钛矿纳米线可用于法布里—珀罗激光器。 这种阳离子和阴离子混合化增强了卤化铅钙钛矿材料用于激光波长的可调节性,实现了从490nm到824nm波长连续可调节激光输出,矩形框突出显示了通过混合化所实现的新钙钛矿材料在激光领域的研究进展在激光阈值上下的发射光谱,是低于和高于激光阈值时NW的光学图像波长范围这在MA基钙钛矿材料中是无法实现的。 2016年,Michael Saliba 等人首次通过将波纹结构纳米压印到聚合物模板上,随后蒸发共形钙钛矿层,首次实现了钙钛矿分布反馈腔(DFB);涂覆在玻璃基板上的紫外可固化聚合物抗腐蚀剂可承受激发波长为370~440nm,并通过改变光栅的周向度实现了波长从770nm至793nm之间可调节、低阈值的激光输出。 这一报道为制备钙钛矿薄膜的2D光学结构提供了一种较为通用的方法,可以扩展到任何可行的2D图案。 而DFB结构具有高度通用性,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实现更低的阈值、不同的输出能量、广泛的可调节性。因此这项研究进一步打开了多晶钙钛矿材料的应用前景。 2 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进展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结构来自染料敏化电池,染料敏化电池的光阳极基于FTO玻璃,在侧基板上具有一层多孔TiO2纳米晶体,吸光材料是吸附于TiO2上的染料,另一侧基底上沉积Pt作为电极,两级间以I/I3-液态电解质填充。 在PVSCs中,吸光材料是有机金属卤化物,液态电解质则由固态空穴传输材料替代,且PVSCs多为平面异质结结构。 在后来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以钙钛矿为光吸收层的电池结构,钙钛矿层两端界面分别和N型电子传输材料、P型空穴传输材料接触形成p-i-n结构的异质结,欧姆接触由异质结两侧的光阳极和对电极形成。 介孔结构、含覆盖层介孔结构、p-i-n 平面结构和n-i-p反型平面结构是目前主要的PVSCs结构。 2009年,首次出现了PVSCs,Miyasaka等采用CH3NH3PbX3(X=Br,I)钙钛矿作吸光材料,TiO2作光阳极,用钙钛矿纳米晶体作为TiO2的修饰材料,光电转换效率(PCE)达3.8%。 2011年,Park等用原位生长法制备出几个纳米级的CH3NH3PbI3钙钛矿,PCE达6.5%。 2012年,Gratzel采用了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结构,将吸光材料CH3NH3PbI3填充在0.6μm的多孔TiO2中,并将固态空穴传输材料沉积在钙钛矿上,以此代替液态电解质,PCE达到9.7%。 随后,Snaith等发现可以用Al2O3替换TiO2,替换后仍可以制出太阳能电池,也就是说,CH3NH3PbI3钙钛矿既可以作为吸光材料,也可以作为一种N型材料来传输电子,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又发现,CH3NH3PbI3还可以传输空穴,于是提出一种平面异质结 结构的PVSCs,通过将钙钛矿沉积在平面TiO2上,使钙钛矿和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的接触界面构成平面结构,可以使PCE达15%。 后来,Gratzel等利用含覆盖层介孔结构的PVSCs,获得15%的转换效率。2013年,距第一次将钙钛矿作为吸光材料的4年时间,PCE达15.9%,超过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至今,PVSCs光电转换已达23.6%。目前,对于PVSCs的研究主要针对组成部分展开,包括钙钛矿材料、钙钛矿多晶薄膜和空穴传输材料;另外,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大面积制备工艺的发展,众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近年来,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PVSCs具有迟滞效应的特性,当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形成机理的探讨,也有少数研究工作在探索减小迟滞效应的方法。 3 钙钛矿材料作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钙钛矿材料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不仅转换效率有明显优势,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 因此,更便宜、更容易制造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很有可能改变整个太阳能电池的格局。 今后,它的发电成本甚至有可能会比火力发电还低。 所以钙钛矿在太阳能发电方面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还有潜力与硅电池板相结合,制造出效率达30%甚至更高的串联电池。 另外无空穴传输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简单、制备步骤更加简化、更高的性价比,是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要方向。 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 在现有技术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优化实验方案及电池结构、推进其工业化,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未来的发展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多孔支架层的低温制备和柔性化;廉价、稳定、环境友好的全光谱吸收钙钛矿材料的设计和开发;高效、低成本空穴传输材料的制备等。 此外,发展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电池制备工艺也是十分必要的。 优异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必能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成为硅电池的有力竞争者, 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垂直分布光谱特性》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11-27
    • 采用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瀛湖沉积物中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垂直分布的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和生物源指数(biological index,BIX)解析了沉积物中DOM荧光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紫外光谱结果表明:瀛湖沉积物的UV254值在0.14~0.30之间,最大值出现在深度10~11 cm处,深层(20 cm以下深度)沉积物UV254值趋于稳定。A250/A365比值在3.69~9.98之间,均值为5.36,表明瀛湖沉积物DOM以富里酸为主。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DOM包含3类4个荧光组分,即类腐殖质组分(C1和C2)、类蛋白组分(C3和C4),其中,类腐殖质组分的荧光强度约占全部组分荧光强度的60.7%;随着深度的增加,3个采样点的类蛋白质组分(C3和C4)的荧光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FI、HIX和BIX都表明瀛湖沉积物DOM的来源主要是由沉积物中自生微生物活动产生。其中,FI在1.73~2.10范围内,BIX处于0.72~0.96范围内,HIX在1.39~4.72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