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研制出分离丙烯的创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28
  •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一位研究人员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多孔液体”:纳米颗粒,它能够将不同大小的气体分子分离开来,并在溶剂中精细分布。这是因为这些颗粒具有空孔,只有一定大小的分子才能穿透其开口。这些多孔液体可直接使用或加工成膜,有效地将丙烯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丙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塑料材料。这将取代目前普遍采用的能量密集型蒸馏法。研究小组在《自然材料》上报告了研究结果。

    丙烯,是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全世界每年消耗的丙烯总量约为1亿吨。以丙烯为原料生产的聚丙烯,是真正的“大众塑料”,主要用于包装,也可用于建筑、汽车等行业。丙烯主要通过加工原油或天然气获得。在这一过程中,它通过蒸馏与其他气体分离,然后进行提纯。

    “在技术文献中,假设在石油化学中使用膜气体分离的成本仅为蒸馏所需能量的五分之一。考虑到所需的大量丙烯,这意味着可以避免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释放。”来自KIT功能界面研究所的初级研究小组组长Alexander Knebel博士说,直到2019年他还在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和沙特阿拉伯进行研究。

    这位化学家是一个研究项目的主要贡献者,该项目首次提高了石化行业对使用膜分离丙烯的兴趣。Knebel的合作伙伴是来自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和德国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

    首次在液体中分布金属有机框架

    研究人员从固体材料ZIF-67(沸石咪唑框架)开始工作,其原子形成一个金属有机框架,孔宽0.34nm。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系统地修饰了ZIF-67纳米颗粒的表面。“这使我们能够在环己烷、环辛烷或均三甲苯等液体中精细地分散金属有机框架。”Knebel高兴地说。科学家们将由此产生的分散体称为“多孔液体”。

    例如,气态丙烯需要花费比甲烷更长的时间才能通过充满多孔液体的柱体。这是因为丙烯被保留在纳米颗粒的孔隙中,而较小的甲烷分子则顺利通过。“我们希望将来利用这种分散性来生产液体分离膜。”Knebel说。

    改良后的分离膜

    多孔液体也可用于生产具有特别优越性能的固体分离膜。研究人员用一种塑料材料和化学改性的ZIF-67制成了薄膜。他们成功地将改性ZIF-67在膜中的比例提高到47.5%,而不会使其在机械性能上不稳定。当科学家们将等量的丙烯和丙烷组成的混合气体通过两个串联排列的膜时,即使两种气体分子的大小相差不超过0.2纳米,也能得到纯度至少为99.9%的丙烯。

    除了它的分离效率外,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通过的气体混合物的数量对这种膜的实际使用具有决定性意义。与以前的材料相比,新膜的流速至少高出三倍。凭借所达到的分离值,Knebel深信,石化行业首次使用膜代替传统的蒸馏工艺进行气体分离,将会得到回报。

    尽可能多的金属有机颗粒能够均匀分布在塑料中,并且纳米颗粒中的孔隙在制膜过程中不会被溶剂堵塞,即保持在空洞状态,这对膜的性能至关重要。Knebel解释道:“我们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两个目标,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固体颗粒直接并入膜中,而是通过多孔液体进行,尽管这看起来像是走了一个弯路。”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可在海水中“消失”的塑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06
    •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复合材料,有望在诸多领域替代现有难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格侠介绍,其团队研制出的这种结合了水溶性与降解性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环境耐受性,废弃后能在数天到数百天内在海水中降解消失,最终分解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小分子。 王格侠说,长期以来人们聚焦于陆地上的白色污染及其治理。直至近年,大量塑料污染致使海洋生物遇害的现象被频繁报道才引起广泛关注。 据保守估计,人类每年向海洋投放的塑料垃圾为480万吨到1270万吨,占海洋固体污染物总量的60%至80%。目前,人类活动和洋流导致这些塑料垃圾集中分布于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及印度洋中部。 世界经济论坛也发出警告,2050年全球海洋塑料总重量将超过鱼类的总重量。 专家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类型的塑料都已经在海洋中找到。这些塑料微粒或者漂浮在海水中,或者沉入海底,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分解,对整个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塑料在使用后被直接丢弃或从陆地经过河流、风吹进入海洋,在海水中受到光、海水风化,以及洋流和生物群的作用,导致塑料最终形成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 一些海洋生物,如信天翁、海龟等,误食塑料袋会产生一系列的胃肠问题,以至于无法再进食,最终被饿死。最令人震惊的一项科学数据显示:有90%的海鸟是因为误食了塑料袋而死于非命。 王格侠指出,尽管海洋中塑料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但目前人们对于这些塑料污染仍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海洋特殊水域环境使得人们不能像在陆地上一样对这样大量分散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最根本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材料废弃进入海水后能自行降解消失。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降解塑料和工程塑料研究组是中国率先开展生物可降解塑料研究的单位。生物降解塑料大都是含酯键的高分子材料,分子链相对脆弱,因而可以被自然界许多微生物分解、消化,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该团队的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及应用技术已经向4家中国企业完成了技术授权,其中3家已经顺利投产,总产能达到每年7.5万吨,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在认识到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后,科研人员希望研发出在海水中可降解的材料。然而他们发现,在陆地上能够快速降解的生物降解材料在海水中却难以降解,甚至长时间都不降解,不能用来解决海洋中的塑料污染问题。 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将非酶水解过程和水溶过程与生物降解过程结合起来,实现了材料在海水中快速降解。科研人员通过对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和加工使得其降解性能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调控。 在近期于深圳举行的旨在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上,这一技术位列30个优胜项目之一。 中国已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前所有未有的层面,在解决本国生态问题的同时也为解决全球环境污染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 《我国科学家仿天然珍珠母研制出太空防护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02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受天然珍珠母“砖-泥”层状结构启发,近期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航天器外层防护材料——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由于采用了独特的仿生设计,其力学性能和空间极端环境耐受性均得到显著提升。 聚酰亚胺薄膜因其较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成为制作太空探测器“防护服”的重要材料。但这种材料在太空环境中也容易受到原子氧攻击,导致物理和力学性能下降。此外,宇宙射线辐射,以及空间碎片撞击等极端情况,也对其稳定性形成威胁。 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珍珠母的“砖-泥”层状结构启发,通过改变组分配比,借助喷涂与热固化联用法,构筑了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使其顶层具有更致密的纳米云母片。这种设计策略实现了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而且使其上表面对原子氧、紫外辐射和空间碎片等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发表了该成果。据介绍,这项研究提出的独特双层仿珍珠母结构设计策略,也为设计构筑其他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