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研制出分离丙烯的创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28
  •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一位研究人员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多孔液体”:纳米颗粒,它能够将不同大小的气体分子分离开来,并在溶剂中精细分布。这是因为这些颗粒具有空孔,只有一定大小的分子才能穿透其开口。这些多孔液体可直接使用或加工成膜,有效地将丙烯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丙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塑料材料。这将取代目前普遍采用的能量密集型蒸馏法。研究小组在《自然材料》上报告了研究结果。

    丙烯,是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全世界每年消耗的丙烯总量约为1亿吨。以丙烯为原料生产的聚丙烯,是真正的“大众塑料”,主要用于包装,也可用于建筑、汽车等行业。丙烯主要通过加工原油或天然气获得。在这一过程中,它通过蒸馏与其他气体分离,然后进行提纯。

    “在技术文献中,假设在石油化学中使用膜气体分离的成本仅为蒸馏所需能量的五分之一。考虑到所需的大量丙烯,这意味着可以避免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释放。”来自KIT功能界面研究所的初级研究小组组长Alexander Knebel博士说,直到2019年他还在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和沙特阿拉伯进行研究。

    这位化学家是一个研究项目的主要贡献者,该项目首次提高了石化行业对使用膜分离丙烯的兴趣。Knebel的合作伙伴是来自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和德国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

    首次在液体中分布金属有机框架

    研究人员从固体材料ZIF-67(沸石咪唑框架)开始工作,其原子形成一个金属有机框架,孔宽0.34nm。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系统地修饰了ZIF-67纳米颗粒的表面。“这使我们能够在环己烷、环辛烷或均三甲苯等液体中精细地分散金属有机框架。”Knebel高兴地说。科学家们将由此产生的分散体称为“多孔液体”。

    例如,气态丙烯需要花费比甲烷更长的时间才能通过充满多孔液体的柱体。这是因为丙烯被保留在纳米颗粒的孔隙中,而较小的甲烷分子则顺利通过。“我们希望将来利用这种分散性来生产液体分离膜。”Knebel说。

    改良后的分离膜

    多孔液体也可用于生产具有特别优越性能的固体分离膜。研究人员用一种塑料材料和化学改性的ZIF-67制成了薄膜。他们成功地将改性ZIF-67在膜中的比例提高到47.5%,而不会使其在机械性能上不稳定。当科学家们将等量的丙烯和丙烷组成的混合气体通过两个串联排列的膜时,即使两种气体分子的大小相差不超过0.2纳米,也能得到纯度至少为99.9%的丙烯。

    除了它的分离效率外,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通过的气体混合物的数量对这种膜的实际使用具有决定性意义。与以前的材料相比,新膜的流速至少高出三倍。凭借所达到的分离值,Knebel深信,石化行业首次使用膜代替传统的蒸馏工艺进行气体分离,将会得到回报。

    尽可能多的金属有机颗粒能够均匀分布在塑料中,并且纳米颗粒中的孔隙在制膜过程中不会被溶剂堵塞,即保持在空洞状态,这对膜的性能至关重要。Knebel解释道:“我们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两个目标,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固体颗粒直接并入膜中,而是通过多孔液体进行,尽管这看起来像是走了一个弯路。”

相关报告
  • 《英媒:美科学家研制出新材料 或实现防黑客通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08
    • 英媒称,技术专家警告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目前用来保护金融交易和军事机密等一切事物的加密方法可能很快就会失效。 据英国科学新闻网站2月26日报道,2月26日在英国《自然》周刊上,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的物理学教授晓琴·伊莱恩·李(音)领导的一个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小组发布报告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具有发光特性的材料,可能会实现防黑客通信。 研究人员称,这种材料包含数千个相同的“单光子发射器”。如果得到证实,那么这种新光源可以用作新的防黑客方法的一部分。其他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单光子发射器,但此前的技术尚无法制造出一批数千个完全相同的发射器。 为了保障通信安全,信息在发送前不得不加密。接收方需要密钥来破译加密的信息。在某些形式的密码学中,发送方传输密钥时每次发送一个光子。因为光子是光的最小能量单元,无法再分割。如果黑客拦截了光子并试图读取信息,那么密钥就会改变,然后接收方很容易就会发现。这就是为什么高效的单光子发射器在量子通信应用方面是有用的,并且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计算的进步需要更复杂的手段来保证通信安全。 晓琴·伊莱恩·李说:“如果有一个缺失的光子,那么你就知道信息被拦截了。” 研究小组研制的这种材料由只有几个原子厚的二维晶薄片组成。制造这种超薄原子薄片的方法十分简单。科学家们使用透明胶带从晶体上剥离下单层。通过将两个不同的单层堆叠在一起,并轻微旋转它们,科学家们制造出一种人造晶体。这种晶体被称为“摩尔纹”晶体(moire crystal),可将电子集中在1纳米大小的狭窄空间内。
  • 《我国科学家仿天然珍珠母研制出太空防护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02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受天然珍珠母“砖-泥”层状结构启发,近期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航天器外层防护材料——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由于采用了独特的仿生设计,其力学性能和空间极端环境耐受性均得到显著提升。 聚酰亚胺薄膜因其较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成为制作太空探测器“防护服”的重要材料。但这种材料在太空环境中也容易受到原子氧攻击,导致物理和力学性能下降。此外,宇宙射线辐射,以及空间碎片撞击等极端情况,也对其稳定性形成威胁。 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珍珠母的“砖-泥”层状结构启发,通过改变组分配比,借助喷涂与热固化联用法,构筑了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使其顶层具有更致密的纳米云母片。这种设计策略实现了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而且使其上表面对原子氧、紫外辐射和空间碎片等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发表了该成果。据介绍,这项研究提出的独特双层仿珍珠母结构设计策略,也为设计构筑其他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