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新一代特种光纤适合量子技术的应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8-02
  • 近日,来自英国巴斯大学物理学家开发出新一代特种光纤,以应对未来量子计算时代出现的数据传输挑战。该成果有望推动大规模量子网络的扩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应用物理快报·量子》上。

    量子技术备受期待之处,在于它能以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使人们解决复杂的逻辑问题、开发新药,同时,量子技术还能通过提供牢不可破的加密技术,为人们带来更安全的通信。然而,由于光纤的实心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传输信息的有线网络,并不适合未来的量子通信。

    明亮的光线通过新设计的光纤传导

    传统光纤传输的光的波长,由石英玻璃的损耗决定。这些波长与光量子技术所需的单光子源、量子比特和有源光学元件的工作波长不兼容。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开发出与现在不同的支持设备,才能保证其在未来量子网络中发挥作用。

    此次,巴斯大学研究人员从光纤技术的角度分析了量子互联网的相关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实现稳健、大规模量子网络可扩展性的解决方案,包括用于长距离通信的光纤和允许量子中继器的特种光纤。新制造的特种光纤与标准电信光纤不同,其具有微结构芯,由沿光纤整个长度分布的复杂气穴图案组成。这些图案使人们可操纵光纤内部光的特性,创建纠缠光子对,改变光子的颜色,甚至捕获光纤内部的单个原子。

    研究团队介绍说,特种光纤通过充当纠缠单光子源、量子波长转换器、低损耗开关或量子存储器容器,能在节点本身实现量子计算。同时,特种光纤可直接集成到网络中,极大延长了可运行距离。

    新型光纤还能生成更多奇特的光量子态,应用于量子计算、精密传感和信息加密,这也为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关报告
  • 《探索 | 改进的芯片级颜色转换激光器为实现许多下一代量子器件打开大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31
    • 图:四个纳米光子谐振器,每个谐振器的几何形状略有不同,从同一近红外泵浦激光器产生不同颜色的可见光 在两项新的研究中,NIST的研究人员极大地提高了一系列芯片级设备的效率和功率输出,这些设备在使用相同的输入激光源的同时产生不同颜色的激光。 许多量子技术,包括微型光学原子钟和未来的量子计算机,需要在一个小空间区域内同时访问多种变化的激光颜色。例如,领先的基于原子的量子计算设计所需的所有步骤都需要多达六种不同的激光颜色,包括准备原子、冷却原子、读取原子的能量状态和执行量子逻辑运算。 为了在一个芯片上创造多种激光颜色,NIST研究员Kartik Srinivasan和他的同事们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研究非线性光学器件,比如由氮化硅制成的器件,它们具有一种特殊的特性:进入器件的激光的颜色可能与发出的颜色不同。在他们的实验中,入射光被转换成两种不同的颜色,这两种颜色对应于两个不同的频率。例如,入射到材料上的近红外激光被转换为较短波长的可见激光(频率高于光源)和较长波长的红外激光(频率较低)。 在之前的工作中,该团队证明了这种被称为光学参数振荡的转换过程可以发生在氮化硅微谐振器内,这是一种足够小的环形器件,可以在芯片上制造。光在环周围传播了大约5000次,形成了足够高的强度,使氮化硅能够将其转换为两种不同的频率。然后,这两种颜色被耦合到一个同样由氮化硅制成的直矩形通道中,该通道与环相邻,充当传输线或波导,将光传输到需要的地方。 产生的特定颜色由微谐振器的尺寸以及输入激光的颜色决定。由于在制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尺寸略有不同的不同微谐振器,因此该技术在单个芯片上提供了宽范围的输出颜色,所有这些都使用相同的输入激光器。 然而,Srinivasan和他的同事发现这个过程效率很低。不到0.1%的输入激光被转换成在波导中传播的两种输出颜色中的任何一种。该团队将大部分效率低下归因于环和波导之间的耦合不良。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重新设计了直波导,使其呈U形并包裹在环的一部分上。通过这种修改,研究人员能够将大约15%的入射光转换为所需的输出颜色,是他们早期实验的150多倍。此外,转换后的光在从可见光到近红外的宽波长范围内拥有超过1毫瓦的功率。 Srinivasan说,发电一毫瓦是一个里程碑,因为这个数量通常足以满足多种应用。例如,它可以使微小的激光激发电子在原子内从一个特定的能级跳变或跃迁到另一个特定能级。激发这些跃迁是从单个原子或类似原子的系统(如量子点)生成光的量子态(如单光子态)的一部分。 此外,毫瓦功率水平对于激光稳定来说是足够的。一些原子具有非常稳定的跃迁能,并且对环境影响不敏感,因此,为比较和校正激光频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最终改善了其噪声性能。 研究人员在APL Photonics杂志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在第二项研究中,Srinivasan和他的同事在Edgar Perez的领导下,进一步提高了这项技术的功率输出和效率。通过增加环和波导之间的耦合并抑制可能干扰颜色转换的效应,该团队将输出激光功率提高到高达20毫瓦,并将多达29%的入射激光转换为输出颜色。尽管这项研究中的颜色仅限于近红外,但该团队计划将他们的工作扩展到可见波长。
  • 《中国有望领军下一代地热能技术应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27
    •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地热能未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随着全球电力需求强劲增长,新技术正在加速释放地热能潜力,推动其成为全天候清洁电力供应的关键组成部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将成为下一代地热能技术应用的佼佼者,该技术适用的地热资源潜力位居全球第二。 全球地热能应用仍然有限新技术深度挖掘地热潜力 地热能是一种前景广阔、用途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供暖和制冷方面拥有巨大潜力。IEA指出,地热发电站可以全天候以最大容量运行,这种灵活运行方式有助于电网稳定,确保随时满足需求,同时还支持太阳能和风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整合。不过,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地热能应用仍然有限。报告指出,传统地热能是局限于特定地点的“小众能源”,目前在全球能源需求占比不到1%,且大部分产能都集中在拥有火山活动或横跨构造断层线的国家,这些国家地热资源丰富且容易获取,包括冰岛、美国、印尼等国。在此背景下,下一代地热能技术应用亟需加速。传统地热发电厂主要利用地下热水库中的蒸汽来旋转涡轮机,从而驱动发电机发电。报告认为,增强型地热系统技术正在为缺乏传统地热资源的国家带来机遇。“全球范围内,下一代技术正在为地热能发展开辟新道路,为安全、清洁地满足世界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提供更多选择。”IEA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报告预计,包括增强型地热系统技术在内的下一代地热能技术,潜在发电能力可达到全球电力需求的140倍。一方面,新的钻探技术可以在3公里以下深度勘探资源,这为几乎所有国家打开了地热开发的大门。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大幅降低下一代地热能技术成本,到2035年,地热能总投资将累计达到1万亿美元,到2050年将累计达到2.5万亿美元,高峰期,地热能投资每年可达1400亿美元,高于目前全球陆上风电投资。在新技术成本不断降低的预估下,到2050年,地热能可以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15%,这意味着全球地热能发电能力将达到800多吉瓦,年发电量近6000太瓦时,相当于美国和印度当前发电量总和。 中国成为地热市场领导者下一代技术潜力领军全球 报告预计,到2050年,地热能发电将占中国、印度、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发电量增长的20%左右。在低成本情况下,中国、美国和印度的地热能合计潜力将占全球地热能市场的3/4。报告指出,中国将成为地热能市场的领导者,拥有全球第二大增强型地热系统技术潜力,技术可开发的地热资源量占全球总量的8%,另有东南亚国家合计占比15%左右,其中印尼和菲律宾位居前列。地热能根据资源特点可以初步分为浅层地热、水热型地热、干热岩地热和岩浆地热资源,其中储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但由于干热岩位于地下数千米,且没有天然的传热流体介质,开采难度非常大。增强型地热系统技术在开发干热岩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通过水力压裂等手段在干热岩中建造一个具有渗透性的人造热储,大大增加了岩石渗透率,然后通过至少两口井与地下热储连通,其中一口井向地下热储注水,吸热后从另外一口井流出。相较单井地热技术,增强型地热系统技术具有采热量大的显著优势。不过,由于大规模造储和钻井工程,需要大量前期投资,且结垢严重、热储短路等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报告称,到2035年,增强型地热系统技术成本有望下降多达 80%,这将推动地热能开发和应用成本与配备碳捕获技术的煤炭或天然气持平甚至更低。据悉,去年底,美国首个增强型地热系统发电厂并网发电,总装机3.5兆瓦,可以为2600户家庭提供电力。美国能源部表示,如果增强型地热系统技术可以成为一种广泛的地热能开发技术,到2050年,地热能可以为美国电网提供90吉瓦稳定且灵活的电力。据了解,当前,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多以浅层和中深层的水热型地热为主,而3000米以下的深层地热,尤其是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深层地热能将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也将成为提升中国深地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制的《中国地热资源》指出,中国地热产业快速发展,地热地质调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地热资源直接利用规模连续20余年保持世界第一。 地热能政策机制有待完善降低成本拉动投资就业 报告认为,下一代地热能技术有望改变清洁能源产业的“游戏规则”,预计到2035年,地热能发电成本可能下降80%至每兆瓦时约50美元,这将使其成为与现有水电相当的低成本、可调度、低排放电力来源之一。如果要实现上述目标,支持和鼓励地热能发展的政策机制亟待完善。根据IEA统计,目前有超过100个国家制定了太阳能和风电发展规划和政策,但只有30个国家制定了地热能产业政策。各国需要将地热能提升至能源议程优先地位,并为创新技术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才能大大降低项目风险、释放新投资。同时,还需进一步简化和加快行政审批流程,建立独立的地热能许可制度。对投资者而言,清晰稳定的政策机制有助于降低早期开发风险,并提供投资回报的可视性,从而提高地热能项目的成本竞争力。值得关注的是,如果下一代地热能技术在未来几年迅速发展,地热能行业人才需求也将呈现几何式增长。报告指出,地热能产业目前提供了约14.5万个就业岗位,到2030末,地热能行业就业岗位可能会增加6倍以上,达到100万,存在人才短缺的潜在风险。当前,许多从事地热能工作的人员都来自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高达80%的地热能投资所需技术和知识可以从现有油气项目中借鉴。近年来,在许多发达经济体,传统上与化石燃料行业相关的学位课程的入学人数有所下降,这可能将对地热能开发产生连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