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二氧化碳制多碳醇燃料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课题组与多伦多大学教授Sargent课题组在电催化二氧化碳(CO2)制备多碳醇燃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者首次提出在CO2的电还原过程中,通过调控碳-碳偶联“后反应”步骤,抑制烯烃产生实现高效多碳醇转换,为高能量密度液体醇燃料(发动机燃料)的选择性制备提供了设计思路。该成果以Steering post-C–C coupling selectivity enables high efficiency electro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multi-carbon alcohols 为题,于6月11日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催化》杂志上(Nature Catalysis 2018, 1, 421-428)。

      电催化还原CO2制备碳基化学原料是解决可再生电能长期存储问题的有效手段。乙醇和丙醇作为可再生的运输燃料由于其高能量密度、便于远程运输以及可直接在内燃机中使用的特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反应涉及多个CO2分子和12个电子以上的转移过程,以CO2电化学还原制备多碳醇仍然充满挑战。此外,在二氧化碳还原过程中,这类多碳醇的选择性受到乙烯产物的制约。精确调控多个反应步骤实现醇类的选择性制备对催化剂材料设计合成提出了更高要求。

      铜基纳米催化剂在电催化还原CO2制高价值醇类燃料领域表现优异,备受青睐。为了提高醇类燃料的选择性,而不至于形成CO或乙烯等化学品,科研人员发展了一系列策略,来调控Cu纳米催化剂的表界面结构和热力学。

      然而,以往的策略大多关注于C-C偶联反应步骤,能否通过调控C-C偶联之后的竞争反应以提高醇类燃料的选择性仍然是一个谜。研究人员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模拟预测核-壳(硫掺杂铜-空位铜)纳米结构有利于CO2还原过程中反应路径的选择,通过抑制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电化学合成多碳醇。基于课题组在硫化物纳米晶的合成方法所积累的工作基础(Chem. Commun. 2012, 48, 9762-9764),通过胶体成核方法,合成了一种缺陷可控的硫化亚铜纳米晶(V-Cu2S, V: Cu vacancy),之后再利用原位电化学还原方法,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核-壳-空位铜(Cu2S-Cu-V)纳米催化剂(图1)。

      利用流动电解池设备解决了二氧化碳传质限制,促使这一核-壳-空位铜纳米催化剂的多碳醇法拉第转换效率达到32%、转换速率超过120 mA cm-2,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的最高电流密度。核-壳-空位铜的醇/烯烃产物比例是相应的纯铜催化剂的6倍以上(图2)。通过在催化剂核中掺杂硫原子并在壳层中引入铜空位,这一新型电催化剂Cu2S-Cu-V显著增强了CO2电化学合成多碳醇的性能。理论计算模拟、结构表征、X射线吸收光谱研究和电催化测试均证明了该核-壳-空位铜催化剂在性能调节中的作用。

      这一研究阐述了一种新颖的催化途径,将提高选择性的关注点从C-C偶联反应转移到C-C偶联之后的反应,即通过抑制竞争C2产物的反应实现目标多碳醇产物的制备,为今后设计有效电催化剂合成多碳醇类燃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合肥大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支持。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发表单原子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转化专论文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黄延强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团队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ingle-Atom Catalysis toward Efficient CO2 Conversion to CO and Formate Products 的专论文章,总结了研究团队将单原子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该工作被期刊选为当期的Supplementary Cover。   “单原子催化”的概念由张涛、清华大学教授李隽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刘景月于2011年共同提出(Nature Chemistry)。近年来,“单原子催化”的概念得到了迅速发展,围绕这一概念国内外众多课题组在电催化、光催化和传统多相催化等领域取得突出研究进展。该专论文章将焦点集中在单原子高效催化转化二氧化碳工作上。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二氧化碳的热、电催化转化研究,借助金属与载体间的晶格匹配、载体配位基团功能化、助剂及活性中心电子态调控等作用实现对二氧化碳转化产物的可控调节。单原子催化剂结构的特殊性为二氧化碳的活化和定向转化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模型。该团队利用IrO2与金红石型TiO2晶型相同、晶格匹配高的特性,制备出具有高热稳定性的Ir1/TiO2单原子催化剂,并实现CO2高选择性转化制CO(ACS Catalysis,2017);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出一种氮掺杂石墨烯锚定的Ni单原子催化剂,利用Ni单原子最外层3d未成对电子易于离域化的特点,形成带负电的Ni-CO2δ-结构,实现了高效电化学还原CO2制CO(Nature Energy,2018);模拟均相催化剂对CO2分子的低温高效转化机制,研制出含吡啶-酰胺基团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载体负载的单原子Ir催化剂,成功实现CO2的“准均相”活化与催化应用(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Chem,2019)。这些研究成果为高效CO2还原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 《我所在甲醇与一氧化碳耦合制取芳烃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近日,我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刘中民院士、朱文良研究员团队在甲醇与一氧化碳耦合制取芳烃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通讯形式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并被评为热点论文(Hot Paper)。   芳烃(苯、甲苯、二甲苯)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其产量和规模仅次于乙烯和丙烯。目前,芳烃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是通过石脑油为原料的芳烃联合装置实现。近年来,我国聚酯工业高速发展,芳烃消费量快速上升,供应缺口逐年加大。因此,加快芳烃生产、发展芳烃新技术对于我国聚酯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煤炭丰富,能源及化学品的清洁高效供应已成为国家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发展煤经甲醇制芳烃等化学品技术,对于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且市场前景广阔。甲醇制芳烃反应常选用具有择形性的ZSM-5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因为氢转移反应存在,生成芳烃的同时会伴随着烷烃生成,芳烃选择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该工作中,科研人员发现在无金属改性的纯H-ZSM-5分子筛上,甲醇与一氧化碳能够发生耦合反应,获得约80%芳烃选择性。另外,该工作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芳构化机理:甲醇与一氧化碳在H-ZSM-5上发生羰化反应生成羰化物中间体,然后与烯烃反应生成环戊烯酮类中间体,经脱水得到芳烃。通过13C核磁与同位素示踪等方法,证明了一氧化碳的碳能进入到芳烃以及环戊烯酮类中间体中。由于一氧化碳中的碳部分进入到芳烃中,相对甲醇直接制芳烃,其能提升芳烃的产量,有利于提高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性。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