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盘点:3D玻璃行业十大事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3
  • 小米6四曲面3D玻璃

    小米公司于2017年4月19日发布的旗舰机小米6,采用了四曲面3D玻璃,外观看上去更圆润,为用户带来了极其震撼和惊艳的效果体验,四曲面3D玻璃的应用让小米重回全球出货量前列成为可能。

     


    我国黄河首座3D玻璃桥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资料

    此桥位于中国宁夏中卫沙坡头景区,该桥全长328米,其中3D玻璃长为115.5米,透明玻璃长为92.5米,剩余两边木板桥长度各为60米,玻璃总共有138块,其中3D玻璃有77块,透明玻璃有61块,是国内首座横跨黄河两岸的3D玻璃桥,也是目前国内黄河上跨度最大,垂直高度最高的3D玻璃桥。不仅有透明玻璃桥的刺激,还有3D体验的惊险之感。

    蓝思科技发力“3D曲面玻璃生产项目”产能扩充


    图片来源:蓝思科技官网

    2017年2月,蓝思科技称公司现有的年产2700万片的“3D曲面玻璃生产项目”产能无法满足需求,预计今年会在此基础上再补充1000万-2000万片/年的产能。计划新增1.5亿片玻璃后盖产能及7000万片2.5D及3D玻璃产能。蓝思预计整个集团手机前后盖防护玻璃的全年总出货量预计在5.5亿片以上。

    比亚迪建设3D玻璃生产线


    图片来源:比亚迪官网

    2017年3月,惠州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将投资10.5亿元在汕头市濠江区南山湾产业园建设3D手机玻璃生产线。主要产品是手机3D玻璃机壳,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30亿元,可实现年销售额约25亿元。目前比亚迪已经有超过400台CNC玻璃精雕机的产能,专门为三星生产手机3D玻璃机壳。

    英智光电全球首个5曲面3D玻璃项目投产

    2017年9月,浙江英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的智能终端3D玻璃一期项目在浦江正式投产,即世界第一条量产的智能终端5曲面3D玻璃生产线。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出“智能终端3D玻璃”6000万套,年销售额可望达到40亿元。


     

    欧菲科技投资1亿布局3D玻璃

    2017年,欧菲科技与自然人苏志鸿共同出资1亿设立南昌欧菲曲面盖板科技有限公司,以利于公司拓展业务内容。新公司主要从事3D玻璃的开发、制造、贴合及销售。


     

    胜利精密投资33亿元建设3D盖板玻璃项目

    2017年6月30日,据胜利精密对外投资公告披露,公司拟投资33亿在安徽舒城建3D盖板玻璃产线,主要用于建设智能终端3D盖板玻璃生产线,年产能7500万片,该公司具有大规模同时生产2D、2.5D、3D盖板玻璃的生产能力。

     

    瑞声科技投资128亿元布局手机3D玻璃

    2017年2月12日,香港上市的瑞声科技手机3D玻璃等微型精密元器件项目在常州市武进区开工,该项目投资总额达到了128亿元,规划用地460亩,投产后预计将形成3D曲面玻璃1亿只、金属射频模组等微型精密元器件1200万只的年生产能力,年销售额150亿元。


     


    东旭光电12.15亿元入局3D玻璃

    2017年3月,东旭光电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作价12.15亿元购买旭虹光电 100%的股权。同时向包括东旭集团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本次重组的配套资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7.5亿元,其中11亿元投向曲面显示用盖板玻璃生产项目。


     

    凯盛科技1亿元建3D玻璃生产线

    2017年11月28日,据凯盛公司公告称披露,凯盛科技公司拟以新购入的控股子公司-池州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池州中光电”)为主体,投资10310万元在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年产300万片3D玻璃盖板生产线, 建成后可实现年平均销售收入20650万元。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124544
相关报告
  • 《盘点 | 2017年10大3D打印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8
    • 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智能制造技术,被视为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原动力。随着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认可度正在提升,行业前景日益明朗。 据ARK预计,到2020年3D打印市场规模或将达到410亿美元。 3D打印材料作为3D打印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落地的关键所在,对3D打印技术的普及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3D打印材料主要包括工程塑料、光敏树脂、橡胶类材料、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等种类,形态通常有粉末状、丝状、层片状、液体状。 3D打印技术在航天航空、汽车、建筑、医疗等专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对材料的要求也随之升级,因此企业和高校都在持续进行新型3D打印材料的开发,新材料在线®特别整理出以下10款今年宣布的3D打印新材料,以便大家了解当前研究进度。 以下排名以材料发布信息时间为倒序,不分先后。 1. Carbon推出SIL 30: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新3D打印材料 图片来源: Carbon公司 11月13日消息,Carbon宣布推出一种名为SIL30的开创性新材料,该材料是一种有机硅聚氨酯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低硬度和抗撕裂性,可用于3D打印和其他制造工艺。该材料肖氏硬度为35,堪比商业热塑性弹性体,专为舒适的皮肤接触应用而设计,例如耳机,腕带和可穿戴的附件。SIL 30已通过iso10993 - 5和- 10的生物兼容性测试。 2.纳米纤维素3D打印材料可促进伤口愈合 图片来源:3D虎 10月10日消息,芬兰VTT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使用纤维素纳米纤维开发了一种用于伤口护理的3D打印材料,该3D打印伤口护理材料原型包括纳米纤维素和用于测量伤口愈合情况的印刷电子元件。通过纳米纤维素的使用,创建的伤口护理材料液体吸收性能更好,比通常用于伤口护理的藻酸盐纤维敷料的效率高3倍。通过吸收伤口中的水分,该材料可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3D打印伤口护理凝胶在起到促进伤口愈合作用的同时,充当身体和电子部件之间的缓冲液。通过电子元件与计算机连接,该材料还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并向医护人员发送伤者伤口愈合情况的信息。 此外,该团队正在尝试材料的其他用途,包括用于纺织品、模型、室内装饰元素和治疗应用的生物基打印材料。 3.Stratasys推出两款多材料全彩3D打印机J750用新材料 Agilus 30的打印样件(左)、Digital ABS Plus的打印样件(右),图片来源:南极熊3D打印 9月28日消息,Stratasys公司在TCT展上展示了两款用于其J750型多材料全彩3D打印机的新材料 — Agilus 30和Digital ABS Plus。 其中,Agilus 30 是一种液态光聚合物,邵氏硬度为30A,拉伸强度为2.4-3.1兆帕,断裂伸长率220-240%,有黑和透明两种颜色提供。基于该材料打印的物品表面纹理清晰并可弯折,能够广泛用于电子、汽车、医疗等行业。与Digital ABS Plus等材料相结合后,还可用于制造防滑表面和二次注塑模具。 Digital ABS Plus也是一种液态光聚合物,抗冲击强度为90-115焦/米,最小打印层厚为1.2毫米,有绿和象牙白两种颜色提供,与Agilus 30结合适用于制造车辆原型、卡扣、金属插闩及光滑复杂的部件。 4.Torc2公司开发出柔性医用3D打印热塑性复合塑料 图片来源:3D虎 8月31日消息,英国Torc2公司开发出一种耐用的柔性3D打印塑料,该材料是一种热塑性复合材料,在37℃下是固体,在55℃左右时则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重塑。可以用于制造治疗脑瘫和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夹板和支撑物,也适用于为下肢假肢制造可重塑的衬套,有替代熟石膏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3D打印材料的应用并不局限于脑瘫和髋关节发育不良,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一整套的支撑物和夹板,其中很多都需要经常调整和改变,而Torc材料改变起来很快、很容易。基于这种材料制成的3D打印医疗设备可以直接在患者身上调整和改变,这可能会改变肢体损伤等病情的治疗方式。 5.3D打印新型感温纤维:加热后可修改成品造型 图片来源:日本尤尼吉可株式会社官网 6月7日消息,尤尼吉可株式会社(UNITIKA)宣布开发出用于3D打印的新型感温材料,素材为特殊的聚酯树脂,直径约为1.75mm,喷嘴温度为190~220℃,热床温度为OFF~45℃。该材料打印出的产品经过加热,可自由地改变形状,即保持在温热状态(如一般洗浴时的温度条件)时可以随心所欲地修改形状,冷却后可定型。经过开水等高温加固后,材料即被硬化,不会再发生热变形。据UNITIKA表示将会在2017年年内上市销售。 6.Advanc3d Materials推出用于SLS的新3D打印PP粉末 图片来源:天工社 6月5日消息,3D打印材料生产商Advanc3d Materials推出了用于激光烧结的聚丙烯(PP)3D打印粉末—AdSint PP flex,该材料具有卓越的可塑性、高伸长率(29%)、低吸湿性和耐用性,与标准的聚丙烯相当,可以很好地替代PA(尼龙),可用于汽车、电气、体育、医疗和矫形等行业。 Advanc3d Materials还给出了选择PP粉末而不是其他SLS粉末的原因:1可以用现有的方法,如热成型或密封,对新型PP粉末进行后处理;2该材料的回收利用率高达80-100%,相比PA更具成本优势。 7. SNDVARY研发出超高流动性3D打印铝合金粉末 图片来源:3D打印在线 5月15日消息,辛德华瑞(SNDVARY)研发出超高流动性的铝合金粉末,可匹配不同的金属自由成型工艺,如送粉工艺的SLM成型,扑粉方式的SLM成型等,且休止角一般都小于20°,拥有良好的流动性能。 SNDVARY公司将此类处理技术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并且参与并编制了一份金属3D打印专用金属粉末的行业技术标准。不同牌号铝合金制备的金属粉末相对比较复杂,铝-硅合金粉末、铝-镁合金粉末、铝-硅-镁合金粉末、铝-硅-铜合金粉末、铝-钛合金粉末等,不同粉末处理方式工艺皆不相同,但是匹配金属3D打印工艺是十分吻合的。 8. 液态玻璃成3D打印材料“新成员” 展现超复杂精密结构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4月23日消息,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巴斯汀·拉普及其同事在标准3D打印机中使用可以自由流动的石英纳米复合材料(被称为“液态玻璃”)制作出复杂的形状,然后经过热加工处理,形成具有较高光学性能的熔融石英玻璃结构。这些结构既光滑又透明,细节特征可以小至几十微米。这意味着,现在利用3D打印技术已可以制作具有较高光学性能的结构,可大量适用于设计复杂的透镜和过滤器。 该技术并不只是提供精美的工艺品,还能制作出透明度和反射率足够高的表面,应用于大量光学设备中。该研究报告已发表于《自然》杂志。 9. i.materialise推出新型金属3D打印材料镀铑黄铜材料 图片来源:3D虎 3月28日消息,i.materialise推出了最新金属3D打印材料——镀铑黄铜,并且其将作为在线服务的3D打印材料提供。镀铑黄铜将增加打印对象的长期耐久性和亮度,另外还具有低过敏性的优点,现在,铑打印的铜制品可以打印到尺寸为88x88x125mm。i .Materialise通过将“极薄”的电镀铑层应用于黄铜印刷,可以有效地利用珍贵金属,使3D打印对象不仅具有昂贵的外观,而且还降低成本。新材料的推出也有望为金属工人敞开大门,并作为更常用的金属如金、银、青铜和黄铜的替代品。 10.杜邦推出三种高性能聚合物3D打印材料 图片来源:南极熊3D打印 3月24日消息,杜邦高性能材料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基于现有聚合物的新3D打印材料,包括Dupont Hytrel热塑性弹性体、DuPont Zytel尼龙和DuPont Surlyn离聚物等三种新材料。每一款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Hytrel,将橡胶的柔韧性与热塑性塑料的强度和可用性相结合;Zytel具有高耐热、耐化学和耐水解的能力;Surlyn提供了许多功能,包括化学和耐磨性、低温冲击和清晰度。 杜邦将高性能材料应用于3D打印领域,可以让用户享受3D打印技术带来的各种好处,如:更大的产品设计自由度、减重、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等,大幅提升样件制作、部件生产和大批量定制的效率。
  • 《2018年度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十大事件发布》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1-11
    • 1月9日,第十一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推动会暨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年会(2019)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2018年度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十大事件”。 1、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573)成立,加快推动我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经过多年探索,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屡获突破,标准体系日益完善,应用成效不断显著。2018年6月,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由单点突破向系统化发展的轨道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2、36项集成电路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发布,形成军民融合新业态 为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集成电路领域为试点,组织开展军民通用标准的制定,《IP核可测性设计指南》等36项集成电路领域军民通用标准正式批准发布实施,提高我国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水平,有效促进军民技术双向渗透转化,为全行业开展军民融合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示范。 3、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指南发布,自动驾驶发展迎来新机遇 为加快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等系列文件,提出要加快共性基础、关键技术、产业急需标准的研究制定,逐步建设跨行业、跨领域、适应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满足研发、测试、示范、运行等产业发展需求。 4、国际电信联盟通过首个两化融合国际标准,增强了我国在两化融合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国提出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持续竞争能力建设方法论》首个两化融合国际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第20研究组(ITU-TSG20)通过,预计将于2019年3月正式发布。此次国际标准的通过,标志着长期以来我国在两化融合领域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模式创新的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奠定了我国在两化融合领域的国际地位。 5、工业通信业标准化工作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与沿线国家共同制定国际标准80项以上 为全面落实《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工业通信业标准化工作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工信部科〔2018〕231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成果共享的“一带一路”标准化合作新局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制定国际标准80项以上,成体系部署标准外文版研制计划400项以上。 6、工信部发布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21项电子信息领域团体标准入选 为贯彻落实《标准化法》的要求,推动工业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2018年“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的评选工作,公布了102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其中21项电子信息产业团体标准成功入选,涉及绿色设计、区块链、太阳能光伏、机器人、印制电路、电子显示器件、人机交互、超级电容器等重要领域。 7、6项电子证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有力推动了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电子证照总体技术架构》等6项电子证照国家标准颁布实施。该系列标准规定了电子证照应用的总体技术框架、统一的证照分类规则和证照基础信息,为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推动证照类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技术支撑。有助于推动实现全国“一网通办”,让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更顺畅,让百姓切实感受办事更便捷。 8、第十五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达成34项共识,进一步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共通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成功举办。在车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服务应用、网络演进、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技术、太阳能光伏、锂离子电池等领域达成34项共识,公布了10项共通标准以及云计算产业案例汇编4.0版等,进一步促进了两岸信息产业的融合与共通。 9、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行业标准发布,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软实力提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电子行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从组织环境、领导力、组织策划、支持、运行、绩效评价、持续改进等维度阐述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方法,有助于推动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自身战略和日常管理,有效防范风险和提高经济社会绩效,促进企业与环境、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 10、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 2018年,中关村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服务模式,支持成立了“中关村标准化服务业产业联盟”,积极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技术成果的标准化,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等前沿信息产业领域,创制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并形成标准体系,改变原有标准零散化、碎片化的局面,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