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高阶能力培养 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教育业态》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 高楠
  • 发布时间:2025-04-15
  • 人民网北京4月13日电

    (记者孙阳)“AI大模型使知识获取变得容易,这将推动教育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高阶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华在日前举行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教师应善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专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去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在会上表示,生成式AI将改变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模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将加速教育和资源公平,要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学全流程。

    今年以来,多地积极部署人工智能教育方案。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计划从今年起,通过创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体、全覆盖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应用场景等系列举措,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4月10日,广东正式发布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两素养1纲要”方案,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原则上,小学一到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五、六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七、八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

    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介绍,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数字教师、跨模态内容生成等创新形式。“人工智能的24小时可用性和多学科覆盖能力,将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王元卓表示,AI与教育融合过程中,也要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据了解,2024年,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联合深圳叉子科技有限公司发起“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支持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已在北京、苏州、河南等地试点支持30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建设。研讨会上,深圳叉子科技公司向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捐赠70套“全都会”AI智能教学系统平台,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张达表示,要发挥社会各界合力,推动形成“政策引导、企业支撑、学校实施、公益助力”的协同发展生态。

                   

                   (责编:郭思邈、吕骞)

  • 原文来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5/0413/c1004-40458708.html
相关报告
  • 《AI 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跨学科视角下人工智能素养与教育培养策略研究》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24-12-26
    • 构建一个面向智能化科研(AI for Research, 简称AI4R)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素养教育培训体系,对培养出更多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拥有创新思维和伦理意识的科学研究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全球主要国家与AI 相关的素养教育政策、课程与培训项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这个体系框架不仅关注教育对象对AI 知识的理解,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等,还需要关注跨学科思维及情感联系的教育。面对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受教对象,AI 素养的教育培养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教育培养策略可由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社会性机构,抑或是图书馆、社区等公益性组织实施,通过承担特定的角色和职责,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互补的教育培养策略,不仅推动AI 技术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还培养了新一代的科研人员,使其具备利用AI 技术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 《教育部:明年全国将建成50家人工智能学院》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05-22
    •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开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做主旨报告。陈宝生提到,我国将在2020年底前启动建设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同时, 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和专门高级人才。陈宝生还透露,中国正在组织研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谋划未来发展之路。    陈宝生在现场还盘点了中国教育“探索的路”。他提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6%,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孩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60%的教师和近50%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推动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    将智能教育理念融入大中小学    陈宝生透露,中国正努力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我们尝试着在大中小学各学段、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各类型融入智能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方法。”   他表示,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进普及教育;在职业院校,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高校,布局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同时,大力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源人工智能研发平台或展馆,鼓励人工智能科普创作,支持社会机构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    采集和挖掘大数据为智能教学提供支撑    智能教育将会发展成什么形态?需要具备什么技术条件?应当如何组织运作?对于这些问题,陈宝生表示,实践应用是最好的回答。   陈宝生提到,中国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一批智能教室,提升智能环境下教师教学诊断和精准教研的能力。同时,在宁夏建立“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并将在2020年底前启动建设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优先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引领智能时代教育变革。    在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高水平教师队伍支撑方面,陈宝生提到,将通过采集和挖掘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全过程大数据,为教师的智能教学提供支撑。此外,尝试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基地,组织开展智能教育领导力研修和教学能力研修,努力帮助教师在观念、态度、素养、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迎接智能教育时代的到来。    陈宝生透露,中国正努力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有力的科研创新支持,积极搭建研究平台,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和专门高级人才。    研制发展方案谋划智能教育未来之路    陈宝生提到,在高度关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如人机关系的伦理困境、个人隐私的滥用危机和新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等。要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   对于如何走好“未来的路”,陈宝生表示,未来智能教育发展要走普及之路、融合之路、变革之路和创新之路。面对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正在组织研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谋划未来发展之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真诚希望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并肩、攻坚克难,努力为全球智能教育创造更多资源、拓展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