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供应短缺凸显 煤炭供需全年或呈紧平衡》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2-23
  • 寒潮天气持续,冬季煤炭保供压力骤增。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供应短缺,对煤炭市场产生重要影响。铁路运输瓶颈成为制约煤炭供应的重要因素。1月31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市场价报764元/吨,涨势仍在继续,超过2017年的最高点。

      随着煤炭产能逐渐向晋陕蒙宁四省(区)集中,东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煤炭产能持续减少,煤炭调入地区及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产地发往环渤海地区的煤炭铁路运力短缺矛盾突出。

      结构性供应短缺凸显

      寒潮天气持续叠加工业用电大幅增长,电厂日耗创新高,冬季保供压力骤增。1月30日,沿海六大电厂日耗高达81.19万吨,存煤可用天数降至10.93天。华能、大唐、华电和国家电投四大发电集团日前联名向国家发改委提交报告,称当前煤价过高、库存吃紧,保供形势严峻。

      此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煤能源等几十家煤炭企业齐齐宣布下调电煤价格15元~20元/吨。此举短期延缓了煤价上涨节奏,但没有根本扭转煤炭价格上涨趋势。煤价上涨难以抑制,背后折射出需求旺盛和供应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季节性以及产地、需求地供需错配带来的区域性供应短缺等问题,进一步推升煤价。

      据有关媒体报道,入冬以来,用电量持续攀升,全国发电量日均达191.29亿千瓦时,最高值达201亿千瓦时,比上年冬季最大值增长15%,创冬季历史新高。受低温寒潮、电煤供应影响短缺的影响,河北、江苏、河南、湖南、江西等电网电力供应紧张。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冬季煤炭供应短缺存在多方面原因。除寒潮天气持续,居民取暖负荷需求增长明显外,工业开工形势好,工业用电大幅增长,成为火电负荷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2%,工业用电对全社会的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达60.2%。

      易煤研究院研究员潘汉翔表示,工业用电领域增长点较多,包括新能源汽车、区块链、云数据等新产业用电量形成集合效应,对社会用电量增长产生明显影响。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指出,部分地区个别时段煤炭供应偏紧的情况值得关注。该协会曾预计,冬春期间,全国煤炭市场供求将保持基本平衡,部分地区受资源、运输约束或出现时段性偏紧的问题。

      我国煤炭产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而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尤以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突出。煤炭产需的逆向分布,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

      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区域性的供应格局出现变化,而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易煤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晋陕蒙宁四省(区)煤炭产量23.76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9%,产量逐渐向上述四地集中,东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煤炭产能持续减少。其中,东部地区的河北、山东、安徽、黑龙江等产煤大省煤炭产量回落。原先的煤炭调出地区逐渐成为调入地区,煤炭调入地区以及规模进一步扩大。

      运输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煤炭生产重心西移、区域间煤炭调拨规模扩大,多年来形成的煤炭运输格局逐渐被打破,区域性、时段性煤炭供应紧张形势加剧。北部、西部煤炭产地先进产能释放,铁路运输需求则向太原、呼和浩特、西安铁路局集中。

      四大发电企业在给发改委的报告中表示,煤炭跨区调运规模持续扩大,煤炭采购平均运距增加,物流成本相应增加。目前,发电厂跨区调运煤炭采购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比高达50%左右。要求终止铁路运费上浮,保障电煤供应。

      据榆林煤炭交易中心发布的信息,中国铁路总公司人士表示,铁路运输价格应根据市场调节,不应以煤炭价格来调节。中铁总和全国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按照市场导向运作,市场好、需求大,价格上浮,市场不好时,价格会下浮。

      “铁路运力方面,面临季节性与周期性叠加等因素的影响,高峰期运输瓶颈凸显。”潘汉翔表示,“从目前情况看,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大秦线整体4.5亿吨的年运力,2017年已负荷4.3亿吨,大秦线全年满负荷在运转。”

      “2017年夏天及今年冬天的旺季,从产地发往环渤海地区的煤炭运力短缺,且运量大,矛盾突出。”汾渭能源信息公司、中国煤炭资源网副总经理曾浩表示,“目前大秦线、朔黄铁路等主要运煤线路负荷很高。此外,铁路上站短途倒运费自2017年12月份开始快速上涨。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累计涨幅达45元/吨。运力紧张加上运费增加,导致坑口与港口煤价的价差快速拉大。”

      铁路发运方面,有煤炭贸易商表示,“在坑口采购煤炭时,铁路运输车皮目前很难解决。以前隔天就能排到一个列次,现在几乎一周才能等到一个列次。”尽管港口供应紧张,价格高企,但贸易商即使增加坑口的采购量,也难以运输到港口。该贸易商指出,2017年12月以来,煤炭发运环节利润可观,发运难成为目前最主要的矛盾。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累计实现铁路货运量33.8亿吨,同比增长12.2%。其中,煤炭货运量占比近六成。2017年前十个月,累计实现煤炭铁路货运量17.9亿吨,同比增长16%。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预计,2017年全年,煤炭铁路货运量达21亿~22亿吨规模。按此估算,2018年煤炭铁路运量有望超过23亿吨,达近年来峰值水平。中信建投指出,2018年“三西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或新增超1亿吨铁路外运需求。预计2018年“三西地区”煤炭铁路外运存在3000万~4000万吨的运力缺口。对比中期和短期在建产能数据,“三西地区”短期在建产能将释放,煤炭生产重心的西移或使2018年“三西地区”新增煤炭铁路外运需求超过1亿吨。而“西煤东运”大秦线、朔黄线、张唐铁路、晋中南铁路四大铁路线2018年预计可容纳6000万~7000万吨运输增量,缺口较大。

      造成铁路运力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是需求端增速快;另一方面,因环保因素制约,2017年环渤海地区港口禁止汽运煤炭集疏港,造成运输压力转移到铁路端。

      潘汉翔表示,近期铁总“保运”举措不断,包括5000节新车皮将陆续上线、蒙冀线开通万吨大列等,但短期影响可能有限。按照往年铁路运量数据,春节后运力通常会有一定程度释放,环比增量约为10%。预计节后市场受运力瓶颈影响程度将有所减弱。

      煤炭供需全年紧平衡

      曾浩预计,3月中旬,煤炭价格将出现趋势性转折。如果寒潮天气持续时间不长,同时春节假日期间煤炭大量生产,市场转折点可能提前到来。

      潘汉翔则表示,动力煤价格高企,如果电厂节前补库不理想,节后市场短期仍会偏强。随着淡季的到来,预计市场需求会出现一定回落。全年来看,如果2017年的冬季多因素叠加情况不再出现,市场将比较稳定。

      展望2018年,工业用电能否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多位分析师表示,火力发电增速保守估计有2%~3%的平稳增长,预计2018年煤炭供应将呈紧平衡状态。

      对于供给端,有关分析师认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尽管煤企盈利出现好转,但利润主要用于弥补负债、补发工资等,煤炭集团负债率依然很高,资产负债表尚未有效修复,没有更多财力进行产能扩张。就行业的固定投资而言,目前仍维持低位,投资扩张仍然有限。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新增产能不会太多。

      此外,2017年煤炭去产能1.5亿吨的目标任务超额完成。据有关媒体报道,2018年煤炭去产能目标或与2017年持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预计供需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分析师预计,2018年动力煤市场价均价在640元~650元/吨区间。

相关报告
  • 《2022年硅料供需结构性紧平衡,Q2末价格或将迎来拐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5
    • 非可再生能源逐渐枯竭,全球变暖日益严重,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光伏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生产方式,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根据集邦咨询Trend Force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集邦新能源网分析,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为200-220GW,硅料有效产能约为80-85万吨,新增产能约为20-30万吨,全年硅料供需或将处于给构性紧平衡状态。2022年上半年,考虑到硅料产能释放节奏,能耗双控及产线检修影响,硅料新增有效产能有限,叠加下游刚性装机需求,硅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或将高位震荡;随着扩产产能的逐步释放,预计2022年Q2末,硅料供需紧平衡状况将得到缓解,价格或将迎来拐点,开始进入下降通道。 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30%左右,达200-220GW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尤为重要,全球已有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宣布“碳中和”目标,部分国家更是采取立法形式明确“碳中和”责任,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和挑战。目前,全球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仍处于低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其中,光伏发电经济优势明显,度电成本已低于煤电,未来还将不断下降,发展潜力不容小觑。据集邦咨询研究分析,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为150-170GW,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到2022年,预计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同比增长30%左右,达200-220GW。 图: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测(单位:GW) \ 数据来源:集邦咨询 2022年硅料供给呈结构性紧平衡,供需持续错配 根据各家硅料企业的扩产计划,到2022年年底全球多晶硅有效产能有望达80-85万吨,但因扩产产能释放进度不同,预计明年硅料供需仍呈现出结构性紧平衡状态。据集邦咨询研究分析,2022年硅料新增产能约为20-30万吨,考虑到硅料产能释放节奏,能耗双控及产线检修影响,2022年上半年硅料新增有效产能有限,叠加下游刚性装机需求,硅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扩产产能的逐步释放,Q2末硅料供需紧平衡状况将得到缓解,到Q3及Q4季度,硅料企业扩产项目陆续达产,除满足下游刚性装机需求外,硅料或将小有余量。 此外,按照目前的硅料下游产业扩产规划和建设进度,2022年硅片、电池片及组件产能远高于硅料产能,且硅料扩产周期长,短时间内硅料难以满足硅片及电池片、组件企业需求,供需错配还将持续。 图:2022年硅料企业产能情况(单位:万吨) \ 数据来源:集邦咨询 2022年Q2末硅料价格或将迎来拐点 2022年上半年新增有效产能有限,部分硅片企业已与硅料企业签订长单,以锁量不锁价的方式预订多晶硅产量,市场上余量不多,加之装机需求不断增长,预计2022年上半年,硅料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或将保持高位。 随着前期硅料新建产能在2022年年中陆续投运,预计在2022年Q2末,硅料价格将出现拐点,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到Q3及Q4季度,硅料产量满足下游刚性装机需求后,或存有余量,价格将稳步回落。硅料价格具体何时能跌破200元/Kg,取决于硅片企业及硅料企业的扩产产能释放进度。 颗粒硅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成本有待压缩 颗粒硅在成本、质量和应用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低能耗,低成本、可连续性等优点,弥补了改良西门子法连续生产能力较差等不足,作为有效补充,增加硅料供给。目前,颗粒硅产品质量较西门子法还有一定差距,且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成本仍有待压缩。2022年预计颗粒硅的市场渗透率大致可提升至10%-15%左右,随着颗粒硅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及硅片端生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颗粒硅市占有望进一步扩大。 因技术专利问题,目前仅有保利协鑫及天鸿瑞科两家企业布局颗粒硅技术,按其扩产规划到2022年年底,颗粒硅产能有望达19.2万吨。据了解,目前隆基、中环、双良与保利协鑫采购产品中明确包含颗粒硅产品,晶澳将在未来5年向协鑫采购总计14.58万吨颗粒硅。 表:保利协鑫颗粒硅签订订单情况 \ 数据来源:集邦咨询 整体而言,集邦咨询分析认为2022年硅料市场将呈现以下四大趋势: 1、需求方面,全球各地相继宣布“碳中和”目标,目前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低,发展空间广阔,其中光伏发电度电成本不断降低,经济效益显著,到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有望将达200-220GW。 2、供应方面,随着新增硅料产能的投产,到2022年年底全球多晶硅有效产能有望达80-85万吨,考虑产能爬坡周期,能耗双控及产线检修影响,预计硅料全年仍呈现结构性紧平衡状态,具体表现为2022年上半年硅料新增有效产能有限,供需仍呈现出紧平衡状态,下半年硅料扩产产能逐步达产,满足下游刚性需求后,或将小有余量。 3、价格方面,2022年上半年新增有效产能有限,加之长单锁量,硅料价格或将在2022年上半年高位震荡;随着扩产产能在2022年年中逐步达产,预计Q2末将出现拐点,Q3及Q4季度硅料价格或因存量而稳步回落。 4、颗粒硅成本优势明显,此外还具有污染较小、可连续性等优点,目前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成本仍有待压缩。到2022年底,颗粒硅产能有望达19.2万吨,量产后,预计颗粒硅的市占率大致可提升至10%-15%左右。
  • 《煤缺价高、 电厂日子难过引发连锁反应:煤炭保供战再次打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16
    • 摘要:从加快煤炭产能置换步伐、增加铁路运力、调整进口煤限制政策等方面入手,相关部门再次打响煤炭结构性保供战。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虽然当前全国煤炭总体供需平稳,但区域性煤缺价高的现象仍然存在,受此影响,电厂普遍日子“难过”,同时还引发整个工业经济的连锁反应。后续随着煤炭迎峰度夏时节到来,区域供需矛盾或进一步凸显。今年既要坚定不移去产能,又要防止出现结构性、区域性、时段性供应紧张。对此,从加快煤炭产能置换步伐、增加铁路运力、调整进口煤限制政策等方面入手,相关部门再次打响煤炭结构性保供战。 区域性煤缺价高问题凸显 去年3月份,七大火电企业“联名上书”似乎并未让宁夏煤炭紧缺的问题有所缓解。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按照国家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总体部署,宁夏加大了落后产能煤矿和自然保护区内煤矿关闭退出力度。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关闭煤矿37处,退出产能1327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煤矿关闭退出任务。 然而,作为西电东送的网架枢纽以及国家确定的火电外送基地,随着宁夏煤炭需求快速增长,供应缺口不断扩大。2017年全区原煤产量7645万吨,煤炭消费量1.1亿吨,缺口超3300万吨。进入2018年,神华宁煤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宁东至浙江输电配套电源等依托煤炭资源布局的项目全面投产、投运,年新增煤炭需求2000万吨以上,全区煤炭供应缺口或超过5000万吨,煤炭稳定供应面临较大压力。 重庆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在去产能推进、区域协调不畅和上下游产业失衡等一系列因素作用下,这个本就缺煤的直辖市煤炭供需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指出,目前全国煤炭总体供需是平稳的,但气候因素、煤炭转运能力及市场预期对短时供需平衡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煤电需求来看,统调电厂1月下旬日均耗煤644万吨,4月上旬仅470万吨,相差174万吨,短时波动幅度加大。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去产能步伐加快,南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退出较多,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晋陕蒙地区集中,区域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5月份,国内动力煤消费进入淡旺季交替的关键时期,虽然大型煤企当月长协降幅较大,但部分产区煤价、公路运价主动探涨,而沿海火电厂日耗居于高位,港口场存增加有限,结构性缺货加重,在售货源稀缺,尤其是优质山西煤最为紧俏。中泰证券分析师李俊松认为,5月过后逐渐进入暑期旺季,动力煤价格有望开展季节性反弹,未来三个月预计煤价将呈现向上趋势。 高煤价引发产业连锁反应 受益于较高的煤炭价格,煤炭行业的好日子还在延续。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27家煤炭上市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合计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244亿元和235亿元,同比增长5.5%和3.4%,环比2017年四季度分别增长46%和55.1%。 电力行业则是另一番景象。在38家上市电企中,有16家一季度净利润亏损,19家电企净利润同比下滑,只有3家电企净利同比有所增加。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在电煤价格同比继续提高、市场化交易导致电价下降等因素共同影响下,煤电企业经营形势仍然较为严峻,部分大型发电集团煤电板块仍然整体亏损,亏损面接近50%。受煤电企业持续亏损、煤电新开工项目减少等因素影响,发电设计、建设施工等企业经营形势也较为严峻。 煤炭短缺和价格上涨还引发整个工业经济的连锁反应。据了解,去年宁夏13家煤电企业累计亏损十几亿元,致使电力直接交易的让利能力下降,原来执行的优惠电价空间不断压缩。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家用电企业反映,虽然参与了电力直接交易,但优惠幅度很小。“现在只比标杆电价降了3厘钱,企业成本明显上升。”宁夏紫光天化蛋氨酸公司副总经理杨勇说,在煤价高企的情况下电厂能继续给企业让利实属不易。 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宁夏工业企业中传统产业占比大,很多企业用电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比高达50%以上,如果这部分成本不能向下游产业链传导出去,企业就会面临关停风险。 迎峰度夏保供战打响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已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继4月19日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之后,近日国家发改委又召开会议部署迎峰度夏的保供工作。“主要还是希望通过新产能的释放、增加铁路运力、较为宽松的进口煤政策等,保障夏季用煤高峰供需总体平衡,使得煤炭价格能稳定在每吨500元至570元的合理区间。”有业内人士透露。 近期煤炭产能置换步伐加快。5月7日,河北发布2018年煤炭退出产能置换指标公开交易公告,32处退出煤矿年产能1035万吨置换指标(按规定折算产能),定于2018年5月19日15时在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以“公开挂牌、集中竞价”方式进行交易。 湖南发布的2017年关闭退出煤矿产能指标交易信息(第一批)涉及11个煤矿,产能118万吨,折算产能118.3万吨。福建去产能指标交易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关闭退出煤矿均按享受中央财政奖补,此类退出煤矿指标折算比例统一按退出产能的30%计。黑龙江也明确企业可以在公共资源交易网进行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 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则是解决运力问题。发改委明确要推动加快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加强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保障重点区域电煤运输需求。而2018年中国铁路总公司要求新增发运量2亿吨。有业内人士介绍说,铁路运输主要干线大秦线、朔黄线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难有大的增量,主要还是挖掘蒙冀线和瓦日线的潜力。 此外,进口煤政策或有所调整。南方沿海地区煤炭需求近8亿吨,其中约25%依靠进口。4月初,福建、广东、浙江等几个主要煤炭进口省份都对进口煤重启限制措施,在此之下,我国4月份进口煤炭2228.3万吨,同比减少249.7万吨,下降10.08%;环比减少441.7万吨,下降16.54%。有消息称,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对直接进口到电厂的煤炭实施倾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