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开发高性能MXene电极 助力发展新一代强力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4
  • 作为快速储能材料,二维MXene被视为能源领域的一颗新星。然而,此类材料的电压输出不稳定,使其应用受影响。据外媒报道,由香港城市大学(CityU)的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高压扫描策略,开发了一种类电池电化学Nb2CTx MXene电极,具有稳定的电压输出和高能量密度。这些最新发现将有助于开发下一代强力电池。

    MXene是一个二维纳米材料大家族,近十年来一直是储能领域二维材料的研究热点。这种材料拥有优异的电导率和较大的表面积,因此表面氧化还原速度快、储能效率高。然而,以往报告的MXene电极均缺乏明显的放电电压平台,在放电时输出电压会迅速下降。这会影响MXene的能量密度及其在所需高压区域能量输出的稳定性,从而导致能量密度有限,通常小于100Wh kg-1。

    为克服能量输出不稳定的问题,该研究团队研发了电池型Nb2CTx MXene电极。该团队将电压窗口从2.0V调节到 2.4V,结果显示Nb2CTx MXene电极具有完全不同的电化学特性。在高达2.4V的高压扫描下,Nb2CTx MXene电极表现出典型的类电池特征,不同于其低压特征,以及以往报告的其他MXene系统。

    使用高压扫描策略时表现出卓越性能

    研究人员发现,在高压扫描下,Nb2CTx/Zn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持久循环性能和高能量密度。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成功地为MXene配备了平坦稳定的1.55V放电平台,从而提高能量密度,使其达到创纪录水平(146.7 Wh kg-1)。这是目前MXene水性电极中最高的,其中63%来自平台区域。这打破了MXene设备的性能瓶颈。

    研究负责人Zhi教授表示:“缺乏明显的电压平台,会影响MXene电极的容量和能量密度,限制其发展成为高性能电池的潜力。此项研究概述了一种有效途径,通过高压扫描方法,获得具有独特放电电压平台的高能量密度MXene电极。这极大地提高了MXene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Zhi教授认为,这一发现将激励更多的研究人员探索MXene家族中尚未发现的电化学性能。“二维MXene的表面氧化还原速度快,储能速度快,储能性能突出。随着电压输出变得稳定,以及能量密度大大增强,基于MXene的储能设备,离实际应用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香港城市大学学者研发半导体净化污水》

    • 来源专题:半导体工艺技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9-15
    • 排放,科学家致力研发可再生能源,吴永豪自研究生时期起,就投身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分,以提取氢气制造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他参考植物须利用叶绿素方能进行光合作用,想到可借此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能。 吴永豪利用不同材料,如取自海沙的氧化钛、氧化铜、钒酸铋等制成各种半导体,放入水中充当“叶绿素”,在光线照射下,能催化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形成人造光合作用,收集的氢气也可用作发电。 他指现有以分解碳化合物为主的氢燃料生产技巧,过程中会生产大量二氧化碳,导致“生产清洁能源却造成污染”;人造光合作用唯一的副产品是水,“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此方法所得的氢原料,都不会造成污染。” 吴永豪正研究把生活废水转化为能源,因污水中含有大量有助产生氢气的有机物质。此外,该技术也能净化水质,只需2至3小时,就能把1公斤污水中的污染物降解,把水净化至符合美国排放的标准。 该项研究获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60万元(港币,下同),并获亚太经合组织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他透露,半导体的原料成本由数元至百元不等,相信大量生产会进一步降低成本,“计划3年内把技术应用至手提电脑或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燃料电池,推出市场,日后也有望用于燃料电池车。”
  • 《东京工业大学开发碳-空气电池 推动下一代储能系统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4
    • 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障碍之一在于其不稳定性。作为有前景的替代方案之一,使用储氢系统,有助于在不良环境条件下,适应功率输出波动。该类系统通过水分解制氢,以产生清洁电力。然而,这些系统的效率较低,通常需要扩大规模,从而导致热管理较为复杂,并降低能量和功率密度。 据外媒报道,东京工业大学(Tokyo Tech)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替代性电能储存系统,以碳为能源,而不是氢气。新系统名为碳/空气二次电池(CASB),由固体氧化物燃料和电解电芯(SOFC/ECs)构成,利用电解二氧化碳(CO2)产生的碳,与空气氧化产生能量。通过向SOFC/ECs供应压缩液化CO2,以构建能量储存系统。 研究人员表示,CASB类似于电池,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能量充电,将CO2还原为C。在随后的放电阶段,C被氧化以产生能量。由于碳被储存在SOFCs/ECs的有限空间中,CASB的能量密度受限于其可容纳的碳数量。尽管如此,研究人员发现,与氢储存系统相比,CASB拥有更高的体积能量密度。 电池性能的另一个指标是充放电效率。为了评估这一指标,研究人员进行充放电实验,并观察到C和CO2之间的转换是由于“波多反应”(Boudouard reactions),其特征是CO、CO2和C的混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期间,通过电化学还原CO2,以及波多分解还原CO,将C沉积在电极上。在放电期间,通过波多气化反应和电化学氧化,C被分别氧化成CO和CO2。研究人员发现,CASB用于发电的C利用率,取决于3种不同碳物种(C、CO2、CO)之间的平衡,也就是所谓的“波多平衡”。 CASB系统能够利用沉积在电极上的大部分碳发电,并表现出高达84%的库伦效率。这表明,表明大部分储存的能量可在放电阶段获得。此外,在800℃和100 mA cm -2 下,功率密度高达80 mW/cm2,可保持38%的充放电效率。这首次证明具有波多平衡的 CASB 系统,经过重复发电(10 次充放电循环)没有退化,燃料电极没有发生降解。 研究人员表示,与储氢系统相比,预计CASB系统的尺寸更小,系统效率更高。这为开发紧凑高效的碳储能系统奠定了基础,再加上使用可再生能源,有助于实现无化石燃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