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掺杂策略实现高效酸性析氧》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科学网

    2023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邢巍研究员团队在Chem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verse doping IrOx/Ti with weakened Ir-O interaction toward stable and efficient acidic oxygen evolution”的文章。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反向掺杂的IrOx/Ti模型催化剂,通过该策略,仅少量的Ti掺杂可形成大量的Ir-O-Ti局域结构,极大地促进OER的活性和稳定性。该工作为原子级界面的构筑和提升位点活性与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论文通讯作者是邢巍、葛君杰、王颖;第一作者是王意波。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WE)技术耦合可再生能源技术为绿氢的廉价生产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缓慢的酸性氧析出反应(OER)是阻碍PEMWE商业化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仅铱基催化剂可以兼具适宜的活性和稳定性,但是Ir高昂的成本和较低的自然丰度要求人们必须采取合适的策略开发高活性、更加经济高效且耐用的电催化剂以提高Ir的本征催化活性和利用率。将第二金属引入IrOx中不仅能够减少贵金属Ir的使用,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其活性。其中Ir-Ti体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研究者对于IrOx和TiO2之间的界面(Ir-O-Ti)对OER的促进效果在原子级尺度上仍不明确。此外,研究发现,当Ti掺杂量小于20%时,Ir-Ti复合氧化物能保持良好的电导率,这启发课题组构建反向掺杂IrOx/Ti催化剂。

    在这项工作中,邢巍团队基于反向掺杂的催化剂设计思路,通过原子级的Ti掺入IrOx/Ir表面,在其2 nm的表层形成Ir-O-Ti局域结构。仅1.92 wt%的Ti掺杂可使Ir位点活性提高3.6倍,并且稳定数提高一个数量级。这种优异的稳定性归因于大量的Ir-O-Ti局域结构。多种表征和DFT计算表明,在这种局域结构中,Ti位点通过桥O对邻近的Ir位点产生给电子作用,削弱了Ir-O相互作用,促进了Ir位点的吸附析出机理,因而增强活性;同时Ti通过抑制Ir物种的过度氧化和晶格氧机理(LOM)的发生减少了Ir的溶解,因而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 原文来源:https://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23/7/2023769154024283223.shtm?id=83223
相关报告
  • 《磁性金属原子精确可控掺杂策略 实现二维石墨烯室温铁磁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4-01
    • 3月29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闫文盛教授研究组与孙治湖副研究员合作,通过磁性金属原子精确可控掺杂的策略,实现了二维石墨烯的室温铁磁性。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石墨烯由于高载流子迁移率、长自旋扩散长度和弱自旋轨道耦合等优良性质,被认为是下一代自旋电子学应用中极具前景的材料。如何在本征抗磁的石墨烯中诱导出稳定的室温铁磁性,是石墨烯基自旋电子学器件制备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科研人员基于以往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的磁性调控研究经验和DFT材料模拟设计,认为精确可控的磁性过渡金属(铁、钴、镍等)掺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为了克服将过渡金属原子嵌入石墨烯晶格的巨大势垒,研究组利用氮原子构造锚定位点,将钴原子牢固地束缚在石墨烯晶格中,从而提供稳定的局域磁矩,并通过钴—氮—碳之间的轨道杂化形成铁磁交换作用,最终实现石墨烯的室温铁磁性。
  • 《东北师范大学报道La掺杂RuO2实现大电流密度酸性稳定氧析出反应》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4-15
    • 2月13日,东北师范大学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题为“Unlocking Enhanced Catalysis Stability in Acidic Oxygen Evolution: Structural Insights for PEM Applications under High-Current Density”的论文,报道合成了La掺杂RuO2催化剂。 在质子交换膜水电解领域,开发具备高电流密度与卓越稳定性的酸性氧析出反应催化剂是实现高效绿色制氢的关键。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一步低温煅烧法,在钛网基底上原位合成了镧掺杂的二氧化钌(La-RuO?@TM)纳米棒复合催化剂。该催化剂在100mA·cm?2的电流密度下展现出仅1.533V的低电压需求,同时在长达450小时的连续运行中性能几乎未出现明显衰减,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镧氧钌(La-O-Ru)局部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催化性能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该局部结构能够有效调节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强度,显著减轻金属钌的浸出,减少氧气损失,从而大幅提升材料在酸性OER环境中的耐久性。在实际应用测试中,以La-RuO?@TM为催化剂的PEM电解槽在60℃条件下,以1.0Acm?2的电流密度稳定运行,电压仅为1.815V,并且在120小时的连续运行中保持了稳定的性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