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豚数量增加铜陵狠抓长江沿线环境保护成效斐然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21
  •  四川新闻网铜陵5月16日讯(记者 梁鹏 摄影报道)5月16日,“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安徽段)来到铜陵。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以铜立市、因铜而兴的铜陵近年来狠抓长江沿线环境保护,让“微笑天使”江豚数量增加,为保护长江母亲河所贡献力量。

      数量增长 江豚见证长江生态改善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在地球上生存超过2500万年,是长江生态的“旗舰种”和“顶级生物”,属国家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及通江湖泊当中。因为样子看起来像是始终在微笑,江豚有“微笑天使”的美誉。

      在铜陵市郊区大通镇的长江江心洲上,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11头江豚。

      今日下午3点左右,在保护区内,饲养员张八金提着一桶鱼来到饲养台上,连续抛出去十几条鱼,一时水花四溅,泛起阵阵涟漪,突然,几头江豚露出水面,冲向这几条鱼。

      “平时很难看到江豚出现,但一有鱼食投入,它们立马闻声而来。”张八金说,每天早上6点、10点,下午2点、6点,张八金都会带上近20斤鱼来喂食,主要是鲫鱼和鲤鱼。“例如黄颡鱼等这些有刺的鱼是不给它们吃的,因为他们吞下去时容易卡住,而且喂他们的鱼最大也就三四两一条的。”

      当了十二年江豚饲养员,张八金对这些江豚很是熟悉,“根据它们身上的伤痕,我就能分清它们。”

      比张八金更熟悉这些江豚的,是保护区科研室主任张西斌。张西斌告诉记者,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为铜陵白鱀豚养护场。1985年,原国家环保局为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决定建立铜陵白鱀豚养护场。安徽省铜陵白鱀豚养护场工程于1987年底正式动工兴建。2000年12月2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铜陵淡水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铜陵淡水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保护长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现存的国家一、二级水生珍稀动物。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上。夹江长1600米,宽220米,水色秀丽,风景宜人,是养殖淡水豚的理想水域。

      早在2001年,保护区从长江捕捞了两雌两雄共4头江豚进行迁地保护。就在今年5月3日,保护区内诞生一头江豚宝宝,保护区内的江豚从4头增加到了11头。“这头新诞生的江豚,只是近年来,江豚数量增加之一。”张西斌说,长江铜陵段有58公里长。2016年,这一段的江豚有40多只,到今年增加到了50多只。

      “江豚数量的增加,得益于越来越好的长江生态环境。”张西斌说,前几年,人类在长江过度捕捞,造成长江渔业资源逐渐枯竭。可供以鱼为生的江豚食用的鱼越来越少,江豚越来越瘦,逐渐失去繁殖能力。加上长江流域的污染,江豚数量一直在减少。但随着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提出,长江流域沿线越来越重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铜陵市也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环境,巡查并制止违法捕鱼。随着渔业资源的逐渐恢复,江豚的数量也逐渐增长。

      对于江豚的未来,张西斌表示,江豚不会像白鱀豚那样功能性灭绝。随着长江沿线岸线资源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长江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江豚这一“微笑天使”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

      利用水泥窖处理城市垃圾 将城市垃圾变废为宝

      铜陵是一座临江城市。除了加强保护长江沿线生态环境的改善,铜陵也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发力。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如何处理海量城市生活垃圾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据统计,我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每年还要新产生2亿吨城市生活垃圾。全国660个城市有200个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导致城乡结合区域环境恶化,危及可持续发展,而传统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堆肥及焚烧处理三种,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成本昂贵、垃圾种类限制多的问题。尽快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城市环保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同样面临这样问题的铜陵,利用水泥窖处理城市垃圾示范项目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该项目利用垃圾焚烧处理方法中先进的垃圾气化处理技术将垃圾气化成可燃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新型干法水泥窑系统的分解炉中,替代部分燃料进行燃烧,并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高温(在分解炉中900℃左右)、碱性物料多等一系列特点,吸收处理垃圾产生的二噁英等有害物质,最终使垃圾做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今日下午,在该项目坑深30米的垃圾坑前,隔着玻璃,记者看到一个巨大的“抓手”悬在上方。玻璃这端,一名操作员正操作着这个机械抓手,对垃圾进行抓取、转移。期间,记者没有闻到一丝异味。

      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套垃圾处理系统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典型。目前,该项目一天可处理500吨生活垃圾。同时由于自动化程度很高,只需3个人就能完成全部的操作。

      江豚数量的增长,是对铜陵人在长江生态环境改善上取得成效的最好见证。利用水泥窖处理城市垃圾示范项目是铜陵人为明天更好的长江生态正在做的努力。我们相信,未来的铜陵将生态更加美好,环境更加优美。.

相关报告
  • 《“生命长江 微笑江豚” 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上海》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新华网上海12月8日电(冯丽)经过24天约2300公里的科考航行,12月5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上海市长江办渔政码头,并于7日举行了公众开放日。目前考察行程已过大半,利用新技术调查了江豚的自然种群及分布,预计12月20日前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 部分江段江豚目击率下降 图为正在作业的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船。新华网冯丽 摄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物种,位居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具有独特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保护长江江豚,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早在11月10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在武汉正式启动,科考队在40天时间内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进行摸底,同时调查了解其栖息地环境质量。据悉,最近一次的科考距离现在已有5年时间。 在公众开放日现场,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表示,将进一步摸清五年来长江发展定位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准确掌握长江江豚种群动态,分析评估长江江豚种群现状、分布规律、受胁因素等,全面掌握长江江豚衰退机理、确定重点保护水域,为下一阶段的针对性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且呈加速下降趋势。”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考队目视组组长梅志刚介绍,2006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中栖息的唯一鲸类动物。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为1040头,长江干流种群数量年下降速率约为13.7%,且呈加速下降,多个小群体被迫长期隔离,生活在部分支汊水域,保护形势极度危急。 据了解,此次考察活动目前已进行了24天,考察了武汉、宜昌、安庆、铜陵等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采用目视和声学等方法对江豚种群和栖息地进行考察,结合无人机、声学探测等新技术调查了江豚自然种群及分布。同步记录了洲滩、岸带、航运、水工建设及渔业捕捞情况,对长江江豚的生境做了进一步调研分析。 当前初步考察结果 图为科考队员在做水环境采样。新华网冯丽 摄 在24天约2300公里的科考航行中,此次科考队员对宜昌至武汉江段进行了往复考察。初步看来,这一区域的目视观测结果要显著高于2012年的观测数量,而与2006年的观测结果相当。武汉至上海之间的江段目前只进行了单程考察,目视观测结果要略低于2012年该区域的观测数量,而显著低于2006年的观测结果。 考察结果初步显示,部分江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另有部分江段江豚数量急剧减少,长江沿岸人类开发活动较为严重,船舶航运较为繁忙,对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 梅志刚表示,这些还只是初步的观测结果,尚不能就此判断这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种群数量估算还要等全流域考察结束后,结合声学考查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和比较。 接下来,科考队将继续开展上海至武汉江段的考察,预计12月20日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
  • 《安徽铜陵:生活在长江夹心岛的11头江豚与21位护豚人》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8
    • 这是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保护长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现存的国家一、二级水生珍稀动物。   未来网(www.k618.cn 中央新闻网站)铜陵5月18日电(记者 谢深森)长江中生活着两种鲸类动物——白鱀豚和长江江豚。其中,白鱀豚仅分布于长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长江江豚为全世界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江豚亚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后者目前数量已不足1000头,前者面临功能性灭绝。   “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媒体记者走进安徽省铜陵市,探访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夹江上的“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   这是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保护长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现存的国家一、二级水生珍稀动物。   图为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小岛,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就在这里。未来网谢深森 摄   目前这里保护着11头长江江豚,其中一只是5月3日刚出生的小江豚,至今刚满两星期不久。   铜陵江段是长江淡水豚类栖息的黄金水域,1985年,在铜陵市大通镇建立了“安徽省铜陵白鱀豚养护场”,1987年,张西斌开始参与淡水豚保护工作。   谈起“白鱀豚”,张西斌言谈中至今难以释怀。目前白鱀豚已经是功能性灭绝,所谓“功能性灭绝”是怎么回事?张西斌解释,这其实是表示白鱀豚已经失去了继续繁殖下去的功能。“最近一次见到“长江女神”白鱀豚是在2007年,目前还存有白鱀豚,但是他们的群体不足25头,没有办法继续繁衍生存,已经进入了灭绝倒计时。从上一次发现白鱀豚,五十年间没有再次发现,那么,白鱀豚就会被宣布灭绝。”   正在讲解江豚保护知识的张西斌。   “非常遗憾!”张西斌再三感叹,他谈及之前曾三次捕捞白鱀豚但是均被逃脱。“如果那个时候我们能够捕获几只白鱀豚,也许现在情况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虽然没有成功拯救白鱀豚,但在2001年,保护区从长江捕获了4头江豚,两雌两雄,经过17年的繁育,目前保护区已经有11头江豚。   江豚为什么会遇此境地?张西斌从江豚自身和长江生态两方面进行了解释,首先,江豚是一种食性单一主要食用淡水鱼类,并且繁殖力低的哺乳动物,通常一胎一仔,妊娠期需要11个月,幼豚哺乳期为半年左右。其次,长江生态的恶化也是造成江豚成为濒危动物的原因之一。江豚很难适应长江生态的工业污染和人类的过度捕捞,而交通航运、非法渔具,更是造成了江豚的直接死亡。   白鱀豚进入了灭绝倒计时,为了不让长江江豚面临同样的境地,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12月批准建立了“安徽省铜陵淡水豚省级自然保护区”,6年后,国务院正式批准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8年,陈燃来到这里。“把江豚保护起来,而且让它们生活的非常好,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陈燃专业学的是生物,硕士的时候是在黄山参与灵长类动物短尾猴的保护工作。从2008年到现在,虽然没有详细统计,但是陈燃大概估算了一下,他差不多见证了十几头小江豚的出生。   “但是,江豚存活其实比较困难,不是每一头江豚都能成功存活下来。”陈燃介绍,从保护区初次从长江内捕捞两雌两雄江豚进行保护和繁衍工作之后,17年的时间,保护区增长了7头江豚,这已经是令人振奋的现状了。   保护区内正在捕食的江豚们。   谈及5月3日刚出生的那头小江豚,陈燃开心的表示,“这头江豚宝宝的情况很好,它的妈妈已经生了三胎,都成功存活了。”   在保护区内,除了张西斌和陈燃,还有13位工作人员和为了弥补人手不足所请的合同工6位。   日常喂食11头江豚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据统计,护豚人每天需要喂食江豚4次,每次需要喂食近20斤鱼。除了人工投喂,在保护区每年还会投放2万多斤鱼苗,满足江豚的自然哺食。   张西斌表示,如果保护区内江豚数量达到二三十头时,会考虑将它们“放归自然”。当然从目前来看,或许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事实上,除了江豚,当天未来网记者还见到了一头特别的“白鱀豚”,它被关在玻璃箱里进行留存,在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内,收蔵着一头白鱀豚的骨骼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