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钢铁、煤炭占全球产量的一半,水泥占世界产量的60%,化纤产品、造船、汽车、家电….全球产量第一。 载人航天、探月、深潜....跃身世界前列。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
但是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装备、核心和关键技术依赖进口,自主品牌缺乏,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我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一部苹果手机在中国组装只分得1.8%的利润,而苹果公司一个零件不造获得58.5%的利润,高附加价值的的部分被发达国家把持。资源环境难以支撑。中国粗钢、水泥、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但GDP只占全球的9.5%。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量达到36亿吨标煤,按照现有模式完成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显然不现实。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衡。长期以来,工业发展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十一五”期间投资年均增长25.5%,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42.7万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4%,造成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地方负债增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发展的风险和隐患突出。外贸依存度高达50-60%,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抗风险能力低。随着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全面、快速上升,中国传统比较优势将逐步削弱,亟待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管理模式、流程、制度落后。受近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面向市场的采购、销售模式改变了,但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流程、制度和新型工业化不匹配。两化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设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制造自动化 、智能化、网络化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国务院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的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这是英明的决策。但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究竟在何方呢?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
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
关于新一轮工业革命,国外有许多计划和文章。如美国的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发布了专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内燃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