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气候的威胁还是变革的契机? 》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梁晓贺
  • 发布时间:2017-11-27
  • 2016年 9月18至21日,热带和亚热带农业自然资源管理年会 (Annual Conference o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简称Tropentag)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议主题是“团结竞争世界中资源的公平使用”。其中,来自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家畜:气候的威胁还是变革的契机?”的演讲。CIAT的研究人员强调虽然肉牛生产会带来约9.5%的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如果人们想一直吃牛肉的话,肉牛生产可以、也应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在一系列讲演中,CIAT研究人员的展示成果包括分析家畜价值链的不同端口——从农民种植饲料所面临的挑战到吃肉的消费者,结果发现带有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行动和意识可以降低农业领域的GHG排放足迹;可持续性的行动和意识也可以增加产出,提高家畜-作物-树木系统的利润率,从而给生产者带来更高收入。

    一、消费者愿意为动物福利和环境友好买单

    在哥伦比亚卡利召开的大会上,CIAT对牛肉消费者、购买者和销售者进行研究、访谈和调查表明,消费者乐意为有“环境友好牛肉”或配有“动物福利”标签的牛肉多支付15%-17%的费用。教育、年龄、收入和信息意识对消费者的决定有重要影响,尽管消费者并非总是完全相信这些标签,但却表明他们需要更详细的标签来证明商品符合“环境友好”条件或“动物福利”标准。

    CIAT的另一份研究结果表明,对环境影响更小的牛肉有潜在市场,比如科学改良的饲料品种。这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进而对政策施加影响,支持采用改良的管理方式。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改良的饲料和开展可持续农业活动,可以降低肉牛生产的环境足迹。

    二、生产改良饲料,降低排放足迹

    肉牛生产是哥伦比亚郊区的主要经济活动。这一活动基于粗放型生产体系,加上当地牧场肥力低下,大大限制了饲料的供给和生产力,在旱季尤是如此。

    CIAT在哥伦比亚西南地区的研究致力于解决农民种植改良饲料所遇到的障碍。通过改良的饲料技术和林牧系统技术可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增加产量等方面有所作为,因此可以作为促进肉牛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可行办法。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实施成本较高。

    为了提高改良饲料的利用率,CIAT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非正式社会关系可以在技术推广和解决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体来讲,从属于某个组织的生产者,其改良的饲料利用率更高。

    三、实施干预措施,增强家畜系统的可持续性

    牧草和豆类等饲料改良是增强家畜系统可持续性的可行办法。例如,这些措施可以提高饲养能力、家畜的生产能力、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坦桑尼亚通过种植越来越多的狼尾草来提高可获得家畜饲料的质和量,进而提高系统效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牧草和豆类饲料间作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对不断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肉牛在同一块草场上的牛肉产量。另外有研究考察了肥料,尤其是氮肥使用情况对臂形草和玉米轮作的影响,这一措施可以降低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由此说明了轮作的经济效益。

    在肯尼亚西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保持措施可以对土壤健康、气候智能以及小规模农户的表现等产生影响。

    综上,干预措施的目标在于转变现行的农业系统,增加生物质产量,同时降低GHG排放,增强环境健康和家畜生产力,以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编译 梁晓贺)

相关报告
  • 《新的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对已经逃离战争的人们的威胁越来越大》

    • 编译者: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4-11-20
    • 一份新的报告警告说,被迫逃离战争、暴力和迫害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处于全球气候危机的前线,这使他们面临致命的威胁组合,但却没有资金和支持来适应。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UNHCR)与13个专家组织、研究机构和难民领导的团体合作发布了这份报告,利用最新数据显示气候冲击如何与地区冲突相互作用。
  • 《人才短缺是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最大威胁》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12-04
    • 眼下,工业机器人 发展速度虽在不断加快,但人才供需矛盾却在日益凸显,如果人才短缺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工业机器人 现有的发展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都将遭受重大威胁。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定位导航、传感器 等技术的加持下,机器人产品开始走向千家万户,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受益于政府支持与技术成长,工业机器人市场 发展尤为突出,产业化道路逐渐深化,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需求和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发展加速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的加速发展和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带动了我国工业自动化需求的不断攀升,在提效增速、提质降本的生产要求下,工业机器人开始获得应用,并凭借着“机器换人”带来的神奇功效,逐渐受到人们的一致追捧。与此同时,为应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我国政府也将工业机器人发展写入到《中国制造2025 》的战略规划之中,并将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从2011年开始,国家相继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划》、《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多项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工业机器人风口的延续。在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国家重视程度日渐加深的情况下,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在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等诸多领域迎来应用,市场正在进入新一轮的爆发期。自2013年以来,我国连续五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均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规模更是达到52.2亿美元,市场销量超过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未来,随着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的进一步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化发展还将再次提速。人才缺乏问题限发展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势头的确是喜人的,国内不仅形成了一支较为完整的从事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队伍,也形成了一条初具雏形的机器人产业链。不过在欣喜之余,产业发展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其中工业机器人的人才供需矛盾无疑是最为突出的。在我国机器人市场以3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壮大,机器人企业 即将突破万家,机器人生产与应用与日剧增的情况下,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已经出现短缺,且缺口正在不断扩大。据预测,截至2020年,随着工信部规划的100万台装机目标如期实现,相关的维护、调试、系统集成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需求量将突破百万,巨大人才缺口将严重拖慢我国的智能化发展进程。实际上,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按照机器人制造、应用、维护等方面的细分,人才缺乏并不能笼统的概括。我们需要知道,国内产业所缺乏的究竟是哪方面的人才?究竟是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还是产业升级的系统集成,又或是机器人生产制造人才的缺乏?就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应该是三种人才都有欠缺,生产制造人才的缺失导致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瓶颈难以突破;应用人才的匮乏导致机器人操作、维修和应用遭受限制,机器人装机量增长困难;系统集成人才的不足导致工业机器人产业改造缓慢,发展迟迟难以成熟。总而言之,三种人才的短缺、人才的不匹配,以及人才质量的不高,是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有效解决,将极有可能致使行业发展面临畸形甚至提前萎缩的风险,甚至对产业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未来三大主体需发力因此,面对人才问题带来的严峻发展形势和未来影响,我国需要发挥出政府、企业和高校三大主体的力量,通过产学研政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人才矛盾的有效解决。首先,政府方面要对人才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并将人才问题的解决上升到政策层面上来,通过政策对人才培养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为产业人才发展指明方向,为行业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其次,企业方面要从两点做出积极努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通过人才引进增强自身人才培养实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与高校等教育机构进行交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最后,高校方面要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号召,加快加深相关专业开设,协调均衡的培养三类不同人才,同时还要与企业进行融合交流,让高校人才在企业实践中获得技能的检验和提升。未来,只要我国能在人才引进来、高校教育以及校企合作培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形成成熟体系,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就将获得更为坚实的人才力量支撑,从而取得更进一步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