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热液低温溢流区气体释放通量是高温喷口区数十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深海热液温度探针等原位探测装备,首次发现并证实深海热液低温溢流区的气体释放通量是高温喷口区的10-100倍。该研究近日在国际地学期刊《地质学》(Geology)正式发表。

    热液喷口释放的大量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氢气、硫化氢等)为热液极端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和物质来源,并在全球海洋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热液气体释放通量的有效观测手段,传统保压流体取样的测量方式既无法保证气体浓度测量的准确性,较低的采样效率也制约了通量观测的大范围开展,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热液释放物质在极端生态系统供养和全球海洋化学循环中作用的认识。

    为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基于ROV机器人平台开发了多种海底原位观测探测设备,并建立了一系列热液气体组分的原位定量分析方法,陆续突破了热液气体浓度难以原位观测、喷口流速难以准确测量、热液喷发区域难以厘定评估的技术难题,构建了适用于热液系统释放气体通量评估的原位观测技术体系。

    科研人员以典型弧后热液系统为研究靶区,利用“发现”号ROV搭载的原位观测装备分别对溢流区和高温喷发区开展了大范围的原位探测,获取了14个站位热液流体的原位拉曼光谱、流体温度和流体流速等数据,并基于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和视频图像分析手段厘定了热液区流体的喷发区域和面积。原位观测数据表明,热液靶区的流体温度和气体组分浓度呈现负相关,低温溢流区流体中溶解态气体浓度是高温集中喷发区的数倍至数十倍。基于原位观测数据对热液区气体释放通量的量化评估表明,低温溢流区的气体释放通量比高温喷发区高10至100倍。

    该研究基于自主构建的原位观探测技术体系的常态化应用,揭示了热液低温溢流区在气体释放通量中的巨大贡献,综合考虑低温溢流区的气体通量、喷发面积、流体温度、流速、地形等因素,可以推断热液低温溢流流体对热液生态系统的贡献很可能远超高温喷发区流体,在未来的热液系统研究中应给予更多关注。该研究不仅打破了研究者对热液溢流区所扮演角色的传统认识,为今后的热液研究提供了全新角度和全新思路,也为全面量化热液区流固界面的物质能量交换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和观测样板。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连福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以及“科学”号、“发现”号ROV运维团队的支持。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1] Lianfu Li, Zhendong Luan, Zengfeng Du, Shichuan Xi, Jun Yan & Xin Zhang*. (2023). In situ Raman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the gas fluxes of diffuse flow in hydrothermal systems are greatly underestimated. Geology, 51(4), 372-376.

    https://doi.org/10.1130/G50623.1

    [2] Xin Zhang, K.C. Hester, W. Ussler, P. Walz, E.T. Peltzer, P.G. Brewer* (2011). In situ Raman-based measurements of high dissolved methane concentrations in hydrate-rich ocean sediment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1, 38: L08605.

    https://doi.org/10.1029/2011GL047141

    [3] Lianfu Li, Xin Zhang*, Zhendong Luan, Zengfeng Du, Shichuan Xi, Bing Wang, ... & Jun Yan. (2018). In situ quantitative Raman detection of dissolved carbon dioxide and sulfate in deep‐sea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nt fluids.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19(6), 1809-1823.

    https://doi.org/10.1029/2018GC007445

    [4] Lianfu Li, Xin Zhang*, Zhendong Luan, Zengfeng Du, Shichuan Xi, Bing Wang, ... & Jun Yan. (2018). Raman vibrational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2 up to 400°C and 40 MPa.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49(10), 1722-1731.

    https://doi.org/10.1002/jrs.5420

    [5] Lianfu Li, Xin Zhang*, Zhendong Luan, Zengfeng Du, Shichuan Xi, Bing Wang, ... & Jun Yan. (2020). In situ Raman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s in deep‐sea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nt fluids.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51(11), 2328-2337.

    https://doi.org/10.1002/jrs.5981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4/t20230410_672850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富含氢气且孕育化能生态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通过在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开展原位综合定量探测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火山-热液系统中富含氢气,并且孕育了可利用氢气的微生物群落。 深海火山-热液系统主要由海底岩浆挥发性气体与海水直接混合或者海底火山爆发形成,是一种典型的“白烟囱”,并在全球分布广泛。与此同时,火山-热液系统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但是其生物的代谢过程与流体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而传统“先取样后常温常压的分析”方式会造成热液流体组分和参数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开展原位探测,获取流体的原位参数是研究二者关系的重要保障。 因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员团队和孙黎研究员团队开展合作,以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DESMOS火山口发育的火山-热液系统为研究靶区,利用“发现”号ROV在该火山口的Onsen喷口区和航次中新发现的Faxian溢流区分别开展了原位拉曼综合探测以及流体和生物的保真取样。结果发现由安山岩组成的Onsen区域形成的超酸性(pH:2.17)高温流体含有大量H2(8.56 mmol/kg)。而同一火山口的Faxian溢流区的中性低温流体却不含H2而富含H2S(7.78 mmol/kg)。针对这一特殊现象,研究团队基于上述原位定量结果和热力学模拟计算,认为两个区域由于海水混合程度的差异发生了不同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通过进一步对Onsen和Faxian的样品进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Onsen和Faxian存在不同的微生物群落,Onsen区域的微生物可以利用氢气,而在Faxian区域微生物主要以氧化硫化氢作为能量来源。这些结果表明,在火山热液系统,即便是同一岩浆来源的流体也会孕育不同的微生物群落。 上述研究发挥了深海激光拉曼原位定量探测的优势,实现了海洋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本航次基于激光拉曼原位定量探测技术,首次报道了火山作用主导的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的氢气浓度可达到毫摩尔级,并为其孕育的化能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以往富氢气流体(毫摩尔级)主要是由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发生蛇纹石化反应形成。大西洋“Lost City”碱性热液系统(流体pH:9~11)由于蛇纹石化反应产生大量氢气(1~15 mmol/kg),为早期生命提供了重要场所,但是全球碱性热液系统目前只有“Lost City”一处,不具有普适性。而地球早期海底火山作用频繁,孕育了广泛分布的酸性火山-热液系统,该研究对我们探索生命起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席世川和副研究员孙庆磊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栾振东正高级工程师、杜增丰副研究员、李连福特别研究助理、南方科技大学黄瑞芳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以及“科学”号、“发现”号ROV运维团队的支持。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Xi, S., Sun, Q., Huang, R., Luan, Z., Du, Z., Li, L., & Zhang, X*. (2023). Different magmatic–hydrothermal fluid components support distinct microbial communities: evidence from in situ detec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128, e2023JC019703. https://doi.org/10.1029/2023JC01970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弧后深海热液系统存在碱性黑烟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2
    •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了题为“Direct H2S, HS- and pH measurements of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nt fluids with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构建了高温热液流体原位pH的测量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对弧后热液系统的原位探测研究中,发现受沉积物影响的高碱度热液系统高温流体的原位pH可为碱性。 碱性热液系统被认为是地球生命起源的理想场所,在深海研究中备受关注,因为碱性热液环境可以为地球早期生命的形成提供理想的离子梯度条件,有利于化学渗透的进行,但是目前碱性热液喷口仅发现于大西洋的Lost City热液区。弧后热液系统的碱度较高,其流体的pH值明显高于洋中脊的热液流体,那么在高温喷口环境下,弧后热液流体的原位pH是否会超过中性流体的界限,呈现碱性流体特征呢? 要解答这一疑问,必须获取热液喷口准确的pH参数,但传统测量方式很难获取热液喷口准确的pH值,因为它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传统先取样后实验分析的测量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流体温度变化,引起矿物沉淀和电离平衡的改变,这将显著影响热液流体的pH。尽管拉曼光谱无法直接测量pH参数,但是拉曼光谱信息可以反映热液流体中电离平衡物质的浓度,基于电离平衡物质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演热液流体的pH。 因此,海洋所团队与北京科技大学团队开展合作,基于深海极端环境模拟平台开展了H2S-HS-电离平衡体系的定量分析研究,分别建立了H2S、HS-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拉曼定量分析模型和热液原位pH反演模型。研究团队以典型弧后热液系统为研究靶区,利用“发现”号ROV搭载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开展了对高温热液喷口流体组分及pH的原位探测,成功获取到热液流体中H2S、HS-的原位浓度和pH值,观测结果表明高温喷口的原位pH值可达6.3,已超过中性流体在该喷口温度压力下的pH值(5.6),呈现弱碱性特征,原位pH值比在常温下测量的结果高1.5左右。 该研究发现具有厚沉积物覆盖的高碱度热液系统其高温流体的pH在喷出降温过程中会发生从弱碱性向弱酸性的转变,流体酸性的增加是由于与海水混合过程中硫化物矿物的沉淀释放了更多的氢离子,因此利用保压流体取样方式获取的弧后热液系统流体的pH为弱酸性,无法真实反映其高温喷口流体为弱碱性的特征。该研究表明碱性热液喷口不仅存在于Lost City这种受蛇纹石化反应控制的热液区域,还可能在靠近大陆边缘的受沉积物显著影响的热液区域普遍存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李连福为文章第一作者,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栾振东正高级工程师、杜增丰副研究员、席世川博士、北京科技大学钟日晨教授和研究生黎子萌。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以及“科学”号、“发现”号ROV运维团队的支持。 相关论文及链接如下: [1] Li, L., Li, Z., Zhong, R., Du, Z., Luan, Z., Xi, S., & Zhang, X. (2023). Direct H2S, HS? and pH measurements of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nt fluids with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3GL103195. 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3195 [2] Kelley, D. S., Karson, J. A., Fruh-Green, G. L., Yoerger, D. R., Shank, T. M., Butterfield, D. A., ... & Sylva, S. P. (2005). A serpentinite-hosted ecosystem: the Lost City hydrothermal field. Science, 307(5714), 1428-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