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印发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0年)》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4-26
  • 农业部发布了《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0年》,提出“十三五”期间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在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重点流域,选择农业环境问题突出、代表性强的小流域,加大源头控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到2020年,建成一批综合示范区,为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示范样板和经验。

    《规划》明确重点建设四类治理工程:

    一、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

      全面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综合考虑重点流域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及面源污水产排污特征,规划布局区域面源污水导流工程和生态净化工程。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科学划定禁养区,推行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加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三、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水质净化提升。

    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紧密依托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以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基质和食用菌产业,以增值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有序收集。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创新地膜回收与再利用机制,重点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加工厂。

相关报告
  • 《农业部发布2017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3-30
    • 近日农业部印发《2017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安排》。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中央 1号文件精神,按照“重点突破、综合治理、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按照重点突破、综合治理、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要求,强化政策保障,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支持政策;强化综合示范,重点打造省县两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体系;强化监测考核,完善监测网络,逐步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成 效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安排在工作措施上,提出了实施“七个行动”: 一是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试点示范,做好技术凝练与推广,做好农企对接,推进社会化服务。 1.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创建 20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总结提炼一批可推广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由粮食作物扩展到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作物。 2.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在果菜茶优势产区,选择 150个重点县(市)开展全程绿色防控试点,集成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开展高效植保机械示范展示,推广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 二是推进养殖粪污综合治理行动。全面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工作。 三是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创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构建果菜茶绿色发展工作机制。 四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实施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召开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现场推进会,发布推介秸秆综合利用十大模式。 五 是推进地膜综合利用行动。探索推进东北黑土地地膜使用零增长计划,在西北、华北等旱作地区开展地膜回收利用补助试点,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 六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推广行动。研发一批与“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做好技术应用推广。强化技术创新,组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等创新联盟,合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进技术应用,分区域、分作物总结提炼一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编制施肥指导手册集成推广,发布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七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宣传行动。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绿色发展系列宣传报道活动,举办现场经验交流会,集中展示绿色技术,推介绿色发展模式。
  •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罗婷婷
    • 发布时间:2017-01-17
    • 近日,农业部印发《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谋划设计,也是《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配套规划。 《规划》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夯实农业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以草原保护为例,201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4%,比2011年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 15.2%,比2011年下降12.8个百分点;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草原生态状况改善明显。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资源过度消耗,投入品大量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依然突出。东北黑土区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农田生态功能退化;南方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治理难度大;西北旱作农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不高。外来入侵生物蔓延的态势依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高达529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全国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1/3以上,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农业湿地侵占破坏问题依然严重。重要水域农业湿地被破坏、被开发问题仍然存在,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系统质量及稳定性下降。 力争通过5年努力,改善恢复农业生态功能 ——资源过度开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力争耕地重度污染面积不扩大,土壤清洁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膜回收率达到8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重点区域环境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东北黑土退化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西南石漠化区、草原生态治理区治理技术体系和推进机制基本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全面推进,主要农产品产地实现农产品安全达标生产。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农业结构适应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基本控制草原退化沙化和渔业水域资源荒漠化趋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重大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得到有效遏制。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基本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的投入交易机制、法制化的监督问效机制。 确定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等8项重点任务。 据分析,《规划》的实施可进一步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提升粮食、牧草生产能力,保护、丰富渔业物种资源,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为农、牧、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可有效缓解重点区域耕地和草原退化态势,有效控制外来入侵生物蔓延,有效控制典型流域农田氮磷流失、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改善土壤和水体环境质量,有效保护我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