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出养殖尾水滤渣资源化利用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9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建明团队牵头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究任务“养殖尾水滤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该技术实现了尾水滤渣的高效收集(91.8%),利用滤渣开发了多种发酵饲料产品,成功实现了滤渣的资源化利用,经济效益可观。该技术为推动养殖企业自主开展尾水处理提供了经济动力和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利用凡纳滨对虾规模化循环水养殖产生的养殖尾水开展实验,揭示了养殖尾水的固液分离时机和滤渣溶失规律;查明了尾水固液分离与滤渣高效收集的工艺参数,改进了规模化成套养殖尾水滤渣收集工艺和装置,实现养殖尾水滤渣收集率91.8%。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构建了利用固体法和液体法对循环水养虾尾水滤渣资源化利用技术,查明了辅料选择与配比、发酵菌种及发酵参数、最佳发酵工艺等滤渣资源化利用工艺参数,构建了滤渣资源化利用的成套工艺和技术,制备出4种固体发酵饲料和2种液体发酵饲料。养殖尾水滤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可实现养殖尾水滤渣利用率>95%,提高了资源利用、避免了环境污染。

    养殖尾水由于处理困难,费用大,一直以来被养殖企业视为负担。本研究构建的养殖尾水滤渣资源化利用技术是一种高回报率的尾水处理技术。将尾水滤渣制成沙蚕等生物的饵料,数据表明发酵饲料达到了饲料安全标准,粗蛋白含量从15.2%提升至31.3%,粗脂肪含量从1.0%提升至5.1%。利用所制备固体发酵饲料和液体发酵饲料养殖沙蚕和卤虫,沙蚕成活率达到98.0%,卤虫成活率达到46.7%,经济效益可观。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保护了周围水环境,同时提高了养殖企业对养殖尾水处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养殖尾水滤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具有运行费用低、操作方便、经济效益好、符合环保要求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12/t20221226_658984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再添凡纳滨对虾新品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5-11
    •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2017年通过审定的14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广泰海洋育种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榜上有名。这是海洋研究所自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后又一通过审定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   凡纳滨对虾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世纪末发起并成功引进我国,引进后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工作。自2002年开始,海洋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相建海研究员课题组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始凡纳滨对虾的自主选育工作,并于2009年培育了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新品种,目前已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海南、广东等多个地区进行了推广养殖,为提高国内良种覆盖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是在“科海1号”基础上,运用品系繁育和配套系育种理论,历经7个世代连续培育,获得了快长系、高存活/高繁系、高存活/快长系和高繁系四个具有典型性状特征的专门化品系,进一步利用四系配套技术培育出的兼具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广泰1号”与进口SIS虾苗比较,120日龄虾的生长速度提高16.0%、成活率提高30.0%。该品种适合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及咸淡水水体中养殖,在南北方养殖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创制出全新牡蛎四倍体种质资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喻子牛团队,在贝类种质创新上取得重要突破,创制出全新的正反交牡蛎异源四倍体,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水产领域专业期刊Aquaculture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岳超、副研究员秦艳平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研究员喻子牛、研究员张跃环为并列通讯作者。 牡蛎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海水养殖贝类,2022年产量619.5万吨,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5.4%,是保障蓝色粮食安全的重要经济类群之一。目前,全国牡蛎主要养殖苗种为三倍体,其养殖量接近总产量50%,而四倍体是生产三倍体牡蛎苗种的核心种质资源;此前该团队已经培育出香港牡蛎、福建牡蛎、长牡蛎三个主要经济种四倍体,并构建了相应的核心群体。  然而,对于四倍体牡蛎的遗传改良研究几乎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先前构建的二倍体牡蛎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基础上,实施了四倍体长牡蛎与四倍体福建牡蛎的双列杂交,获得了正反交的异源四倍体种质资源,并评估了其优良种质性能。结果表明:(1)正反交的异源四倍体具有一定程度的生长、存活优势;(2)正反交异源四倍体的性腺发育正常,完全能够产生功能性配子;(3)杂交加强了四倍体牡蛎的生活力及倍性稳定性,为持续育种和创制新型三倍体牡蛎良种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4848623012693#f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