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ydrology:长江源区赤布张错和多尔索洞错湖泊水量及其变化估算》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04
  • 近年来,青藏高原内陆封闭湖泊呈现快速扩张趋势。尽管已有一些研究估算了湖泊面积和水量的相对变化,但由于湖泊测深数据的缺乏,使得湖泊水量变化比例估算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对水量变化幅度的认识。基于长江源区两个大型湖泊——赤布张错和多尔索洞错的实地测深结果,通过插值获取湖泊水下地形,进而估算了湖泊的水量赋存及变化。结果表明,2016年多尔索洞错最大水深为68.7米,水量约为122±17.2亿立方米;赤布张错最大水深为116.3米,水量约为162±22.7亿立方米。基于Landsat影像和卫星高度数据分析,多尔索洞错和赤布张错的水量在2003-2014年分别增加了24亿立方米和20亿立方米,占原湖泊水量的24.5%和14.1%。由于赤布张错湖面海拔较高,并通过一条河道补给多尔索洞错,使得后者水量增加幅度高于前者。通过分析气候变化与湖泊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降水和冰川融水增加均为湖泊扩张的重要因素,而蒸发量的略微增加(2.5 mm/y)对湖泊水位增加(0.41 m/y)的影响较小。基于前人对两个湖泊补给源区普若岗日冰帽和各拉丹东冰川物质平衡的研究结果,假设冰川融水全部补给到湖泊,冰川融水对湖泊水量增加(4 亿立方米/年)的贡献量约为19.3±4.5%。

      该成果以“Estimation of lake water storage and changes based on bathymetric data and altimetry data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climate chan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为题的研究论文近日在《Journal of Hydrology》杂志发表,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乔宝晋(目前于郑州大学工作)作为第一作者,朱立平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完成,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831177)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XDA19020303)和“丝路环境”专项(XDA20020100)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69419307796

相关报告
  • 《GRL: 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变化与水量平衡》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1
    • 2017-05-03.   湖泊、积雪、冰川与河流是青藏高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封闭流域湖泊是连接大气圈、冰冻圈、水圈、生物圈的纽带。湖泊对气候变化敏感、快速响应流域环境变化。青藏高原湖泊主要分布在内流区(即羌塘高原,封闭流域),由于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湖泊提供了气候变化的独特指标。过去几十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显示了明显的扩张,这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亚洲其他高原、甚至全球其他地区或流域萎缩模式。目前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水位变化已有大量研究报道,然而仍缺乏对过去几十年连续时间尺度湖泊水量变化研究。同时,受到站点观测资料的限制,青藏高原1200多个大于1平方公里湖泊中只有个别几个湖泊(如: 色林错、纳木错、当惹雍错、玛旁雍错、佩枯错)有定量的水量平衡估算,这对冰冻圈-水文过程的理解非常有限。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国庆副研究员联合国内外科学家、结合遥感、测高、大地测量等数据,对青藏高原过去40多年来(1970s-2015年)每年湖泊面积、水位、水量的估算。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水位与水量变化相似、并同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s-1995年间略有减少、1996-2010年间快速增加、近几年来(2011-2015年)增速减缓。   结合GRACE重力卫星数据、土壤水分、雪水当量、冰川物质平衡、冻土消融、湖泊水量,对2003-2009年青藏高原内流区质量平衡与湖泊水量平衡进行了估算。研究显示:湖泊(7.72 ± 0.63 Gt/year)与地下水储量(5.01 ± 1.59 Gt/year)增量相似。降水对湖泊水量增加占主体(74%),其次为冰川消融(13%)与冻土退化(12%),雪水当量贡献较少(1%)。   由于冰川物质平衡ICESat-1数据的限制,目前只对2003-2009年间湖泊水量平衡进行了估算,随着TanDEM-X及即将发射的ICESat-2数据使用,湖泊水量平衡时间尺度可被扩展。另外,随着更多测高数据可利用,如Jason-3、sentinel-3A和3B、ICESat-2、Jason-CS、SWOT等,更多湖泊水位变化可被监测,直接估算湖泊水量平衡成为可能。   该研究主要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1068)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   论文链接:Zhang, G., et al. (2017), Lake volume and groundwater storage vari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s endorheic basin, Geophys Res Lett, doi: 10.1002/2017GL073773.
  • 《《自然》报道山地所长江源区径流变化与气候响应机制成果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4
    • 1月6日,《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王根绪研究员团队有关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长江源区径流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近40年来,位于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区降水日益增加,冰川消融量达到15%以上,然而源区河川径流量降幅达15%。这有别于北极地区,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多年冻土退化使湿地面积不断扩张,河川径流量不断增加。此外,中国西部的许多河流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随着更多冰川消融水和降水的输入,河川径流量均不断增加。为此,王根绪研究员团队以江河源区为对象,开展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流域水文变化及其与气候、冻土与高寒植被的关系研究,试图回答“为什么降水和冰川融水输入增加,长江源区径流不断减少?”这一问题。 长江源区径流量的减少是伴随着多年冻土的退化。同时,伴随高寒生态系统持续退化,高寒湿地和高覆盖高寒草甸面积分别下降了37%和16%。这促使王根绪研究员团队开展多年冻土和植被变化对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长江源风火山多年冻土区,他们选择典型小流域(长江的支流),针对径流过程受气温、地温、融化深度及植被覆盖的影响,进行了5年的长期观测研究。 研究发现,多年冻土活动层(年内冻融变化层)对径流过程起到决定性作用,当活动层浅于60cm时径流不断增加,而深于60cm正好相反,但其机理还尚不清楚。研究人员推测活动层类似于海绵体,随着气候变暖导致的活动层厚度加深,将把原本进入河流的水分蓄纳在活动层土壤中,并消耗于蒸散发,从而减少河川径流量。此外,活动层厚度不仅受到气温升高的影响,还与植被退化密切相关。低盖度草甸输入的能量相当于高盖度的两倍,使活动层土壤融化深度不断加深而冻结深度变浅。因此,植被退化使得活动层厚度不断增厚,也是径流减少的重要因素。中度退化湿地对河川径流量的贡献率比未退化湿地低40%。王根绪等同时强调由于该问题较为复杂,相应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机制、定量模拟与预估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著名的水文地质学家Shenmin Ge认为,该研究突出了多年冻土水文过程的复杂性及重要性。有别于冰川,多年冻土对河川径流过程影响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多年冻土占据了陆地表面1/4的面积,尤其是青藏高原拥有广阔的多年冻土,是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来源。因此,细致的理解多年冻土区径流过程的不同组分,将有助于发展多年冻土水文模型,并与大气循环模型相结合,可用于预测水资源的变化。确保准确的预测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径流响应机制,将为相关政策和措施实施提供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