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与排水:只管地上建高楼 不管地下水难流》

相关报告
  • 《“绿灰白”破解城市内涝之“囧”》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8-27
    • 今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的雨涝灾害较为明显,一些城市道路、地道桥等基础设施积水严重,对城市运行和百姓生活产生较大影响。部分城市“逢雨必涝”的原因在哪里?城市内涝的“囧”怎么破?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 各地强降雨频繁 防涝任务艰巨   今年我国各地强降雨频繁,防涝任务艰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入汛以来,全国有160多个市(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积水,涝情重于往年。   一些城市呈现出“因洪致涝、因涝成洪、洪涝混合”的特点。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章林伟说,要区分外洪和内涝。外洪是指城市外的江河湖泊等周边流域发生系统性洪水;内涝是因本地降水过多、排水不畅而引发的灾害。   “在目前情况下,发生系统性洪水的时候,城市内涝是很难避免的。”章林伟说。   今年我国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发重发,区域性暴雨洪水重于常年。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自3月28日入汛以来,截至8月24日9时,我国共有730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242条河流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71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   记者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3月份公布的一份通告上看到,2020年,全国610个城市公布了城市排水防涝安全责任人,由城市市长或副市长等担任;全国城市重要易涝点有1984个,每个易涝点都确定了整治责任人。   城市重要易涝点名单每年更新一次,经整治后消除的易涝点下一年不再列入。记者对比发现,2017年首次公布该名单时,全国城市重要易涝点高达3619个。   记者采访调研发现,城市内涝呈现出一些特点,比如新纳入城区的城乡接合部内涝比较突出,过街地下通道和下穿式铁路桥、公路桥等特定地点容易发生积水;城市老旧小区内涝相对严重;县城内涝呈上升趋势。   这是经过“海绵城市”理念改造的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中学内部道路(8月24日摄)。由于学校地势低,大雨时周边水流经常倒灌,2011年就来校工作的李培根曾经历过3次学校被淹成一片“汪洋”;而现在“雨一停,地面就没有水了”。新华社记者 冯国栋 摄 城镇化扩张过快 “里子薄”致内涝顽疾   经历今年梅雨季连续8轮强降雨,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中学校长李培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消防车进校转移学生、课桌排到校门口转移学生……学校地势低,大雨时周边水流倒灌,2011年就来校工作的李培根曾经历过3次学校被淹成一片“汪洋”;而现在“雨一停,地面就没有水了”。   “学校外沿打造了生态旱溪等自然排水系统,截流外来倒灌水至调蓄池后外排。”钢城第二中学海绵改造设计负责人郭亚琼说,2016年针对学校地势低特点做了“蓄滞排”防涝改造,校内设了约4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池,安装了水泵可以将调蓄池收集的雨水外排,活动场地等地面也改用了透水材料。   钢城第二中学的“内涝”成因与治理是我国城市涝情的一个微缩影。一城一隅,“里子”是否耐用,治理是否到位,几场暴雨,立分高下。   章林伟说,我国用二三十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过程,地下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太高,排水设施不足,“里子”薄弱。“地上很风光,但地下一片短板”,一场暴雨就可以脱去城市表面光鲜的外衣。   城市扩张中空间布局不合理,一些地势低洼易涝的地带被开发成新城区,原有的水系空间格局被打破,也增加了涝灾危害。   据一些城市的市政工程工作者向记者反映,有些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城市建设和排涝规划不同步,不等地下管网规划就先行开发;部分开发商将污水管道直接并入雨水管道,造成雨污合排;一些小区的排涝工程未与主干排涝工程连接,不能形成完整的排涝系统和网络。一旦降雨量超过排水设施能力,雨水只能漫上街道,导致内涝。 标本兼治 “绿灰白”破解城市内涝之“囧”   星罗棋布的水塘,分区排水的干道,根据水力学原理设在江边、自动开合的12个排水窗口……江西赣州古城900多年前建设的“福寿沟”,作为我国古代城镇建设的“海绵”景观遗产,依然在发挥排水防涝作用。   赣州市城管局市政工程管理处处长张健坦言,随着城市不断开发,赣州古城原有的80余个水塘被陆续占用,如今只剩下5个,自然调蓄功能减弱。   “古城排水防涝系统的设计,充满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水因势利导的理念,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赣州市自然资源局市政交通科科长郭世波说,规划建设中为城市“留白”,最大限度适应地形地貌,保持基本生态格局,对沿江沿河岸线留出一定距离、不予开发,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也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需要。   如何标本兼治,破解城市内涝之“囧”,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质量。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说,适应我国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独特的水系特征,应当推进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之上的“绿色”生态型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改变常规的、机械的、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灰色”工程性基础设施建设。   不谋全局,何谋一域?系统性全局思维才能标本兼治,才能建立富有弹性和生命的水系统,解除城市内涝之患。   城市内涝治理应完善物防、技防、人防综合体系,把生态的“绿色”和工程性基础设施的“灰色”结合起来。章林伟说,“灰绿”不能偏颇,全靠“灰”不要“绿”,我国的水环境、水生态将恶化;光“绿”不要“灰”,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预和措施,则难以统筹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协调关系。
  • 《地下水》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2-20
    • Ground Water is the le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cused exclusively on ground water. Since 1963, Ground Water has published a dynamic mix of papers on topics related to ground water including ground water flow and well hydraulics, hydrogeochemistry and contaminant hydrogeology, application of geophysics,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policy, and history of ground water hydrology. This is the journal you can count on to bring you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ground water hydrology. Start reading your issue online today.The website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full text from 1989 to pre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