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加入芯片"大战":拟动用400多亿欧元,谋求市占率翻倍》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2-11-29
  • 11月23日消息显示,欧盟国家同意为增强欧盟的半导体生产能力拨款逾400亿欧元。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表示,该协议得到了欧盟各国大使的支持。同时,该协议将扩大“同类首创”(first-of-a-kind)的芯片工厂范围,(使其)有资格获得国家援助,但不会将所有汽车芯片都包括在内。据悉,预计欧盟各国部长将在下个月的会议上批准这一协议。

    今年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酝酿已久的《欧洲芯片法案》(A Chips Act for Europe)。根据法案,到2030年,欧盟拟动用超过430亿欧元的公共和私有资金,支持芯片生产、试点项目和初创企业,并大力建设大型芯片制造厂。欧盟在法案中还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将芯片产量占全球的份额从目前的10%提高至20%。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欧洲芯片法案》出炉的前几天,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其中包括对芯片制造业提供500多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后来,“瘦身版”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获得通过并由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生效。美国之外,韩国、日本、印度等国也相继出台与半导体产业相关的政策支持与指引。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疫情暴发、供应链生变,叠加俄乌冲突的发生,使世界供应链迎来重新布局,特别是针对半导体等重点产业,各国的布局考量已经逐渐从原来的经济效率优先转为国家安全优先。

    在胡捷看来,对于当地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而言,欧盟法案拟动用的400多亿欧元仅是“杯水车薪”,最重要的是表明了一种态度,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并以此撬动大量的民间投资。

    雄心:市占率翻倍至20%

    没有芯片就没有数字 (There is no digital without chips)。

    2021年9月1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提出了这句话。当时的冯德莱恩进一步表示,由于半导体短缺,尽管需求不断增长,但整个生产线已经在以较低的速度运转。尽管全球需求出现爆炸式增长,但欧洲在价值链(从设计到制造)上的份额却出现了萎缩。

    她强调,这不仅仅是竞争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技术主权问题。在此背景下,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将提出一项欧洲芯片法案。

    2022年2月,备受关注的《欧洲芯片法案》正式出炉,希望借此解决半导体的短缺问题,以及加强欧洲的技术领先地位。具体来看,这一法案包含多个目标,包括加强欧洲在“更小更快”芯片上的研究、加强高端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解决技能短缺的问题,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才以及培养熟练劳动力。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到2030年,将芯片产量占全球的份额从目前的10%提高至20%。

    欧盟认为,欧洲在半导体的特定领域具备优势,例如电力电子元件、射频和模拟器件、传感器和微控制器的设计(这些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和制造业),在运营大型芯片制造厂所需的材料和设备方面,欧洲也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但是,欧洲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总体份额仅为10%,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第三国供应商。根据欧盟公布的数据,在半导体供应链上,欧盟在设备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为23%,在原材料/硅片领域占14%,在芯片设计领域占8%,而在IP/电子设计领域,仅占2%。 

    考虑到需求的快速增长、供应链进一步中断的可能以及地缘政治的紧张,欧盟认为其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有效机制,在全球产业链中确立更大的领导地位,以确保供应安全。

    另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新近发布的报告,在半导体设计领域,欧洲的市场份额下降趋势明显,从2005年的12%下滑至2020年的10%,并预测将在2030年进一步跌至8%。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欧盟迅速推动芯片领域的立法进程。

    万创投行董事总经理耿佳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欧洲这一法案主要由两方面原因促成。一是产业供应链安全层面,欧盟希望更好地发展汽车、消费电子等产业,并保障不受其他国家制约。二是国家安全层面,半导体在国家安全领域大量运用,例如导弹、飞机、运载火箭等,目前包括欧洲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加大对本国半导体产业的投资。

    现状:差异化发展与供应危机

    在受访专家看来,半导体产业其实早就走在差异化的道路上。

    安邦智库半导体产业顾问莫大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三星做存储器,台积做代工,英特尔做CPU,英伟达做GPU等,而欧洲三大厂做汽车电子、功率电子等。

    所言的三大厂,是指欧洲处于领先地位的半导体企业,包括英飞凌、恩智浦和意法半导体。在汽车半导体领域,这三家欧企的市场地位遥遥领先。 

    数据显示,在汽车半导体市场,2021年英飞凌的销售额达57.25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一,恩智浦紧随其后,年销售额达54.93亿美元,意法半导体以36.5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排名第五。以市场份额计算,三者分别占8.3%、8.0%以及5.3%。莫大康认为,尽管以上企业的工艺制程并非最先进,但整体水平高,在全球也是处于垄断地位。

    同时,荷兰光刻机生产企业阿斯麦(ASML)也在光刻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均是其客户。根据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ASML去年全年净销售额达到186亿欧元,毛利率为52.7%,净利润59亿欧元,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即便头部企业实力雄厚,全球供应链的生变也使得欧盟愈发不安。

    “近期全球半导体短缺,迫使汽车、医疗设备等多个行业的工厂关闭。在汽车行业,一些成员国的产量在2021年下降了三分之一。这清楚地表明,在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半导体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对少数参与者的极度依赖,这同时也表明了半导体对欧洲工业和社会的重要性。”欧盟在介绍法案的新闻稿中这样表述。

    耿佳帅向记者表示,自2020年至今,疫情的影响让各个国家的不同供应链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半导体也不例外。近几年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是新型消费电子的扩增,都将半导体芯片的使用量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但由于疫情持续,导致全球产能严重挤兑,芯片供应能力大幅降低,而近几年的经济逆全球化问题也成为供应危机的一个推手。

    而且,在芯片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上、中、下游的每一环节紧密相连。“比如,台湾地区的晶圆代工市占率达到60%以上,即便代工属中下游环节,但如果缺失,芯片也会面临断供风险。这也成为了欧美等国重组半导体产业链的主要原因之一。”胡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法案公布不久,欧洲市场就迎来了半导体巨头的投资动作。今年3月,美国英特尔公司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在欧盟投资高达800亿欧元,涵盖整个半导体价值链,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封装。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盖辛格表示:“我们计划的投资对英特尔和欧洲来说都是重大的一步。《欧盟芯片法案》将授权私营企业和政府合作,大幅提升欧洲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英特尔方面介绍,该投资计划的核心是平衡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同时大幅扩大英特尔在欧洲的生产能力。

    对于这一法案,欧盟寄予厚望。根据冯德莱恩的说法,法案将改变欧洲的全球竞争力。在短期内,它将使欧盟能够预测并避免供应链中断,从而提高对未来危机的抵御能力;从中期看,它将有助于帮助欧盟成为芯片战略市场的领军者。

    耿佳帅认为,芯片扶持政策大概率还是能够促进当地半导体产业发展,但是政策还是要细化到具体的方针,半导体公司能否得到最有效的支持有待观察。而在莫大康看来,“全球化以及公平竞争的规律不会变,不可能每家都全面发展,欧洲本身差异化做得很好,现在要重新投资并布局,我对这个计划能否成功持保留意见。”

    未来:安全考量占主导 

    近年来,多个国家都出台了半导体相关的政策激励,竞争意味渐浓。

    具体来看,2021年5月,韩国公布“K—半导体产业带”战略,计划在2030年前在国内构建全球最大规模的半导体产业供应链;2021年12月,日本政府为支持国内尖端芯片的发展,在最新补充预算案中设立了7740亿日元的专项基金;印度也在去年12月批准了一项100亿美元的半导体行业激励计划,所有项目成本的一半由政府承担。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对于芯片法案的推进,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欧盟的立法进程。今年2月,前脚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后脚《欧洲芯片法案》即出炉。

    《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近3000页,关键内容在于向芯片制造业投资500多亿美元。经参众两院博弈,“瘦身版”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出炉并获通过。今年8月,拜登正式签署了这一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中除了巨额补助之外,还涉及遏制竞争的条款。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曾对此发布声明,反对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不当干预和限制全球工商界经贸与投资合作。

    据欧盟对外行动署网站11月22日实录,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欧洲议会辩论中表示,半导体确实是21世纪经济竞争中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同时,他还提及,美国是欧盟最重要的盟友,但在某些情况下,欧盟对中国的立场或做法将不同。

    此外,《欧洲芯片法案》中提及,鉴于全球化的半导体价值链,欧盟应建立强大的国际伙伴关系,特别是与志同道合的伙伴。

    全球格局而言,胡捷认为,如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加强本国的半导体自主发展将是一大趋势。长远而言,各国可能会略微回归经济逻辑本身,但短期内相信还是安全考量占据主导地位。

  • 原文来源: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21129/herald/24ff73c86fc105c1701addd07e4afc8f.html
相关报告
  • 《 欧洲启动2.4亿欧元DARE项目:开发RISC-V芯片和软件强化HPC和AI主权》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5-03-07
    •        欧洲的高性能计算(HPC)联合企业启动了一个2.4亿欧元的项目,为人工智能开发RISC-V芯片和软件。        欧洲RISC-V数字自治(DARE)项目是加强欧洲高性能计算(HPC)和人工智能(AI)技术主权的第一阶段。该倡议是对欧洲数字主权战略需求的直接回应,确保欧洲大陆完全控制其关键计算基础设施。该项目称:“欧洲长期以来依赖非欧洲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作为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这种依赖给安全、经济稳定和技术竞争力带来风险。DARE试图通过利用开放的RISC-V生态系统和最新的芯片技术扭转这一趋势,从而创造真正的欧洲产品,为欧洲未来的超级计算机提供动力。”        该项目表示,这些芯片可以在比利时的项目合作伙伴imec使用其试点生产线,采用领先的CMOS工艺制造。领导该项目的巴塞罗那超级计算机中心(BSC)的DARE首席研究员Osman Unsal说:“DARE敢于从技术复杂性的顶层开始,生产欧洲设计的超级计算机处理器芯片,为欧洲的数字主权铺平道路。”        Dare由巴塞罗那超级计算中心(BSC-CNS)与来自欧洲各地的38个领先合作伙伴协调,以开发下一代欧洲处理器和计算系统,包括为研究和工业应用设计的优化软件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包括德国的Codasip、荷兰的Axelera和西班牙的Openchip,他们将在未来三年内开发第一阶段的芯片,为HPC和AI构建一个完全欧洲化的超级计算硬件(HW)/软件(SW)堆栈。
  • 《美国芯片法案 VS 欧洲芯片法案》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5-12
    •     过去几年,半导体行业以一种非常艰难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其重要性。之前,美国和欧盟各自都没有足够的产能,这让他们的半导体行业极具脆弱性和依赖性。     鉴于疫情期间涌现的对半导体的大量需求,美国推出了《芯片和科学法案》。该法案的初衷是旨在刺激对其国内半导体制造能力的投资,加强供应链和国家安全。     2022年8月初,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生效了该法案,提供527亿美元用于刺激美国半导体研发、制造和人力发展。该法案的目标是提高美国国内半导体制造水平,并最终减少对亚洲生产的依赖。目前,该法案已经产生了实质的影响。     SIA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自2020年5月以来,美国各地已宣布了40多个新的半导体生态系统项目,包括新的晶圆厂、现有工厂的扩建,以及为半导体行业供应和生产材料和设备的设施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分布在美国的16个州,私有投资价值总共近2000亿美元,同时也将创造约40000个新的高质量工作岗位。 此外,材料、化学品和设备的供应商也在对晶圆厂建设的增加进行应对。提供晶圆、高纯度化学品、半导体制造设备和特种气体的企业也宣布了一些投资设施的计划,如ASML、Hemlock Semiconductor、SK Siltron CSS、EMD         Electronics、Edwards Vacuum和Globalwafer等公司,以支持不断增长的美国国内制造能力。总的来说,这些官宣了的项目在未来10年的价值达90亿美元,将带来4971个新的工作岗位。     欧盟的对等法案也于2022年初推出,但直到现在,它才获得欧盟各机构的批准。2023年4月, 欧洲 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加强欧洲半导体生态系统达成了一项临时政治协议,即众所周知的《欧盟 芯片法案 》。     《欧盟芯片法案》预计将为发展欧洲工业基地创造条件,到2030年,该基地可以使欧盟在半导体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翻番,从10%达到至少20%。然而,这个数字一直存在争议。     表面来看,这两个法案似乎大同小异。他们都有类似的目标,旨在为各自的地区创造更好的基础,并将提供差不多的资助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的主要区别似乎只是语义和措辞。但如果往深了看则不然。     针锋相对,目标相似,预算不同     提高供应链弹性,以及从国家安全角度防范中国的发展,是美国芯片法案的两个主要目标。而《欧盟芯片法案》在寻求加强其供应链弹性的同时,还要维护欧洲主权和战略的独立性。不久前,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发布了一份报告,直接比较了欧盟和美国芯片法案的不同关键要素,那这两项法案是如何一争高低的呢?     先从资金方面来看,这两项法案似乎确实具有可比性。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为半导体行业提供了527亿美元资金,而欧盟将调动430亿欧元资金。“调动”是一个关键词。欧盟没有通过《芯片法案》来提供额外的“新资金”,因为这笔资金将部分来自现有的欧盟资助计划。     还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芯片法案中的527亿美元将严格用于半导体制造、研发和人力发展。另据麦肯锡公司指出,另外还有24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可用于芯片生产。     美国和欧盟想要通过芯片方案实现的目标都类似——在产能方面,实现市场份额基本上翻一番。然而,他们在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的资金方面却存在巨大差异。     此外,与欧盟芯片法案不同的是,美国芯片法案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投资和制造业。在美国,对半导体生产设备和设施的投资将有可能获得25%的税收抵免。     更广泛的资金来源     与主要为“一流设施”项目提供资金的《欧盟芯片法案》不同,《美国芯片法案》没有这样的限制。《美国芯片法案》通常更多的是补贴晶圆厂的建设、现代化和扩张。正如BDI所指出的,欧洲将对第二、第三和第四类设施提供财政支持,而其它领域的投资将只能来自公司,这将降低欧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为“成熟半导体”特别提供了20亿美元的预算,而欧洲则没有为成熟半导体提供特别的财政支持。事实上,这正是欧洲所缺乏的。     BIS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67%的欧洲半导体行业需要大于90nm的半导体,对22nm至65nm尺寸的半导体需求为21%,22nm至7nm尺寸的需求为7%,对小于7nm的半导体的需求仅为5%。”     人才     《美国芯片法案》也向“美国芯片人力和教育基金”拨款了2亿美元。这笔钱是为了解决半导体行业持续缺乏熟练工人的问题。     而《欧盟芯片法案》指出,它将解决熟练人才短缺的问题,还要吸引新人才,并支持熟练人才的培养,但没有明确的资金支持框架。     具有附加条件的补贴     美国芯片法案非常明确,任何依据该法案获得资金或使用税收抵免的公司都必须同意在10年内不扩大在中国大陆或任何其他“受关注国家”的半导体制造。如果出现违规行为,公司有义务偿还已经获得的补贴。相比之下,欧盟芯片法案并不要求寻求资金补贴的公司做出此类承诺。然而,在发生经济危机时,可能还是需要出口许可证。     总之,直接比较这两个法案不太容易,即使它们的目标相似,但它们的资金水平和涉及的范围都大为不同。每一个法案的成功都将取决于其吸引投资、促进创新和创建能够满足未来需求的可持续半导体产业的能力。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欧盟芯片法案》和《美国芯片法案》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在于资金。如前所述,这两个法案具有相似的目标,美国的目标是取得全球芯片产能的30%份额,欧盟设定的目标则是20%,使两个地区目前产能的市场份额翻番。然而,美国是通过提供新的资金来实现其目标,而《欧盟芯片法案》中的资金主要来自现有的欧盟资助计划(如IPCEI II)、成员国的资金和企业的可能投资。在欧盟计划调动的430亿欧元中,只有33亿欧元来自欧盟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