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团队揭示痘病毒免疫逃逸新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4-14
  • 2025年3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实验室在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痘病毒锚蛋白LSDV012通过削弱IFIT1的RNA结合能力,以宿主物种特异性的方式抑制IFIT1》为题 (A poxvirus ankyrin protein LSDV012 inhibits IFIT1 in a host-species-specific manner by compromising its RNA binding ability)在微生物学专业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上发表。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是重要的动物痘病毒之一,研究发现其编码的锚蛋白LSDV012通过特异性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IFIT1的RNA结合能力,帮助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反应。

    痘病毒是一类具有复杂免疫调控网络的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编码的锚蛋白(含锚蛋白重复序列的蛋白)长期被视为“功能谜团”。研究团队以LSDV为模型,系统解析了其编码的锚蛋白LSDV012在拮抗I型干扰素(IFN)抗病毒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构建LSDV012基因缺失毒株,团队证实该蛋白缺失显著降低病毒在干扰素存在下的复制能力,将锚蛋白功能与宿主天然免疫逃逸直接关联。
    进一步研究表明,LSDV012通过靶向结合宿主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1,改变其亚细胞定位并特异性抑制其RNA结合功能,但不引发蛋白降解。这一发现突破了学界对IFIT1调控机制的认知——此前已知痘苗病毒(VACV)C9蛋白通过降解IFIT1抑制宿主免疫,而LSDV012则通过“功能抑制”实现更精准的免疫逃逸。系统进化分析显示,LSDV012同源蛋白在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es)和鹿痘病毒属(cervidpoxviruses)中高度保守,且与宿主的IFIT1呈现物种特异性互作模式。这一发现揭示了痘病毒锚蛋白在跨物种传播中的适应性进化特征,为解析病毒宿主范围限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项研究阐明锚蛋白通过非经典途径抑制IFIT1的分子机制,填补了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逃逸网络的关键空白,为开发广谱抗痘病毒药物提供了新靶点。

  • 原文来源:https://news.cau.edu.cn/kxyj/64c9911798cd4a51bcbef9cfd08b2617.htm
相关报告
  • 《新冠病毒逃逸人体免疫系统识别机制揭示》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1-18
    • 记者14日从安徽农业大学了解到,该校讲席教授马丁·F.巴赫曼和查丽莎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新冠病毒表面抗原蛋白间距不利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进而不能使人体产生良好的保护抗体反应。该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子刊。   与所有病毒相似,人体对抗新冠病毒的一个重要保护机制是能够产生针对该病毒的保护性抗体。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其他病毒感染不同,新冠病毒感染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浓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   当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间距为5—10纳米时,人体免疫系统能够作出最佳反应。查丽莎团队通过计算发现,新冠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平均间距为25纳米,这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的识别和对抗能力大幅下降,病毒由此可逃逸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这项研究成果为设计出更加高效的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揭示 植物免疫系统监控病毒全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7
    • 开发植物的抗病基因是防控病虫害最经济也最高效的手段,但植物是如何识别病原微生物、并在此基础上激活自身免疫系统的,一直是植物病理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近日,《自然》上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植物与病毒间是如何开展抗病“攻防战”的。   在植物细胞的防御体系中,激素信号系统在抵御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激素受体是激素信号启动的关键开关。免疫受体也是植物抗病系统启动的关键开关。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陶小荣等人在此次研究中发现,当激素受体被攻击,辣椒会迅速启动免疫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免疫受体以“瞭望塔”的方式监测敌情,并且进化出一种与激素受体一样的结构,引诱病毒对其发起类似攻击,进而顺利激活免疫通路,歼灭病毒。   “NLR免疫受体是触发植物防御系统的核心开关。”陶小荣表示。在没有病毒的时候,NLR免疫受体这个“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植物的抗病性不启动;当病毒入侵时,NLR免疫受体“开关”就会打开,植物的抗病性就会启动,并引发下游一系列抗病反应。激素介导的抗病是一种基础抗病性,是一种比较弱的抗性。NLR免疫受体蛋白介导的抗病性则是非常强烈持久的抗病性,可以有效地灭除病原菌,在抗病作物的生产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这项研究清晰地解析了病毒与作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和植物抗病的机制,为植物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如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