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团队揭示痘病毒免疫逃逸新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4-14
  • 2025年3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实验室在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痘病毒锚蛋白LSDV012通过削弱IFIT1的RNA结合能力,以宿主物种特异性的方式抑制IFIT1》为题 (A poxvirus ankyrin protein LSDV012 inhibits IFIT1 in a host-species-specific manner by compromising its RNA binding ability)在微生物学专业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上发表。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是重要的动物痘病毒之一,研究发现其编码的锚蛋白LSDV012通过特异性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IFIT1的RNA结合能力,帮助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反应。

    痘病毒是一类具有复杂免疫调控网络的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编码的锚蛋白(含锚蛋白重复序列的蛋白)长期被视为“功能谜团”。研究团队以LSDV为模型,系统解析了其编码的锚蛋白LSDV012在拮抗I型干扰素(IFN)抗病毒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构建LSDV012基因缺失毒株,团队证实该蛋白缺失显著降低病毒在干扰素存在下的复制能力,将锚蛋白功能与宿主天然免疫逃逸直接关联。
    进一步研究表明,LSDV012通过靶向结合宿主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1,改变其亚细胞定位并特异性抑制其RNA结合功能,但不引发蛋白降解。这一发现突破了学界对IFIT1调控机制的认知——此前已知痘苗病毒(VACV)C9蛋白通过降解IFIT1抑制宿主免疫,而LSDV012则通过“功能抑制”实现更精准的免疫逃逸。系统进化分析显示,LSDV012同源蛋白在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es)和鹿痘病毒属(cervidpoxviruses)中高度保守,且与宿主的IFIT1呈现物种特异性互作模式。这一发现揭示了痘病毒锚蛋白在跨物种传播中的适应性进化特征,为解析病毒宿主范围限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项研究阐明锚蛋白通过非经典途径抑制IFIT1的分子机制,填补了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逃逸网络的关键空白,为开发广谱抗痘病毒药物提供了新靶点。

  • 原文来源:https://news.cau.edu.cn/kxyj/64c9911798cd4a51bcbef9cfd08b2617.htm
相关报告
  • 《新冠病毒逃逸人体免疫系统识别机制揭示》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1-18
    • 记者14日从安徽农业大学了解到,该校讲席教授马丁·F.巴赫曼和查丽莎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新冠病毒表面抗原蛋白间距不利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进而不能使人体产生良好的保护抗体反应。该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子刊。   与所有病毒相似,人体对抗新冠病毒的一个重要保护机制是能够产生针对该病毒的保护性抗体。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其他病毒感染不同,新冠病毒感染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浓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   当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间距为5—10纳米时,人体免疫系统能够作出最佳反应。查丽莎团队通过计算发现,新冠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平均间距为25纳米,这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的识别和对抗能力大幅下降,病毒由此可逃逸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这项研究成果为设计出更加高效的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水生所揭示鱼类病毒与宿主免疫因子相互博弈影响病毒复制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13
    •        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给人类健康及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水产养殖动物病毒性疾病的爆发及传播给我国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与宿主细胞的博弈始终存在,此消彼涨。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宿主激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通过诱导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同时,病毒也进化出多种机制拮抗或逃逸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是迄今分离的水生动物病毒致病性最强的双链RNA病毒。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昌鸣先研究团队以GCRV为研究模型,揭示GCRV非结构蛋白NS80和NS38通过靶向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所介导的抗病毒信号通路逃逸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图1)。研究发现,NS80通过与TBK1和TRAF3的互作减少TBK1-TRAF3功能复合体的形成;而NS38通过与TBK1和IRF3的互作减少TBK1-IRF3功能复合体的形成。此外,NS80和NS38能诱骗TBK1和IRF3进入位于胞浆的病毒包涵体,进而减少IRF3的入核,核内IRF3的减少抑制了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蛋白的产生,从而逃逸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2022,208:707-719)。   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揭示被GCRV挟持至胞浆病毒包涵体内的草鱼TBK1,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短型的剪接异构体TBK1_tv3。草鱼TBK1正常形式在高感染复数下抑制GCRV复制,而在低感染复数下促进GCRV复制。而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草鱼TBK1的剪接异构体TBK1_tv3无论是在高感染复数还是在低感染复数下,均能显著抑制GCRV的感染与复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草鱼TBK1_tv3存在自身泛素化,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GCRV非结构蛋白NS80和NS38,进而通过抑制病毒包涵体的产生以抗GCRV感染。近期,该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上述研究揭示了GCRV与宿主蛋白的相互博弈,GCRV非结构蛋白能挟持宿主TBK1正常形式逃逸宿主免疫反应,而宿主则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TBK1_tv3异构体来降解GCRV非结构蛋白。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