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机器人之都 2020年产值达千亿规模》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9-09
  • 近年来、 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纳入国家战略、 其中以德国的「工业4.0」战略规划、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计划」和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最为抢眼。面对席卷全球的机器人产业浪潮、 重庆在2011年就将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 並提出建设「全球机器人之都」的愿景、 预计到2020年、 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   香港《文汇报》报道,在长安汽车重庆第三工厂的车间内有上百个机器人每日从事汽车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序。记者走进冲压车间时、 看到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手正在封闭的玻璃罩内迅速运行、 一只机械手从料架上抓取钢板、 放置在冲压机的工作台上、 「轰」地一声响、 冲压机迅速将钢板精确地冲压成型、 形成一个车门形状、 一次冲压完成後机械手立即将材料输送至下一个流程、 用时不过几秒。车间负责人说,一台机器人可以代替4个冲压工人──传统的人工生产拍次只能达到每分钟3冲次,机械手...

相关报告
  • 《2020-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规模分析》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0-03-17
    •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9年1-12月,全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为18.69万套,同比降低了6.1%。其中,12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最高,为2万套,同比增长了15.3%;其次是11月份,单月产量为1.61万套,同比增长了4.3%;最少是4月份,单月产量为1.29万套,同比下降了7.3%。 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技术逐步成熟推动机器人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中央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机器人产业。 我国已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需求市场,各大国外企业争相来华建厂,新进入的国内企业需要面临比较激烈的竞争。 中国机器人产业市场前景需求   一、机器人产业已上升至国家级战略层面。   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长期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纷纷推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国家战略规划。中国目前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因此,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中国民族品牌机器人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大会上重点指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革命”正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这无疑将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向国家级战略层面。   二、工业4.0下的新型制造模式。   工业4.0的主题是智能制造和智慧工厂,其核心就是构建信息物理系统,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实现物与物、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的数据信息交流、交互,即将设备、生产线、产品、工厂、供应商、客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建立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德国提出“工业4.0”以及美国推出的“工业互联网”都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的表现。在未来的社会,无数的机器、工厂车间与人之间都用一张大网联结起来,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大力节减制造环节的损耗。“工业4.0”将推动全球智能制造升级浪潮,实现众多行业制造模式的变革。   三、“中国制造2025”迈向工业强国蓝图。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规划的核心是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出现“工业互联网”概念,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规划的切入点就是抓住智能制造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的制高点。   四、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伴随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我国劳动力红利时代即将结束,面临迫切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这使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中国机器人密度明显低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存在庞大的缺口,未来市场空间巨大,这将为我国集中资源,发展国产机器人产业提供强劲动力。
  • 《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将达1万亿元》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7
    • 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将达1万亿元 出自:新民晚报 “品牌上海·智造浦江”第四届“智造浦江”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昨天举行。来自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同探讨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机遇与挑战等热点问题。论坛由上海市临港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COCOSPACE(可可空间)及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联合主办。 上海临港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笙凯就《2018年度人工智能产业格局及创新实践研究报告》做了解读。从这份研究报告可看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到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1万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5万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10万亿元。 论坛上同时发布了“ai index”- 2018年度人工智能创新实践领军企业和领军人物榜单。“ai index”旨在发掘优秀的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企业及个人,同时追踪人工智能的活动和进展,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主题演讲环节,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专家发表了《机器学习策略在提升下肢外骨骼肌机器人控制方面的发展与前景》,认为医院康复科可以使用外骨骼机器人来辅助病人康复,但我们还需要通过更有效的机器学习,使未来的机器人设计更好并被市场接受。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清影医疗创始人邹昊分享了人工智能与未来医院的搭建之道。蚂蚁AI金融智能信息化解决方案负责人李浩楠提出,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可助力企业数据化风控,追踪企业发展进程,降低企业运作风险。思岚科技创始人兼CEO陈士凯则认为,我们所有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场景的包围,为场景打造符合应用需求的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系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