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所等揭示生物炭添加对微生物胞外酶介导的土壤碳循环方面的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5-23
  •     生物炭改良是实现气候智能型和资源有效型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微生物介导的有机质分解过程对土壤碳循环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仍缺乏生物炭添加下土壤关键胞外酶活性与土壤碳循环间的直接证据,而这些酶活性可能会调控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碳固存效应。

      为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研究人员研究了土壤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活性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以及这些响应对土壤长期碳固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使土壤中降解复杂酚类大分子的木质素酶活性提高了7.1%,但使降解较简单多糖的纤维素酶活性降低了8.3%。在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实验条件下,这些酶活性的变化是生物炭添加下土壤固碳量变化的重要预测因子,且木质素酶与纤维素酶比率的变化与土壤固碳效应呈显著负相关。具体来说,短期(<1年)生物炭添加显著降低了纤维素酶活性(4.6%),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固存量(87.5%),而木质素酶活性和木质素酶与纤维素酶比率没有显著变化。长期(≥1年)生物炭添加可显著提高木质素酶活性(5.2%)和木质素酶与纤维素酶比率(36.1%),导致土壤有机碳固存量增加幅度减少(25.1%)。这些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添加时间的增加,酶活性的转变使木质素酶与纤维素酶比率增加,限制了生物炭添加后的长期土壤碳固持。

      相关工作提供了新的证据来解释长期生物炭添加下土壤固碳量减少的原因,表明早期研究可能由于缺乏对土壤微生物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而高估了生物炭对土壤固碳潜力的评估。

      相关研究以Trade-offs in carbon-degrading enzyme activities limit long-term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 biochar addition为题发表在《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玛丽居里学者”等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05/t20230518_4888065.s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微生物影响地球深部碳循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06
    • 两块板在地球俯冲带碰撞,过程中会导致密度较大的板块下沉,并将物质从地面输送到地球内部。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板块碰撞过程中,近地表的微生物在将碳和其他元素锁定在地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上。 研究人员以哥斯达黎加的俯冲带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微生物是否会影响从地球表面进入深层内部的碳循环。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能够吸收溶解在水中的碳,并将其转化为岩石中的矿物质。这种情况大规模地发生在俯冲带上。这说明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微生物不仅影响地表的物质,还在地壳中储存碳等元素,更像是一种天然的CO2封存工艺。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地球的基本过程以及揭示大自然如何自我调节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为期12天的探险中,一个由25人组成的多学科科学家小组收集了哥斯达黎加各地温泉的水样。科学家们预测,这些温泉会喷出数百万年前储存的碳分子。通过比较碳同位素的相对量,结果表明这些预测是正确的,即微生物参与了在俯冲带的地壳中存储大量碳元素的过程。 研究人员称,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已经假定生命在碳传输到地幔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但我们发现生命和化学过程共同作为碳输送到地幔的守门人。根据他们的分析,估计大约94%的碳转化为矿物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目前,研究人员计划继续调查其他俯冲带,观察这种现象是否普遍存在。 (刘晓琳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南京土壤所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将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升高》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14
    • 文章来源:南京土壤研究所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30 打印   自1979 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从过去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动物和植物的消失和演替中寻找证据,以预测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微生物是养分元素循环的“转换器”、环境污染的“净化器”、陆地生态系统稳定的“调节器”,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生活与发展。气候变化也必将影响我们脚下的息息相关的微生物。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年轻的高原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消退速度加快,冻土不断消融,动植物多样性丢失,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土壤中微生物将如何响应,是否可以预测未来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为了回答这个科学问题,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时玉博士与北京大学科研队伍踏上青藏高原这片雪域高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样品收集,并对土壤微生物进行了高通量测序。该课题组与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科罗拉多大学合作,利用种群分布模型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过去的气候(50 年前)能更好地预测现在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利用现在的气候预测未来的微生物多样性,发现青藏高原大多数地区在未来几十年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将呈现增加趋势。为了验证预测的可靠性和普适性,研究者同时预测了北美洲未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发现相似的变化趋势。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在大的空间尺度上预测未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地下微生物的影响不仅在当代而且在未来,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演变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发表的同时,美国微生物学会在其主页进行了的新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