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团队开发AI驱动的Wi-Fi心率监测技术Pulse-Fi》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 刘飞
  • 发布时间:2025-10-06
  •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Pulse-Fi的新型心率监测技术。该技术利用环境Wi-Fi信号,通过分析心跳引起的信号微小变化,实现非接触式、低成本的心率监测,误差率<1.5 BPM,性能媲美专业传感器。

    该技术利用环境Wi-Fi信号监测人的心率,通过算法滤除背景噪声,捕捉心跳导致的Wi-Fi信号幅度变化,并由一个可在树莓派或ESP32微控制器上运行的AI模型进行实时心率估算。

    Pulse-Fi由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Katia Obraczka教授及其团队开发,具有低成本、易于部署的优势,并且无需佩戴设备。Obraczka教授指出,连续跟踪生命体征(如心率)可以帮助识别健康问题,例如压力、脱水、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然而,现有的可穿戴设备监测方法可能不适、依从性差且成本高昂;基于摄像头的远程无接触方法虽然可行,但在光线不良条件下效果不佳且存在隐私问题。 Pulse-Fi通过过滤背景噪声并检测由心跳引起的Wi-Fi信号幅度变化来工作。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能够在简单计算设备(如Raspberry Pi)上运行的AI模型,该模型读取过滤后的信号并实时估算心率。他们在两个不同实验中测试了该方法,并在2025年国际会议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此技术展示了Wi-Fi信号在健康监测领域的巨大潜力,可能对推动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 原文来源:https://spectrum.ieee.org/wi-fi-signal-heartbeat-detection
相关报告
  •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UC Santa Cruz)的研究发现WiFi信号可测量心率且无需可穿戴设备》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9-09
    •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UC Santa Cruz)的研究发现WiFi信号可测量心率且无需可穿戴设备。 心率是最基本且重要的健康指标之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身体活动、压力和焦虑程度、水分摄入水平等。 传统上,测量心率需要某种可穿戴设备,无论是智能手表还是医院级别的设备。但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工程师们进行的新研究表明,家用WiFi设备的信号可以用于这种关键的健康监测,并且其精度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而无需可穿戴设备。 他们的概念验证工作表明,将来有一天,任何人都可以在家中利用这种基于WiFi的非侵入式健康监测技术。该团队证明了他们的技术可以用低成本的WiFi设备实现,并展示了其在资源有限环境下的实用性。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巴斯金工程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教授Katia Obraczka、博士生Nayan Bhatia以及高中生兼客座研究员Pranay Kocheta,该研究团队将低成本WiFi设备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成功设计出一种准确测量心率的系统。 WiFi设备会向其周围的物理空间以及接收设备(通常是计算机或手机)发射无线电波。当这些波穿过空间中的物体时,一些波会被这些物体吸收,从而在数学上可检测到射频波所产生的变化。 Pulse-Fi使用WiFi发射器和接收器,该设备运行Pulse-Fi的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研究人员通过优化该算法,使其能够过滤掉环境中信号的所有其他变化或由运动等活动引起的信号变化,仅识别由人类心跳引起的即使是微弱的信号变化。 “信号对环境非常敏感,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滤波器来消除所有不必要的噪声,” Bhatia说。 该团队对118名参与者进行了实验,发现仅需要进行五秒钟的信号处理,他们就能够以临床级别的精度测量心率。在五秒的监测时间内,他们只发现每分钟0.5次的误差,较长的监测时间会显著提高了准确性。 该团队发现,无论设备在房间内的位置如何,或者被测心率的人处于何种姿势,Pulse-Fi系统都能监测心率——无论他们是坐着、站着、躺着还是走路,系统均可以正常发挥作用。对于118名参与者中的每一位,他们测试了17种不同的身体姿势,结果均准确无误。 这些结果是使用超低成本的ESP32芯片(零售价在5到10美元之间)和价格接近30美元的树莓派芯片得出的。树莓派实验的结果显示出更好的性能。像商业路由器中使用的更昂贵的WiFi设备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 研究人员还发现,即使一个人距离硬件3米(近10英尺)远,Pulse-Fi系统也能准确运行。在当前研究之外进行的进一步测试显示出对更远距离的有效监测结果。 “我们发现,由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加持,设备之间的距离基本上对性能没有影响,这在过去是很难做到的,”Kocheta 说。“另一件事是姿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不同情况,我们都希望确保无论一个人处于何种姿势,我们的系统都能正常运行。” 为了使他们的心率检测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研究人员需要训练他们的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由人类心跳引起的WiFi信号中的微弱变化。他们发现,使用ESP32设备时,没有现成的数据来识别这些模式,于是他们着手创建自己的数据集。 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科学与工程图书馆中,他们设置了ESP32系统,并配备了标准的脉搏血氧仪以收集图书馆内实地测量的“真实数据”。通过将Pulse-Fi监测的数据与地面实际测量的数据相结合,他们可以训练一个AI神经网络模型,该神经网络模型监测的信号变化与人体心率测量数据相对应。 除了他们收集的ESP32数据集外,他们还使用了巴西一组研究人员采用树莓派设备生成的数据集测试了Pulse-Fi系统,研究人员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关于WiFi心率测量研究的最广泛其最具兼容性的数据集。 现在,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扩展他们的技术应用场景,以检测除心率测量之外的呼吸频率监测,这将对检测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很有帮助。尚未发表的结果显示出,类似技术对准确呼吸频率监测和呼吸暂停等疾病检测的巨大应用前景。 “Pulse-Fi”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25年IEEE智能系统分布式计算与物联网国际会议(DCOSS-IoT)的会议录中。(DOI:10.1109/DCOSS-IoT65416.2025.00037)
  • 《新加坡与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收集Wi-Fi信号的小型电子设备供电技术》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5-26
    • 利用电子自旋自由度的自旋电子器件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它已经对磁传感器和磁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产生了巨大的技术影响。自旋扭矩振荡器(STO)是一类新兴的自旋电子学器件,它提供了广泛的高频应用,如自旋二极管整流器、无线传输和接收、数字和模拟调制器、频谱分析仪和神经形态计算。 通常,一个高频均匀磁化STO的输出功率(~nW)较低,线宽(~MHz)较大,这使得它们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行。同步多个振荡器是克服这些缺点的一种方法,因为它提高了输出功率,减小了线宽。由于STO具有高非线性行为和宽带频率可调性,因此可以利用它们的互耦实现同步。 通过自旋波或偶极耦合介导的STO的相互耦合相当局限于微米尺度,通常通过将单个STO紧密放置在一起来实现。这一要求对设计高效的片上存储系统施加了限制,也导致了可靠性问题。消除这种空间设计限制的一种方法是使用自发射射频电流以电的方式同步STO。电连接的振荡器可以通过电感/电容效应耦合,或者通过使用并联和串联配置的简单电气拓扑共享接地和源路径耦合。尽管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索,但在实验中还没有证明电拓扑对STO阵列性能的影响,这是电连接网络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技术,可收集Wi-Fi信号为小型电子设备供电。研究人员将8个STO设备串联形成一个阵列。该阵列能吸收2.4 GHz无线电波类型的Wi-Fi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直流电压信号,这对无线和计算应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与以往的多个直流源激励STO的工作不同,研究人员使用单个直流源同步悬臂自由层STOs,从而简化同步方案。研究人员通过对振荡器和整流应用中STO阵列的性能评估,使用并联和串联连接,强调了电气拓扑(electrical topology)的重要性。由于互同步,STOs的自由运行线宽显著减小到几兆赫的范围。通过射频锁定,实现了四个同步振荡器对相位噪声的抑制,显示了它们在具有良好时域稳定性的大阵列中的锁相能力。同步STO,用于2.4 GHz无线波段微波检测是能量采集的重要特征,其整流输出电压大达104 mV,最大灵敏度20200  mV mW−1、交直流转换效率高达10%。该性能矩阵在亚微瓦功率范围内优于肖特基二极管,这对于无线和物联网应用中的纳米传感器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该阵列能够吸收由 Wi-Fi 信号产生的 2.4GHz 无线电波,并将之转换为直流电压信号。在传递到电容器上之后,就可用于电量 1.6V 的 LED 。给电容器充电 5 秒钟后,即便切断了外部电源,LED 也可保持点亮一分钟。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生活在一个被 Wi-Fi 信号所包围的世界,但当我们不使用它们来访问互联网时,它们就处于非活跃的浪费能量的状态”。新研究成果是顺应转变迈出的第一步,届时随手可用的 2.4GHz 无线电波将成为绿色能量来源,以减少我们经常使用的电子设备的电池需求。 通过这种方式,一部分物联网设备可使用无线电信号来供电。随着智能家居和智能城市应用的普及,这项研究工作或在通信、计算和神经形态等系统中得到高效的应用。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高效收集环境中的无线电波,以便为小型设备供电的新方法。不过迄今为止,这些信号的来源,始终没能向无线网络(Wi-Fi)那样普及。收集环境中的无线电能量,然后转化输出有意义的功率,一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STO作为一类相对新颖的微型设备,其具有产生微波的能力,但此前的输出功率一直相当低。基于此,研究团队想出了将多个 STO 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以增加输出功率的新方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团队一直在努力设计并测试最佳布局,以解决间距和低频响应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交付演示的方案,就包含了八个串联起来的STO。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努力增加阵列中的 STO 数量以提升能量的收集能力,并且探讨了如何将其用于为其它电子设备和传感器供电。 图2直流偏置同步的自旋力矩振荡器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12, Article number: 2924, 题目:“Electrically connected spin-torque oscillators array for 2.4 GHz WiFi band transmission and energy har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