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深圳先进院获全球权威人脸识别算法测试第二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9
  • 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组织的全球最权威人脸识别算法测试(Face Recognition Vendor Test, FRVT)公布1:1模式评估部分的最新结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取得全球第二名的出色成绩。

      据《参考消息》7月4日以《美安全标准报告称:中俄人脸识别准确度世界领先》为题援引英媒报道称,在这项年度性能比赛中,中国和俄罗斯参赛团队主宰最准确人脸识别算法前20名。前五名中有三家中国参赛团队,其中,深圳先进院团队取得第二名。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直属美国商务部,旨在为美国建立国家计量基准与标准,提供服务美国工业和国防的测试技术,参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标准等。

      据了解,该研究院指导下的人脸识别算法测试数据均来自真实业务场景,测试结果可代表该技术在实战场景中的表现;数据规模是通过对百亿对样本采样,大规模测试可以稳定评估算法性能,详细区分不同算法的优劣;同时,盲测确保了测试的公正性,参赛团队无法获取测试数据进行模型训练。

      因此,该测试以其评测标准的严谨性、一致性和全面性,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标准最严、竞争最激烈、最权威的人脸识别算法比赛,被誉为是人脸识别在“工业界的黄金标准”。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主要致力于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多媒体、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团队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入选者,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深圳市鹏城学者等。中心成员主持国家级重大课题、中国科学院及粤港合作等项目33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承担与华为、海尔等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11项。中心团队在PAMI、T-IP、IJCV、CVPR、ICCV、ECCV、AAAI等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多次在ChaLearn、LSun、ActivityNet、EmotionW等国际评测中取得第一,获得ImageNet 2015场景分类任务第二名。

      中心在人脸识别研究方向上,提出HFA-CNN、Center-Loss等深度人脸识别模型和方法,在多个国际人脸公测数据库(MORPH、FGNET、CACD、MegaFace、LFW)上取得国际领先或先进的识别性能。团队也在CVPR 2016上ChaLearn性别表情和装饰品识别竞赛上取得第一。在EmotionW 2017国际竞赛中的群体情感识别任务上获得第一名。

  • 原文来源:http://www.siat.ac.cn/kyjz2016/201807/t20180709_5038689.html
相关报告
  • 《人脸识别过闸,深圳供电局进入刷脸时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31
    • 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率先大规模应用的一个领域,它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目前购物、安检、出行、金融等各行各业的智能领域都已经广泛应用。今年,一批人脸识别的闸机出现在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下简称深圳供电局)的大门口,实现员工“刷脸进门”,既充满了酷炫的科技气息,又极大便利了大家进出。 据悉,这是深圳供电局最新开发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身份识别系统”成果,目前已经运用于公司大门、会议室、实验室等区域,受到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对此,该成果主要负责人饶竹一表示:“该成果是公司建设数字深供的一项重要应用实践,它运用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视觉处理、深度学习相关技术,并结合电网企业特点,通过大数据训练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身份识别,基于此,我们开发了大门闸机识别系统、会议签到指引系统、人脸墙考勤系统、营业厅智能服务终端人脸识别模块,目前已经在部分办公区域试点应用,预计很快将在全公司推广使用。” 解决传统的身份识别难题,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识别体系 对内外部人员进行身份确认,是保障企业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以往,深圳供电局在营业厅业务办理、办公楼闸机门禁、会议签到、食堂就餐、施工人员身份验证等场景的身份认证,主要通过工牌刷卡、人工登记验证、现场纸质签名等传统方式,这几种方式,存在冒名顶替、借用、漏签、效率慢等问题,不仅不够便捷,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因此,在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后,深圳供电局采用了这种兼具安全性及便利性的身份验证系统,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还提升了企业身份验证效率,保障了信息安全,运用效果非常理想。 四大应用场景落地,展现高科技企业形象 目前,该成果已在深圳供电局四个场景进行应用,并获得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职工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营业厅智能服务终端:人脸识别系统应用于智慧营业厅的智能服务终端,通过抓拍用户照片,读取身份证获得证件照进行1对1验证,确认用户为本人,完成业务办理。 会议签到指引系统:应用人脸识别签到指引系统,人脸识别成功后,屏幕立即显示参会者身份,并点亮对应座位,为参会者指引座位。 签到考勤系统:人脸签到考勤系统应用于办公场所,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判断员工身份完成签到,同步控制门禁自动开启。屏幕实时显示在岗员工,并根据识别记录动态更新。 访客管理系统:人脸访客管理系统应用于访客验证进入公司,访客提前交付人脸照片和访问信息给联系人,联系人审核通过后,访客在门禁系统进行人脸识别即可进入,且只能在申请的时间和区域内活动,否则系统会产生告警。
  • 《中国人脸识别技术拯救生猪免患非洲猪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3-06
    • 中国利用高科技来控制非洲猪瘟的蔓延。阿里巴巴( Alibaba)和京东公司(JD.com)把人脸和声音识别技术引入养猪场中。人工智能可以识别每头猪,确定它是否感觉不舒服,并可能在早期阶段查出危险疾病。 中国已经成功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确保社会安全、抓捕罪犯、开展金融行动。早在2015年,中国公安部就启动了大规模项目,在人脸识别系统上建立全国所有公民统一数据库。数据库中应该有大约13亿份文件。据报道,当系统全力运行时,“智能摄像头”将能够在3秒内识别出任何一个人。现在中国共有大约2亿个监控摄像头。但按照全球领先信息服务提供商Ihs Markit的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监控摄像头数量可能再增加2倍。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监控摄像头拍下的画面都可以被上载到接入人脸识别系统的数据库,以得到必要数据。 中国警方现在就经常通报在广受欢迎的流行歌星演唱会上抓住罪犯的消息,智能系统能在演唱会几千名观众中识别出需要寻找的人。人脸识别技术也有助于寻找失踪儿童。算法因人脸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大规模应用而在不断完善。许多智能手机已经支持人脸识别的解锁功能。在一些中国小吃店和公共交通工具中,可以刷脸支付。算法计算人,系统自动通过交易:把资金从客户账户中扣除,以支付商品或服务。 这样,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领域变得不可思议的宽广。而且,研发者们指出,根据最严格的要求,算法无所谓需要辨认谁,不管对象是人、动物,还是非活物。因此,在养猪场中可以发展人脸识别技术。更何况,存在国家支持。去年,中国国务院批准把智能技术应用在农业中。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指出,养猪场在工作中应该依靠ABCD的原则,也就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Data)。 养猪业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中国所消费肉类总量的三分之二都是猪肉。此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按照《纽约时报》(NYT)的资料,中国存栏生猪4亿头,大约占世界指标的一半。但去年肆虐的非洲猪瘟病毒对中国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按照新华社的报道,仅为了预防非洲猪瘟病毒蔓延,就已经屠宰了将近100万头生猪。 中国的科技巨头为与非洲猪瘟作斗争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阿里巴巴公司、京东公司,以及广州影子科技有限公司(Yingzi Technology)等小公司都把人脸和声音识别技术引进养猪场中。这样,算法靠目力牢记每头猪,跟踪它的行为动态。借助于声音识别技术,可以发现诸如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猪忽然变得萎靡不振,或者没有胃口,开始咳嗽,那么系统将把这一切通知给养猪场的主人。主人将能够进行早期诊断。科技公司认为,及早发现危险病毒有助于预防它的进一步蔓延。 京东公司宣布,公司与中国北京农业大学一道儿研发的系统成功在河北省的养猪场中得到了应用。阿里巴巴也援引与中国四川省大型养猪公司特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Tequ Group)合作。但据《纽约时报》指出,许多养猪场的主人对人脸和声音识别技术持怀疑态度,因为采用这一系统的价格相当昂贵。位于新加坡的一家农业技术型创业公司Smart Animal Husbandry Care(简称SmartAHC)认为,为每头猪建立画面数据库大约需要7美元。这是一个繁重的过程,因为猪与人不同,不可能在摄像头前平静摆拍,为了校正系统,需要积累数量相当可观的画面。 照老办法在猪耳朵上打环只需30美分。考虑到中国现在共有2600万个小型养猪场,目前不值得预计人工智能技术将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过程可能逐渐大幅降价。要知道,2000年面世的8MB存储量的首个U盘价值50美元,现在却经常作为纪念品免费发放。所以不排除人脸识别技术在不远的未来将达到令每个养猪场的主人均可消费得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