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全国产化产业链!凯盛柔性超薄玻璃实现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3-02
  • 近日,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柔性超薄玻璃(Ultra Thin Glass,简称UTG)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批量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品的企业,形成了国内唯一覆盖“高强玻璃—极薄薄化—高精度后加工—柔性贴合”的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突破了信息显示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满足了显示终端产品柔性和可折叠发展趋势对关键材料的需求,从源头上保障了中国信息显示产业链安全。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柔性和可折叠成为全球显示产业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它可以使显示终端产品更加便携和功能多样化。2019年初,全球第一款折叠手机发布,手机厂商纷纷效仿,而柔性超薄玻璃具备超薄、耐磨、强度高、可弯折、回弹性好等特性,是理想的柔性折叠盖板材料。

    持续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9年起,凯盛科技集团紧跟电子信息产业柔性和可折叠发展趋势,利用自身在柔性触控玻璃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化能力,整合旗下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建材(蚌埠)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优势,组建柔性玻璃联合实验室,成立协同攻关团队,自主研发出高强度柔性玻璃配方以及减薄、强化、切割和成型加工新技术。
    2020年1月,研制出第一批玻璃样品。
    2020年8月,凯盛科技集团自主开发出30-7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主要性能指标和参数处于中国第一、国际领先的水平,打破国外垄断,并启动工业化生产,同年12月实现连续弯折40万次不破损,产品性能完全符合柔性和可折叠玻璃应用的各种需求。
    2021年2月,在超薄柔性玻璃产品的良品率和弯折半径及弯折次数上持续突破,实现30微米弯折半径小于1毫米,推动了行业的研发与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的同时,促进了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和应用范围扩大。目前,UTG一期项目正按计划推进,建成后,将能够量产6-8寸30微米~7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

    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可期

    未来,公司研发团队将利用公司在玻璃精加工这一领域的强大优势,瞄准柔性显示用超薄玻璃研发和基于柔性玻璃的可折叠盖板开发与工程化两个发展方向,进一步升级高强盖板玻璃原片工艺技术,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先行进入该领域,瞄准高端市场、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国产化柔性玻璃产业链。

相关报告
  • 《突破 | 超薄柔性电子界面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9-15
    •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电子、脑机接口和神经康复等前沿技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将精密电子器件如同“皮肤”一般贴合到器官组织上,实现对生理信号的采集和调控。然而,传统贴附方法往往导致器件内部产生巨大应力,尤其是当贴合在起伏不平的皮肤、大脑或神经表面时,器件内部脆弱的超薄金属线路和芯片很容易因应力集中而损坏,这成为柔性电子发展的一大瓶颈。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团队在打印墨滴行为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该团队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单位,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超薄膜材料转移策略—液滴打印。 该方法利用液滴来拾取和转移超薄膜。在转移到目标基底后,液滴能够在目标表面和超薄膜之间构建临时润滑层,使薄膜在贴附时发生局部滑移,从而动态释放应力,避免器件因过度拉伸而破裂,实现精准、高保形的无损贴附。同时,通过调控液滴与目标表面的三相接触线还可大幅提高薄膜的转移精度。 该技术不仅可以将纳米级厚度的金属、硅等非延展性电子膜无损地转移至光纤、植物、甚至活体细胞表面,还可以通过调节液滴成分,实现干细胞膜转移和生物粘附等功能。在活体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超薄硅基电子膜打印贴附至小鼠神经和脑部表面,构筑出无损且保形的生物电子界面,成功实现了高时空分辨率的红外光对神经的调控。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柔性电子构建方式,解决了薄膜贴附中的应力破坏难题,为柔性电子、脑机接口等交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液滴打印实现薄膜的无应力保形贴附。(A)液滴打印的实施过程;(B)薄膜的动态应力释放过程;(C)薄膜中的应力分布;(D-E)在草履虫上打印的金薄膜;(F)打印在光纤上的石墨烯纳米片;(G)打印在玻璃管上的硅膜;(H-J)通过液滴打印在大鼠模型中构筑的“脑机接口”
  • 《引领折叠屏新材料 东旭光电成功拉制30-70μm超薄柔性玻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0-16
    • 柔性可折叠屏领域好消息不断。三星推出Galaxy Z Flip新品,在业界首次实现折叠屏用超薄柔性玻璃盖板的量产和商用。因超薄柔性玻璃(UTG)更好的屏幕体验及耐磨性,超薄柔性玻璃(UTG)有望迎来产业爆发期。东旭光电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已在石家庄生产基地成功拉制出30-70μm超薄柔性玻璃产品,标志着东旭光电在超薄柔性玻璃领域迎来产业新机遇。 一、可折叠超薄玻璃的发展趋势 随着万物互联智能时代来临,柔性和可折叠是显示产业发展趋势,5G时代折叠显示技术要解决信息显示终端便携+大屏+高清的核心矛盾,促使电子移动终端形态新产品持续迭代。 为全面实现柔性显示,显示器盖板应当具备可反复弯折、透明、超薄、足够硬度的特点。现在部分可折叠手机柔性屏采用CPI材料,虽然CPI材料具备量产基础,但在耐磨性、表面质感、水氧阻隔能力、外观折痕、耐用性等方面有很多问题,严重影响整机寿命和用户体验。而可折叠超薄柔性玻璃相比CPI,由于保留了玻璃的物理特性,具有更好的平整度、透明度、耐热性、表面硬度、耐划伤、高强度、抗水氧等,还具有超薄、可弯曲性等优势,被认为是目前柔性显示最佳的盖板材料。 超薄柔性玻璃盖板正在渐渐成为可折叠手机的新选,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不得不说,可折叠玻璃依然面临挑战,超薄柔性玻璃的抗冲击能力、面板切割技术等是当下技术需要克服的困难所在,若想实现超薄柔性玻璃的进一步商业化落地,技术仍是关键。 二、东旭光电可折叠超薄柔性玻璃研发成果 东旭光电在电子玻璃领域深耕多年,两年前就启动了可折叠超薄柔性玻璃的研发,目前取得技术突破,自主开发的国内独有拉制超薄玻璃的全套技术和装备,可拉制生产30-70μm的超薄玻璃。自主开发独有的超薄玻璃加工技术能有效解决超薄柔性玻璃切割、裂纹等难题,经化学强化后,可实现连续20万次弯折不破损,弯折半径小于2毫米,其超薄玻璃各种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经给下游客户送样。 结语 东旭光电作为全球显示材料领军企业,拥有顶尖行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才,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把握产业迭代机遇进行前瞻布局,新技术储备充足,逐渐构建起多个业绩增长点。未来,东旭光电将持续加大新型玻璃的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