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猛水蚤桡足类多样性》专著正式出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24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浮游生物课题组编研的《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猛水蚤桡足类多样性》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是该团队继2018年出版的《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多样性》之后的又一有关中国海洋桡足类的倾心力作,对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栖桡足类生物学特征、分类学、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针对底栖桡足类分类学存在的疑问进行了论述,对同种异名进行了整编。该书是目前国内记述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猛水蚤种类最多的一部专著,内容丰富、实用,是海洋猛水蚤多样性调查研究、渔业生产、水产养殖等专业科技人才及高等院校相关师生的良好参考资料。

    海洋猛水蚤是海洋生物的主要类群(一般体长小于1mm),绝大多数营底栖性生活,仅少数种类营浮游或寄生生活。无论种类数还是个体数,底栖猛水蚤都是继自由生活线虫之后第二丰富的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是沿海经济鱼类仔稚鱼及大型底栖生物的重要饵料来源,同时诸多学者将小型底栖生物的自由生活线虫和底栖猛水蚤的比值作为水域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生物指标,因此海洋猛水蚤在海洋调查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生产实践价值。

    然而由于我国海洋猛水蚤多样性调查研究开展相对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加之分类学工作费时、耗力,国内从事分类学的人才呈现显著的衰退现象,已成科研系统的“濒危”物种,该专著的出版,期待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为“濒危”物种的培育和保护提供支撑。

  • 原文来源:http://www.tio.org.cn/OWUP/html/kycg/20220721/254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正式出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9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宗国、林茂和王春光三位研究员,组织我国相关机构的近百位海洋专家学者,以世界海洋生物的研究作为背景材料,基于中国有资料记录的海洋生物调查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丛书分为7 个分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概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中国海洋浮游生物》《中国海洋游泳生物》《中国海洋底栖生物》《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 该丛书是全面反映中国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一套丛书,也是涉及物种非常全面的一套丛书。书中内容以世界海洋生物的研究作为背景材料,以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主线,以中国海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及底栖生物为主要内容,侧重于中国海域生物编目和形态,通过彩色图集的展示和文字上的进一步论述,全面反映了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 丛书围绕着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属性,更新了中国已知海洋物种的“家底”,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海洋生物各层次和组分的多样性,同时专论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生态系统,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年来海洋生物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丛书涉及物种全面,内容系统完整,是目前国内首部集大成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成果拓宽和加深了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科普价值。丛书的出版将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和保护研究,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的一项前瞻性成果,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出版南中国海及其周边海域首部海草床生物水下生态图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24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护生态学团队在南中国海及其周边海域海草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研究团队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海洋研究所、泰国海洋与海岸资源部、广西海洋科学院、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出版了南中国海及其周边海域首部海草床生物水下生态图志《Flora and Fauna of Seagrass Beds in and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海草床是最富有生产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和缓解全球变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与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相比海草床所受关注较低,由于海草床位于潮间带和潮下带,其现场调查和影像采集的难度也较大,因此很少有研究能够全面展示海草床内生物的原位生存状态并提供清晰的生态影像记录。目前尚未有系统记录南中国海及其周边海域海草床动植物的图谱专著,而在世界范围内海草床水下生态图志以植物为主,缺乏对海草床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记录。 南中国海及其周边海域拥有世界最高的海草物种多样性,支持了鱼类、海龟、儒艮等重要海洋生物及相邻的生态系统,然而该地区超过60%的海草床正以年均10.9%的速度减少。研究团队聚集了中国及东南亚5个国家15家单位的科研人员,采用自主设计的水下原位观测和样本采集装置,在2008年至2023年十六年间对35个地点开展了调查,获取了大量一手原位观测资料。经分析,共记录海草及其相关生物240种,包括海草4科14种、海草床鱼类20目36科123种、无脊椎动物32目52科99种、非鱼类脊椎动物4种。本专著提供了上述物种的详细介绍和高清生态图谱,填补了全球海草床生态系统原位监测的知识空白。全书以英文编撰,为南中国海及其周边区域面临严重退化的海草床保留了珍贵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并为世界海草床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有益参考和关键科学信息。 专著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杜建国博士、胡文佳博士、陈彬博士,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Jillian Lean-Sim Ooi博士、Affendi Yang Amri博士、Kar Hoe Loh博士,广西海洋科学院邱广龙博士,泰国海洋与海岸资源部Laddawan Sangsawang博士,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海洋研究所Udhi Eko Hernawan博士,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陈石泉博士等共同完成。该研究得到外交部中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合作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6153、41676096)等项目资助,是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务实合作的成果之一,是共同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