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019新冠肺炎国家的输入性国际留学生对韩国2019新型冠状肺炎个人感染的评估》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2-28
  • 有37,000名国际学生从具有感染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风险的国家的将抵达韩国。 来自具有COVID-19风险国家的个人需要遵从家庭隔离计划,但该计划的效力尚不确定。 为了估计由于大量国际学生涌入而可能造成的感染人数,单间是根据家庭隔离的不同标准而建模。 根据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学生进行严格检疫的调查结果发现,韩国不太可能发生流行病。 为了减轻可能的流行病,需要大量的可进行高度隔离的公共卫生资源。

  • 原文来源:;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medrxiv/early/2020/02/19/2020.02.15.20023234.full.pdf
相关报告
  • 《2月20日_中国武汉2019新型肺炎冠状病毒:新兴的感染和管理策略》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23
    • 2月20日_中国武汉2019新型肺炎冠状病毒:新兴的感染和管理策略 1.时间:2020年2月20日 2.机构或团队: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肺内科 3. 事件概要: 《临床和转化医学》于2月20日发表了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肺内科发表的综述论文“2019 novel coronavirus of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emerging attack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2019年底,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发现2019- nCoV肺炎疫情。随着新冠状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快,2019-nCoV开始在家庭或医院中人际传播以及城际传播。截至2020年2月10日,中国确诊病例40261例,疑似病例23589例,死亡病例909例,治愈病例3444例,日本、新加坡、泰国、韩国、美国等24个国家确诊病例383例,其中1例死亡。目前,相比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的SARS死亡率为9.6%,中东呼吸综合征死亡率为34.4%,2019-nCoV在中国的死亡率为2.3%。新病毒似乎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致命。但2019-nCoV的起源、传播和毒力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感染2019-nCoV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全身无力和干咳。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病人是无发烧的或在生物学上被证实无症状的感染。部分病例胸部CT磨玻璃样病变较RT-PCR检测阳性出现的更早。最初结果为阴性的临床疑似病例,建议对鼻咽拭子或痰液样本进行重复检测。根据目前情况,阻断传播、隔离、呼吸和眼睛的保护以及手部卫生是对抗2019-nCoV的紧急管理策略。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clintransmed.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40169-020-00271-z
  • 《2月16日_模拟研究:估算2019-新型冠状病毒风险国家的留学生入境对韩国个体感染的影响》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20
    • 信息名称:模拟研究:估算2019-新型冠状病毒风险国家的留学生入境对韩国个体感染的影响 1.时间:2020年2月16日 2.机构或团队:建阳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3.事件概要: 建阳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在medRxiv预印本平台发表论文“The estimate of infected individuals of the 2019-Novel Coronavirus in South Korea by incom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countries of risk of 2019-Novel Coronavirus: a simulation study”。 文章基于SARS的无症状经验数据(0.2-3%)分别假定了0.2%、1%或3%的国际留学生为携带病毒人员,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到三月中旬截止,在0.2%、1%和3%三种假设条件下,韩国首尔感染人数将分别为38-67人,184-280人,和546-813人,隔离人数将分别为38-64人,182-268人,和539-780人,但就总体而言,该疾病在韩国产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小。文章指出,由于公共卫生资源有限,对COVID-19可能暴露的个人进行隔离对于公共卫生当局防止本地传播至关重要。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5.20023234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