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泥(简称“油泥”)。油泥本质上为油-水-固三相分散体系,而且被列入了《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未经处理的油泥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动物、植物和人类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开发适合且有效的治理方法至关重要。因其来源、成分和储存时间的不同,导致油泥极其复杂,山东大学研究人员探索了热解、溶剂萃取和表面活性剂增强清洗等多种处理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水、油和固相的变化研究了水热处理对油泥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处理显著降低了油泥中的水分含量,但却增加了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同时,水热处理过程中会发生了缩合、侧链断裂和氧化反应,导致油泥焦化、团聚和含氧基团含量增加。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一步证实,这种增加强化了油固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这类油泥的固相主要组分为方解石,其可与含氧基团形成钙桥。另外,水热处理降低了固体颗粒尺寸,增加了油固之间的接触面积。有趣的是,脱沥青质过程弱化了油固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散剂DBSA不仅能够有效分散沥青质,而且可以分散油泥颗粒,促进油泥的脱沥青质过程,从而提高油泥的清洗效率。清洗后,HOS中的残油量降低至0.34%以下,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DBSA辅助正庚烷脱沥青质与传统清洗相结合处理含油油泥的新方法,并且阐明了水热处理对含油污泥油固分离的影响,同时该方法也适用于风化或老化油泥砂的处理,而且为稠油热采后采收率的再提高提供了有价值性的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
[1] New Insights Into Interaction Between Oil and Solid During
Hydrothermal Treatment of Oily Slu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