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诠释热带海草床资源退化原因与发生机制研究中获系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海草床作为近海三大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竞争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蓝色碳汇,具有极其高效的光合放氧和碳捕获与碳封存能力,因此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渔业资源量、地球碳氮氧循环平衡以及固碳增汇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海草床资源丰度和总量持续降低、退化甚至消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几乎所有的海草纳入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保护名录,呼吁全社会积极关注和保护海草床生态资源。尽管如此,即便在自然保护区内,海草床资源退化趋势同样发生,但是目前具体诱因与发生机制并不清楚,严重阻碍了海草床资源保护和修复工作。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重点选择海菖蒲、泰来草、圆叶丝粉草等热带海草为研究对象,生态考察耦合实验室模拟和野外原位试验,系统开展了生长繁殖规律、逆境生理、生化代谢和多组学研究。结果发现,以往忽视的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异常波动、人类活动引起近岸海水富营养化和海水透明度降低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海水氧含量大幅下降,严重威胁热带海草正常光合与呼吸代谢和生长发育,成为海草床资源退化的重要诱发因素,进而诠释了高/低温、缺氧等对海草伤害和海草床资源衰退的机制。

    其中,海水富营养化导致微型藻类与飘浮型大型藻类爆发和悬浮颗粒等增加,引起海水透明度和海水溶氧量下降,成为热带海草资源量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短期缺氧虽不破坏海草光合机构,但长期黑暗缺氧(如富营养化海草床夜晚含氧量下降近50%)严重抑制海草呼吸产能和线粒体向叶绿体内的能量转运,间接导致受强光抑制损伤的光系统II修复所需能量不足,从而使损伤的光系统II难以修复,也造成次日海菖蒲和丝粉草等海草的光合活性、电子传递和光能转换效率整体下降,由此产生恶性循环严重阻碍海草的正常生长发育。

    同时,全球变化引起海水高/低异常变化尤也对栖息于较浅水域热带海草产生影响,成为导致海草床资源严重退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一方面,海菖蒲、泰来草和丝粉草等只适宜于栖息在温暖的热带海水中,而其耐受低温能力较差、抗氧化防御系统普遍较弱,有效抵御低温胁迫的能力不足,即便在稍低的21℃海水中,其PSII光合机构损伤就已发生,引起光合性能下降,并且温度越低所造成的损害也越大,如果同时结合强光照则损伤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热应激也严重威胁着海草的生存,尤其36℃以上高温直接导致PSII反应中心失活,诱发光合机构发生损伤,并且热胁迫越强其光合活性的恢复就越困难,高光照可进一步加剧热应激的破坏作用,因此在无论出现异常的海洋热浪,还是自然状态下中午退潮期间,热应激与强光耦合作用都极易造成光合活性发生显著甚至不可逆转地下降;同样,相对薄弱的热带海草抗氧化防御系统也难以消除热应激引起的损伤作用。

    上述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海水缺氧、温度异常波动与海草床退化间的关系,为制定海菖蒲海草床资源有效保护和修复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研究取得的系列成果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等上线发表。车兴凯、张孟洁、栾维迎和张铁等分别作为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刘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李虎助理研究员、张立涛副研究员分别参与了相关工作。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等项目支持。

    Xingkai Che, Tie Zhang, Hu Li, Yongfu Li, Litao Zhang, Jianguo Liu*, Nighttime hypoxia effects on ATP availability for photosynthesis in seagrass.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2023, DOI: 10.1111/pce.14654 

    Mengjie Zhang, Hu Li, Litao Zhang, Jianguo Liu*, Heat stress, especially when coupled with high light, accelerates the decline of tropical seagrass (Enhalus acoroides) meadow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3, 192 :115043.

    Xingkai Che; Tie Zhang; Hu Li; Litao Zhang; Jianguo Liu*; Effect of Hypoxia on Photosystem II of Tropical Seagrass Enhalus acoroides in the Dark,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2022,98(2): 421-428.  https://doi.org/10.1111/php.13522

    Tie Zhang; Xingkai Che; Hu Li; Litao Zhang; Jianguo Liu*; The damage mechanisms of dark hypoxic stress on photosystem II of Cymodocea rotundata,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2022, 98: 1323-1331. https://doi.org/10.1111/php.13641

    Weiying Luan, Hu Li, Litao Zhang, Jianguo Liu*, Enhalus acoroides efficiently alleviate ocean acidification by shifting modes of inorganic carbon uptake and increasing photosynthesis when pH drops.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3, 186: 105896. https://doi.org/10.1016/j.marenvres.2023.105896 

    Mengjie Zhang, Litao Zhang, Hu Li, Jianguo Liu*, The lack of low 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tropical seagrasses strongly restricts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2, 173:105539. https://doi.org/10.1016/j.marenvres.2021.105539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7/t20230707_680700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诠释深海锰结壳生物矿化研究中获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微生物参与锰结壳形成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2篇研究论文分别刊发于国际TOP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和mBio。 锰结壳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深海海底的固体矿产资源,其形成过程可能与深海特殊地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或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然而关于其具体成因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在锰结壳的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效率远超物理化学过程(>105倍)而备受关注。 研究团队从西太平洋海底获得的锰结壳样品中,分离获得耐高浓度锰离子的深海盐单胞菌(Halomonas sp. MNB13),研究结果表明:菌株MNB13的半胱氨酸代谢参与调控锰元素的成矿过程,并证实其下游产物H2S直接决定氧化锰的生成量。 研究团队还获得来自锰结壳样品的另一菌株Georhizobium sp. MAB10,能够耦合锰氧化和无氧光合作用进行生长,同时伴生出不溶性黑色锰氧化物。深入研究发现,MAB10菌株具备无氧光合系统,吸收近红外光生成ATP。在加入二价锰离子后,还原力产量显著增加,证实锰源电子可进入MAB10菌株呼吸电子传递链。此外,研究还定位了使二价锰氧化的关键蛋白,体外验证了其锰氧化功能。 上述成果为微生物参与锰矿形成过程提供了直接实验证据,并诠释了其作用机制。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建国团队的副研究员杨娜为上述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徐秀丽、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立涛、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宋福行和澳大利亚Griffith University教授Linlin Ma参与研究并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国良和“科学”号NORC2020-581航次人员在锰结壳样品获取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关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先导B和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Xiuli Xu, Fuhang Song, Guoliang Zhang, Linlin Ma, Na Yang. 2024. Proteomic insights into the response of Halomonas sp. MNB13 to excess Mn(II) and the role of H2S in Mn(II) resistanc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46:11815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935124000616?via%3Dihub Xiuli Xu#, Litao Zhang#, Fuhang Song, Guoliang Zhang, Linlin Ma, Na Yang. 2024.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alphaproteobacterium Georhizobium sp. MAB10 revealed a pathway of Mn(II) oxidation-coupled anoxygenic photoautotrophy: a novel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tic process in deep-sea ferromanganese nodule formation. mBio. 10.1128/mbio.02675-24.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mbio.02675-2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诠释深海锰结壳生物矿化研究中获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课题组在深海微生物主导参与锰结核成矿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结果以2篇研究论文分别在国际TOP学术期刊Chemosphere(IF=8.94)和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IF=7.129)上发表,该成果诠释了微生物代谢在锰离子富集及成矿中的作用机制。 锰结壳广泛分布于2000米以深的海底,在密集区每平米可达到百公斤以上,全球海底总储量估计约3万亿吨以上,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海底锰结壳通常生长于海底坚硬的海山或基岩上,其成因可能与深海特殊地质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或生物过程有关,但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观点。除了海底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以外,微生物矿化作用也非常值得关注。一些微生物的成矿效率可达物理化学作用的105倍以上,在锰结壳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从深度为~2500 m西太平洋海底获得的锰结壳样品中,首先分离获得一株耐高浓度锰离子的深海菌株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MNB17),进而利用该菌株开展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单胞菌菌株MNB17直接参与锰元素的富集与成矿过程,并证实其催化成矿类型与锰离子浓度有关,即锰离子浓度的高低决定着不溶性的碳酸锰和氧化锰形成。其中,在相对低浓度中,菌株MNB17可形成以菱锰矿(JCPDS#44–1472)为主的矿物;而在相对高浓度中,则形成以氧化锰矿(JCPDS#81–2261)为主的矿物。 研究团队通过代谢组学诠释了菌株在不同锰离子浓度下如何调控形成不同锰矿的过程。结果表明:在不同锰浓度下该菌株的能量代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相对低浓度锰离子溶液中,菌株MNB17有氧及无氧呼吸旺盛,同时脂肪酸发生降解,可为菌株代谢提供充足的能量,进行氨化作用形成菱锰矿;而在相对高浓度锰离子溶液中,菌株有氧及无氧呼吸下降,导致氨化作用减弱,负责锰离子氧化的多铜氧化酶的表达显著提高,因此氧化锰矿占比相应增加。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向高浓度锰离子溶液中添加外源有氧呼吸底物,成功地将氧化锰矿转变为菱锰矿,验证菌株MNB17可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参与不同浓度锰离子中的成矿过程,并决定最终成矿类型。 研究团队的另一结果还发现:高浓度锰离子条件下,菌株胞内ROS生成明显增加,ROS也参与催化氧化锰矿的形成。转录组学揭示:在锰离子培养条件下,菌株MNB17的组氨酸合成通路基因显著上调。组氨酸是α-酮戊二酸的前体,α-酮戊二酸通过非酶催化反应消除胞内过剩的ROS,减少氧化锰矿的生成。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向高浓度锰离子溶液中外源添加组氨酸,成功地将氧化锰矿转变为菱锰矿,进而也验证了组氨酸代谢也参与了菌株MNB17锰成矿形式。 上述成果为微生物参与锰矿形成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并诠释了其作用机制。我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团队的杨娜副研究员为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中心张国良研究员在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B专项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Fuhang Song, Guoliang Zhang, Xiuli Xu, Steven W. Polyak, Kai Zhang, Honghua Li, Na Yang*. 2022. Role of intracellular energy metabolism in Mn(Ⅱ) removal by the novel bacterium Stenotrophomonas sp. MNB17. Chemosphere, 308,136435.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2.136435 Fuhang Song, Guoliang Zhang, Honghua Li, Linlin Ma, Na Yang*. 2022.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Stenotrophomonas sp. MNB17 revealed mechanisms of manganese toleranc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the role of histidine biosynthesis in manganese removal.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44, 114056. 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2.11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