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健康院发现磷脂调控多能干细胞命运的全新“烽燧”模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2-10
  • 北京时间11月28日,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Phospholipid remodeling is critical for stem cellpluripotency by facilitating mesenchymal-to-epithelial transition”。该研究发现磷脂在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过程中发挥动态重塑功能,并鉴定出其中的磷脂酰乙醇胺为多能性获得和维持中的关键脂类分子,其通过信号转导调控“间充质-上皮转换(MET)”这一重编程早期关键事件。这一工作揭示了磷脂并非通过膜转运,而是通过信号调控细胞命运的全新工作模式,为研究脂类代谢在多能干细胞干性获得、维持及失去中的功能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磷脂是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内含量最高的脂类,其不仅作为细胞质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结构组分,还参与调控许多生理病理过程。磷脂对小鼠胚胎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敲除小鼠多个磷脂生成的相关基因,如Chkα、Pcyt1、Pcyt2等,会导致其胚胎致死。然而磷脂是否及如何调控多能性的维持、失去及获得仍不清楚,具体哪些磷脂发挥作用仍需回答。

      刘兴国组利用高精准高覆盖的脂质组学检测了体细胞重编程不同时间点的磷脂组成,发现了多种磷脂在重编程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其中,磷脂酰乙醇胺在重编程早期骤然升高随后下降,提示其可能在重编程早期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升高是通过CDP-乙醇胺途径实现,有利于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通过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课题组发现磷脂酰乙醇胺在重编程中并没有影响自噬等膜转运事件,而是通过促进其结合蛋白Pebp1与IKKα/β的相互作用,抑制IKKα/β的磷酸化及NF-κB的入核,从而抑制了间充质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间充质-上皮转换”。而在多能性维持方面,磷脂酰乙醇胺同时具有调控胚胎干细胞生长的功能。

      细胞质膜与细胞器膜如同细胞的围墙一样,把细胞内隔成若干相对独立的空间。磷脂作为膜组分,一般被认为通过动力学影响细胞命运。然而,正如长城这样的围墙,除了基本功能外,还可以承担“烽燧”这样的信号传递功能,本研究发现细胞器膜组分发挥“千里望狼烟”的信号作用,直接到达细胞核“运筹中军帐”,通过基因表达实现细胞形态的转变。

      重要的是,这一细胞代谢调控细胞形态转变的全新“烽燧”模式,将磷脂、细胞迁移及细胞命运联系起来。因为“间充质-上皮转换”不但在发育分化中必需,而且在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工作为探索细胞命运的生理调控和癌症的病理调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本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经费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tpxw/201911/t20191128_5444299.html;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1/eaax7525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发现“脂滴涅槃”启动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全新模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30
    •   5月25日,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Plin2-mediated lipid droplet mobilization accelerates exit from pluripotency by lipidomic remodeling and histone acetylation”(Plin2介导的脂滴动员通过脂质组重塑及组蛋白乙酰化加速多能性退出)。该研究发现多能干细胞分化伴随着脂滴消失,过高的脂质水解引起脂质组重塑,从而调控线粒体关键磷脂及内嵴结构,进一步通过降低乙酰辅酶A及组蛋白乙酰化,最终促进多能性的退出。这一工作不仅揭示了脂滴稳态在多能性维持中的作用及其调控蛋白,还发现了脂滴-线粒体互作调控表观遗传及细胞命运的新模式。   细胞器及代谢重塑在干细胞命运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提供代谢底物,还可参与调控表观遗传及基因表达。多能干细胞具备独特的细胞器结构和代谢模式,而细胞器及代谢逐渐被认为是调控细胞命运的关键调控因子。刘兴国团队在国际上独辟蹊径,系统的阐明了细胞器的离子信号,组分重塑,代谢组-表观组,乳酰化及磷酸化修饰,脂代谢通路等调控多能性的一系列重要方式。   脂滴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细胞器,由单层磷脂膜包裹核心的中性脂组成,参与脂质的储存和利用。许多哺乳动物的卵细胞和胚胎中存在大量脂滴,其形态数目随着卵裂及胚胎发育发生剧烈变化,然而脂滴稳态在多能干细胞命运决定中的调控模式及作用仍不清楚。   刘兴国团队发现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cell, ESC) 存在大量脂滴,维持着较低的中性脂水解速率,而多能干细胞分化伴随着中性脂水解速率的上升及脂滴的消失。这一分化中的脂质变化受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调控:多能干细胞分化起始时,脂滴表面蛋白Plin2被分子伴侣Hsc70识别并转运至溶酶体降解,加速了脂滴中性脂的水解。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过高的脂质水解速率引起细胞内脂质组的重塑,降低线粒体中的关键磷脂-心磷脂与磷脂酰乙醇胺,破坏线粒体内嵴结构,从而降低脂肪酸氧化及乙酰辅酶A的产生。乙酰辅酶A的降低引起多能性相关基因启动子上组蛋白乙酰化H3K27ac的降低,加速了多能性相关基因的下降及多能性的退出。   该研究揭示了“脂滴涅槃”燃烧自己,而照亮多能干细胞分化进程的功能,发现脂滴稳态与线粒体重塑的互作新模式。由于脂滴变化及线粒体重塑存在于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包括胚胎停滞,肿瘤发生,脂肪肝及神经退化等,这一工作为探索这些生理病理过程的机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多能性与脂滴一路陪伴,而多能性退出时,脂滴也“涅槃”消失,起始分化为各胚层的发育进程,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由一生二万物元”。脂滴的消失,通过细胞器互作重塑线粒体磷脂组分与内嵴重塑,正是“脂滴涅槃聆旧梦,线粒漫溯唤新颜”。 进一步乙酰辅酶A通过组蛋白乙酰化加速多能性的退出,正是“笙箫空余何寂寞,星船满载是乙酰”。这一发现对于胚胎早期发育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然而,当人生到达“四十而不惑”的油腻中年,脂滴在肝脏、肿瘤、退化神经等又重现,这一发现同样具有重要的病理意义,正是“此别可待成追忆?人生不惑如初见。”   本研究与复旦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完成。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等的经费支持。
  • 《广州健康院揭示线粒体TCA酶入核调控多能性的全新模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13
    •  2022年12月2日,Nature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持续性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Nuclear Loca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TCA Cycle Enzymes Modulates Pluripotency via Histone Acetylation”(线粒体TCA循环酶入核通过组蛋白乙酰化调控多能性)。该研究发现,多种线粒体TCA循环酶在多能干细胞获得、状态转变以及转变为全能干细胞等过程中均存在从线粒体转运到细胞核的现象,并且核定位TCA循环酶调控上述过程。核定位丙酮酸脱氢酶 (Pdha1) 能促进细胞核内乙酰CoA从而促进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并进一步打开多能性相关基因,促进多能性获得。该研究揭示了线粒体TCA循环酶入核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多能性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线粒体反向信号调控干细胞多能性的新模式。   哺乳动物细胞内,存在两个具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细胞核与线粒体。这两者自从大约二十亿年前的相遇,开始了相恋相依的进化历程。多能干细胞独特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使其在再生医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s)及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是两种常见的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特殊的表观遗传修饰状态,而许多线粒体代谢产物如:乙酰辅酶A、α-酮戊二酸、NAD+等作为组蛋白修饰酶的辅基直接发挥重要作用。刘兴国团队在国际上独辟蹊径,以多能干细胞模型系统地阐明了线粒体氧离子调控组蛋白甲基化与DNA甲基化,线粒体代谢产物调控组蛋白乳酸化、乙酰化,线粒体磷脂调控组蛋白乙酰化及基因表达等一系列通过反向信号模式调控细胞核的全新模式。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作为需氧生物体内最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是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重要枢纽。线粒体TCA循环酶正常行驶功能是TCA循环维持的关键。TCA循环酶在一些恶性肿瘤细胞中能从线粒体转运到细胞核内发挥DNA修复和表观遗传调控的作用。然而,TCA循环酶在多能性获得与转变中时空调控的规律和作用还完全不清楚。   刘兴国团队聚焦多能性的各个过程,包括多能干细胞获得(iPSCs重编程)、始发态-原始态转变(Primed-Naive转变)、转变为全能干细胞(ESCs-类二细胞期细胞(2CLCs)转变)。在以上过程,均发现线粒体内TCA循环酶类包括Pdha1、Pcb、Aco2、Cs、Idh3a、Ogdh、Sdha、Mdh2等存在从线粒体向细胞核转运的现象。其中,过表达核定位TCA循环酶Pdha1、Pcb、Aco2、Cs及Idh3a能促进干细胞多能性的获得及Primed-Naive转变。另外核定位的Pdha1还能促进ESCs向2CLCs的转变。Pdha1对多能干细胞命运的作用依赖于其丙酮酸脱氢酶活性。   刘兴国团队发现,在多能性获得过程中,核定位TCA循环酶Pdha1不改变细胞的有氧呼吸及糖酵解动态平衡。核定位Pdha1通过促进细胞核内乙酰辅酶A的合成为组蛋白乙酰化提供反应底物,促进组蛋白H3乙酰化, 尤其是H3K9及H3K27两个位点的乙酰化修饰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核定位Pdha1能促进多能性相关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及增强子区域的H3K9ac及H3K27ac水平。核定位Pdha1能促进P300及重编程因子Sox2/Klf4/Oct4对他们下游靶标(多能性基因)的结合,并促进多能性相关基因染色质的重塑,进而促进多能性的获得。   这一工作也为目前新的组蛋白修饰如:组蛋白棕榈酰化、巴豆酰化、丁酰化修饰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这些修饰也依赖于线粒体产生的代谢物。本研究描述了多个 TCA 循环酶的转运入核。除了Pdha1 外,其他TCA 循环酶也可能在调节细胞核中的表观遗传学中发挥类似作用,提示细胞核中可能存在类似于线粒体中的复杂代谢循环,并调控多种表观遗传途径。   本研究阐明的Pdha1转运入核为组蛋白乙酰化提供局部乙酰辅酶 A,是一种全新的通过活跃的组蛋白乙酰化维持染色质开放状态的新途径。这一途径对于多能性至关重要,表明在早期发育中重要的生理意义。另一方面,肿瘤干细胞同样表现出开放的染色质结构、过度活跃的组蛋白乙酰化和从氧化磷酸化到无氧糖酵解的代谢转换,这一新途径也可能为肿瘤干细胞的病理研究提供信息。   细胞核与线粒体在二十亿年相恋相依中,进化很多的交流方式,其中线粒体代谢物入核作为表观遗传酶的辅基是重要的一种。这就像线粒体与细胞核隔着细胞质的海洋,代谢物就是那舟上相思的“红豆”。而线粒体TCA循环酶则另辟蹊径,作为线粒体的“信物”,到达细胞核,更加精准的对应需求,在细胞核里局部生根发芽,就地利用养料(丙酮酸)结出新鲜茂密的“红豆”,并使局部的核小体松散。正是:“一种思念上兰舟,二处闲愁寄红豆。三羧酸酶知我意,四双化作核体柔”。   本研究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完成。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