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半导体所提出免于退极化效应的光学声子软化新理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1-08
  • 通过晶体管持续小型化提升集成度的摩尔定律已接近物理极限,主要瓶颈是晶体管功耗难以等比例降低。进一步降低功耗有两个主要途径:其一是寻找拥有比HfO2更高介电常数和更大带隙的新型高k氧化物介电材料,确保不降低栅控能力的前提下增厚栅介电层,遏制量子隧穿效应引起的栅极漏电流;另一个是采用铁电/电介质栅堆叠的负电容晶体管(NCFET),突破传统晶体管室温60 mV/dec的亚阈值摆幅限制,进而实现更低的工作电压和功耗。氧化物高k介电常数和铁电相变都源于光学声子软化。通常认为,只有当Born有效电荷足够强使得长程库伦作用超越短程原子键强度时,才会出现光学声子软化,但这会导致材料的介电常数与带隙成反比,难以同时拥有高介电常数和大带隙。此外,铁电材料受限于强Born有效电荷引起的界面退极化效应,难以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的纳米尺度器件。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团队联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揭示岩盐矿结构(rs)BeO反常地同时拥有超高介电常数和超宽带隙的起源,创新性地提出通过拉升原子键降低化学键强度实现光学声子软化的新理论,并提出该新方法可以免于困扰传统铁电材料的界面退极化效应,成功解释了硅基外延HfO2和ZrO2薄膜在厚度降低到2-3nm时才出现铁电性的“逆尺寸效应”。该纯理论的研究成果于2024年10月31日以“降低原子化学键强度引起免于退极化效应的光学声子软化(Softening of the optical phonon by reduced interatomic bonding

    strength?without depolarization)”为题,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

    在该工作中,研究团队注意到rs-BeO反常地拥有10.6 eV的超宽带隙和介电常数高达271?0,远超HfO2的6 eV带隙和25?0介电常数。该工作揭示,由于rs-BeO中的Be原子很小导致相邻两个氧原子的电子云高度重叠,产生强烈的库仑排斥力拉升了原子间距,显著降低了原子键的强度和光学声子模频率,导致其介电常数从闪锌矿相的3.2 ?0(闪锌矿相中氧原子相距较远电子云重叠很小)跃升至271 ?0。基于这一发现,提出了通过拉升原子键长度来降低原子键强度,从而实现光学声子模软化的新理论。

    由于该光学声子模软化驱动的铁电相变不依赖传统铁电相变所需的强库仑作用,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界面退极化效应。研究团队利用上述理论成功解释了在Si/SiO2衬底上外延生长的Hf0.8Zr0.2O2和ZrO2薄膜在厚度降低到2-3nm时才出现铁电性的“逆尺寸效应”:当Hf0.8Zr0.2O2或ZrO2薄膜减薄至2-3nm时,衬底晶格失配对外延薄膜施加显著的双轴应变降低原子键强度,软化TO声子模使其频率降低至零而导致铁电相变,理论预测的长宽比和面间距两个特征结构因子可以完美重复实验测量值。

    离子半径差异、应变、掺杂和晶格畸变都可以拉升原子键长度降低原子键强度,该发现为通过上述手段实现薄膜铁电相变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光学声子模软化是凝聚态物理中的高k介电材料、铁电材料、相变材料、热电材料和多铁材料的关键因素,该工作为设计晶体管高k介电层和发展兼容CMOS工艺的超高密度铁电、相变存储等新原理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图1 岩盐矿(rs-) BeO的反常现象及起源

    图2 ZrO2在(101)平面双轴应变作用下的动力学特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99-0
相关报告
  • 《Nature: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提出光学声子软化新理论》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4-11-04
    • 据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官网报道,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骆军委研究员团队联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魏苏淮教授、剑桥大学John Robertson教授,通过揭示岩盐矿结构(rs)BeO反常地同时拥有超高介电常数和超宽带隙的起源,创新性地提出通过拉升原子键降低化学键强度实现光学声子软化的新理论,并提出该新方法可以免于困扰传统铁电材料的界面退极化效应,成功解释了硅基外延HfO2和ZrO2薄膜在厚度降低到2-3nm时才出现铁电性的“逆尺寸效应”。该纯理论的研究成果于2024年10月30日以“降低原子化学键强度引起免于退极化效应的光学声子软化(Softening of the optical phonon by reduced interatomic bonding strength?without depolarization)”为题,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由于该光学声子模软化驱动的铁电相变不依赖传统铁电相变所需的强库仑作用,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界面退极化效应。 光学声子模软化是凝聚态物理中的高k介电材料、铁电材料、相变材料、热电材料和多铁材料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成果不仅为通过离子半径差异、应变、掺杂和晶格畸变等手段实现薄膜铁电相变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还为设计晶体管高k介电层和发展兼容CMOS工艺的超高密度铁电、相变存储等新原理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 《突破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强场超快光学”创新研究群体在太赫兹声子极化激元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10-15
    • 2025年10月9日,国际权威光学期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Manipulating terahertz phonon-polariton in the ultrastrong coupling regime with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为题,在线发表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陆培祥教授领导的“强场超快光学”创新研究群体在太赫兹强耦合与调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太赫兹频段的声子极化激元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型准粒子,蕴含着丰富的物理信息,在太赫兹源、拓扑光控和传感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实现并调控其超强耦合是探索新奇物理现象和开发新型光电器件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光学微腔(如法布里-珀罗腔和等离子体纳米腔)在局域场增强和模式体积方面存在固有局限,难以实现并有效调控太赫兹频段的超强耦合。 针对此挑战,课题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连续域中束缚态(BICs)的全新复合体系,利用金超表面中的BICs模式与钙钛矿(MAPbI?)薄膜的声子进行耦合。如图1所示,通过精确设计超表面单元结构的不对称性,能够有效控制BICs模式的品质因子以匹配声子阻尼率;通过缩放单元尺寸,则可连续调节BICs的共振频率,使其与MAPbI?薄膜在0.95 THz的声子共振频率对齐,从而观测到清晰的能级反交叉现象。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减小超表面的周期来压缩模式体积,成功将复合体系的拉比劈裂从声子频率的28%连续调控至48.4%,达到了超强耦合领域。该耦合强度是目前太赫兹声子极化激元领域已报道的最高值之一。 图1:贵金属/钙钛矿复合超表面的示意图与BICs模式的非对称性调控 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金属BICs的超表面平台不仅耦合强度高、可调谐性好,还兼具易于集成和小型化的优势。此外,该工作创新性地引入了小波变换法对太赫兹时域信号进行分析,首次提取了声子极化激元的模式演化动态信息。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耦合强度的增加,MAPbI?薄膜的声子辐射强度显著增强了10 dB,直观揭示了增强的耦合强度如何有效提升声子的辐射效率(如图2)。 图2. 广义Morse小波变换分析太赫兹时域信号 这工作不仅为在太赫兹波段研究和操控光与物质强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所发展的方法还有望应用于探索多模式耦合等复杂物理现象。基于钙钛矿的半导体特性,该平台在未来太赫兹拓扑光子学、超快光调制器和光电探测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