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氢能发展路线面面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7
  • 氢能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终极能源”,世界各国正积极布局。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各自氢能发展的重点又有所不同。分析这些特点,发现其中规律,有助于推动我国氢能产业更好地找准国际市场,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氢能可实现跨部门、跨时间和跨地点的灵活转移能源,减少弃风、弃光、弃水,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中发挥系统性作用。日本、韩国、欧盟的氢能路线图均对氢能在移动端和固定端的应用、加氢站建设和氢气供应作了规划。氢燃料电池汽车(FCV)是氢能应用领域最为重要的一环。但各国(组织)燃料电池汽车的总量目标,车型选择,配套加氢站建设,以及氢气供应策略和固定端氢能应用重点方向各不相同。

    燃料电池汽车

    欧盟规模最大,韩国最重视

    日本、韩国、欧盟在路线图中均提出了FCV累计产量目标,它们之间存在数量级差异。其中,欧盟目标最为宏伟,计划至2050年累计生产5270万辆;韩国次之,计划至2040年累计生产620万辆;日本最低,计划至2030年累计生产80万辆。

    同时,日本与欧盟2030年FCV累计产量分别相当于当前汽车年产量的24%和22%,在本国(组织)汽车工业中的重要性相近;韩国与欧盟2040年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54%和113%,韩国FCV的重要性高于欧盟。但韩国FCV严重依赖出口市场,2040年累计620万辆的FCV产量中有330万辆计划用于出口,其总量目标能否实现与国际FCV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规模欧盟 >韩国>日本,燃料电池汽车在本国(组织)汽车工业中的重要性韩国>日本≈欧盟。

    车型

    日韩侧重乘用车,欧盟商用车优先

    日本、韩国、欧盟均以汽车作为氢燃料电池在移动端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但选择的汽车类型各有侧重。燃料电池乘用车是日本和韩国的重点发展对象,丰田Mirai、本田Clartity和现代NEXO三款FCV已实现量产和商业化;而欧盟认为燃料电池乘用车与纯电动车竞争无优势,汽车领域应该优先发展行驶里程更长、负载更重的商务车、出租车、卡车等。

    从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在同类型汽车中的份额来看,日本虽然看好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发展,但目标相对保守,规划2030年燃料电池乘用车保有量份额仅为1%;韩国目标相对激进,2040年燃料电池乘用车保有量份额为11%,且韩国更重视氢燃料电池在出租车、公交车、卡车市场的应用;而欧盟对各类型FCV的发展都很乐观,提出了较高的FCV保有量份额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不断调整其氢能战略目标,以往对氢能的定位是“未来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但近来提“氢电共存”更多。

    此外,叉车是日本应用氢燃料电池的一大特色领域,2030年日本将累计生产1万台燃料电池叉车,占叉车保有量的8%。此外,日本、韩国和欧盟都计划研发氢燃料电池火车和船等,欧盟将率先于2030年替换570列柴油火车。

    加氢站规划

    韩国遥遥领先

    日本、韩国和欧盟国土面积差异较大,从加氢站密度来看,日本和欧盟相近,2030年加氢站规划密度均为0.1个/百公里;而韩国远大于欧盟,2040年韩国和欧盟加氢站规划密度分别为1.1个/百公里和0.3个/百公里。从加氢站服务能力来看,欧盟略高于日本,2030年欧盟和日本均站服务车辆数分别为1120辆/个和889辆/个;韩国远高于欧盟,2040年韩国和欧盟均站服务车辆数分别为2417辆/个和1420辆/个。综合来看,加氢站规划韩国>欧盟>日本。

    然而,与加油站相比,加氢站规划数量还远远不够。日本、韩国和欧盟加油站密度分别为2.8个/百公里、11.3个/百公里和2.2个/百公里,与加氢站规划密度存在数量级差异。

    氢气供应

    日韩依赖进口,欧盟青睐本土制氢

    日本、韩国和欧盟氢气供应策略存在差异。日本和韩国能源匮乏,未来氢能应用成规模后,氢气很大程度依赖海外供应。日本计划在2030年左右建成商业化规模化的国际氢供应链,年生产能力约30万吨(如果30万吨氢气全部用于发电,相当于一台核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川崎重工已在澳大利亚投资试点褐煤制氢项目。与此同时,日本将在本土发展电解水制氢,充分利用正在快速扩张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韩国目前99%的氢气来源为化石燃料制氢,未来将大力发展工业副产制氢、高效电解水和氢气国际贸易。而欧盟选择本土电解水制氢和蒸汽甲烷重整/自热重整。具体采用哪种技术取决于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情况,并且因项目而异。

    若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电解水系统成本大幅下降,则氢气来源以电解水为主;若碳捕集封存技术成熟且政策允许,则以蒸汽甲烷重整/天然气自热重整为主。

    氢能固定端应用

    日韩“偏爱”发电,欧盟全面发展

    固定端氢能应用主要包括固定式燃料电池、氢气热电联产发电、供热以及作为工业原料等。日本在家庭燃料电池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开展商业化应用多年,预计2020年达到盈亏平衡。同时,日本也在积极探索氢气热电联产和工商业燃料电池发电;韩国紧跟日本,计划大力发展氢能发电和家庭建筑燃料电池,提出了2040年实现工商业氢能发电装机量15 GW(相当于2018年韩国133 GW发电总量的11%)、家庭建筑燃料电池装机量2.1 GW(约94万户)的宏伟目标;欧盟则采取了全面发展的策略,到2050年,氢能应用中交通运输领域仅占30%,发电、建筑供电供暖、工业能源、工业原料占比将分别达到5%、25%、11%、29%。

    对我国启示

    因地制宜制定氢能发展策略

    我国氢能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新能源汽车推广经验丰富,在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方面优势显著。但同时也存在技术工艺水平较低、产业链建设薄弱、技术标准/检测体系滞后等短板。我国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要稳步推进、扬长补短、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编制氢能发展路线图,健全产业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引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建立完整的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三是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区域示范应用,推进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多领域氢能示范。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huagong/2021/01/27/detail_2021012789603.html
相关报告
  • 《食品保鲜新技术面面观》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5-03-28
    • 食品问题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话题。而食品的保鲜总是更是食品总是中的重中之重。食品保鲜技术也是一门高新技术。长期以来,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食品保鲜技术领域里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食品保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条件和设备保障,使得这门高新技术获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在该领域内研究和开发出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新技术。面面简要介绍一下国外在食品保鲜技术领域里的最新进展情况。
  •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已形成“七有”局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3
    • 近日,财政部等部委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第一年度(即2021至2022年度)工作完成了考核评价,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如期且超额完成车辆推广任务,依据考核结果获得首批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5亿元。目前,北京市财政局已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奖励资金及时拨付至相关区及相关企业,为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之一,是实现多领域深度清洁脱碳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近年来,北京围绕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已形成“有场景规模、有技术突破、有政策机制、有产业生态、有能源补给、有创新模式、有区域协同”的“七有”局面,全市氢能产业初步完成从源头基础创新到商业化发展路径的试点探索,基本实现了氢能产业“从1到10”的突破,正处在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在场景规模上,截至2023年8月,京津冀城市群面向城市公交、包车客运、普货物资、冷链物资、建筑垃圾、生产原料、工业制品、等应用场景,前两个示范年度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数量2509辆,以超额241辆的成绩完成两年推广任务,其中第一年度推广1239辆,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5亿元。 在技术突破上,经前两年的示范,目前已如期实现电堆、空压机等5项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提前实现质子交换膜、催化剂2项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应用,核心性能指标取得较大的突破,实现百辆级以上规模的装车应用。同时,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车载氢系统以及氢气制、储、运环节装备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在政策机制上,北京市已制定发布氢能产业各类支持政策措施超过50项,涵盖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产业落地、推广应用、氢能保障和安全监管六大维度,已初步建成“全环节、全方位”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 在产业生态上,北京已初步形成“一南一北”集聚发展的氢能产业布局:京南,大兴、房山、经开区正在加快建设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京北,昌平、海淀、延庆等地区正持续推进建设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在能源补给上,北京市已初步形成制氢方式多元、氢气运输可靠、加氢站运营服务能力满足车端需求的协同局面。市内氢气产能按需供应加氢站使用,周边张家口、保定、廊坊等地电解水制氢及工业副产氢已开始供应北京市氢能市场,初步形成跨区域供需匹配的氢能供应保障体系。 在创新模式上,北京积极谋划氢能叉车、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多领域综合应用,进一步发挥氢能在储能、发电、工业等多领域场景开放和示范应用对技术创新、政策突破、降本增效和项目落地的带动作用,目前部分项目已率先启动实施,初步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在区域协同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签订《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统筹建立京津冀三地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立足六条产业链图谱绘制和梳理分析工作,推动京津冀强链补链任务落实落地。北京市牵头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图谱的绘制和分析工作,并在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氢能产业主题推介会上发布,相关成果将作为京津冀三地合力构建氢能与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经过近二十年持续研发和企业孵化培育,北京市基本掌握氢能产业体系各技术路线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北京市氢能领域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应用场景丰富多元、产业生态初现峥嵘。 目前,北京市正全面发挥国际科创中心作用,统筹推进政策创新、产业培育、场景开放和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打造氢能全产业链,持续支撑源头技术向终端应用场景的转移转化,促进氢能产业的跨区域、集群化的协同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阶段实现“从10到100”的跨越,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氢能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引领作用。